古名廉泉、廉水,主源頭在漢中南鄭縣喜神壩鄉南部的石人山下,向北流經喜神壩、紅廟、紅土、塘坊鄉,至水並鄉的橫店子與西來的白崖河相匯,因形似剪刀,當地又稱濂水河為剪子河。
基本介紹
水系概況
水利工程
引水工程
蓄水工程
1957年冬到1958年春,跨流域修建了6公里長的引水渠,從剪子河口引濂河水入庫。1959年冬到1960年春,土壩加高到26米,蓄水量增加到765萬立方米,將原溢洪隧洞進口建放水塔輸水,重新修建溢洪道,洪水泄入白兔嶺水庫,經三級跌水排入洪溝。1962年,修建了17.1公里長的西乾渠;1963年冬到1964年延長東乾渠8.5公里,到蘆家溝跌入冷惠渠之西乾渠。從1963年冬起,經三次擴大引水渠,引紅寺壩水庫水入庫,年均復蓄2.6次,灌溉面積擴大到26988畝,同時壩右肩進行帷幕灌漿防滲。19 70年利用放水塔輸水洞口跌差,建成200千瓦發電站一座,連同引水渠上廣東梁60千瓦電站,年發電量60萬度。
1984年12月到1985年底,加固培厚土壩,接長涵洞10米,修建倒濾壩,壩頂設防浪牆高1.2米,長58.8米,擴大砌護了溢洪道。
在建庫的同時,進行庫區綠化,先後種植馬尾松和經濟林木525萬株,綠化了庫區7架山、8條溝、68個山頭,面積4500畝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水庫建成後,利用庫水養魚,年產鮮魚1.5萬多公斤。庫區自然風光優美,吸引了大批遊人前來遊覽觀光。1982年被縣委、縣政府命名為“南湖公園”(現改稱南湖風景區),並進行規劃設計,修建樓、台、亭、閣等10座,購置遊艇、水上腳踏車等遊覽工具,開展旅遊事業。現已成為漢中地區著名風景區之一。
紅寺壩水庫,位於濂水河上游紅廟區與黃官區交界的紅寺壩。是以灌溉為主,結合發電、養魚,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控制流域面積121.3平方公里。1959年11月動工,1960年5月建成。完成工程有主壩、4座副壩、壓為輸水洞和溢洪道,土壩為粘土心牆壩,高26米,頂長140.5米,設計蓄水2180萬立方米(因溢洪道活動閘工程未建成,1960~1969年實蓄水1690萬立方米)。由中所、新集、黃官、紅廟等公社,組織四個兵團,兩萬多民工修建,一個冬春完成任務,當年蓄水受益。1961年對主壩右肩山坡作了漿砌防滲處理。1970年在溢洪道上安裝15扇活動閘門,蓄水量達2180萬立方米。1971年在總乾渠上利用16米跌差,建成400千瓦發電站(1984年又增加一台250千瓦機組)。1973年,主壩右肩漏水14秒公升,進行了帷幕灌漿處理。水庫在管理運用中,由於原輸水洞進口斜拉鋼閘門啟閉困難,1978年另在涵洞以南山埡,建輸水洞和放水塔,最大放水流量12立方米/秒,原輸水洞留作備用。1980年,對樞紐工程進行全面加固處理:將原寬30米的溢洪道進口全部拆除,取掉活動閘門,另安設橡膠壩,壩袋充水高3米,頂長45米,水庫蓄水增到2290萬立方米,溢洪時,將橡膠袋內水排除,最大泄洪量1100立方米/秒,並增建非常溢洪道,最大泄洪量700立方米/秒,總泄洪量1800立方米/秒;加高培厚了主壩和一、二、三號副壩,主壩和二號副壩壩頂設防浪牆;同時修建防洪公路2.3公里。全部樞紐工程從建到加固,國家共投資250萬元。水庫總乾渠建650千瓦電站一座,年發電量160萬度;水庫年產鮮魚2萬多公斤;庫區4500畝面積已全部綠化,有馬尾松、青桐、杉樹、油茶等經濟林木225萬株,現已成材。1985年,農、林、漁業綜合經營收入達2.43萬元。
水庫建成後,又陸續修建了710米長的總乾渠,渠水一部分泄入濂水河供8條堰引水,一部分流入強家灣水庫引水渠,即紅寺壩水庫東乾渠。經1961、1964、1978年3次擴修改建,該渠長6.55公里,引水流量3.5立方米/秒。西乾渠,分上、下兩段分期建成。下段工程包括渠道、抽水站和華山溝水庫,均從1966年10月同時動工。渠道工程,從聶家梁起,繞樑山南麓,由西向東至張口子交響水堰,長33.893公里。抽水站工程,在濂水河釣魚台作攔河壩(兼作青龍堰、野爐堰的引水樞紐),擴大青龍堰1.7公里,引水到青龍崖,建水輪泵群及電動抽水站,抽0.93立方米/秒水量,通過1.3公里輸水渠至聶家梁入西乾渠。又修建壩高36米,庫容259.4萬立方米的華山溝水庫。高台區承擔渠道抽水站工程,1971年4月完成。新集區承擔華山溝水庫工程,1978年4月完成。西乾渠下段蓄引提工程建成後,使新集、高台兩區54500畝農田提高了灌溉保證率。上段工程,從1979年4月動工,至1982年5月完成。將強家灣引水渠首800米擴大為總乾渠至響崖子,並砌築分水閘兩座,分別向東、西乾渠輸水。西乾渠首段在響崖子作倒虹、穿越濂水河,經桂花村、陰溝拐、秋風岩,沿濂水河西岸丘陵地帶蜿蜒東行,至聶家梁接下段渠道,長11.72公里,設計引水流量4立方米/秒,加大5立方米/秒。西乾渠從響崖子分水閘至響水堰總長45.613公里,全渠共有渡槽、倒虹、隧洞、橋涵、斗門等建築物408處,渠道襯砌15.12公里。東、西乾渠配套後,串連了灌區21座水庫、1588口水塘、36處抽水站,形成蓄、引、提結合,長藤結瓜式的灌溉渠系網,灌溉黃官、新集、高台、紅廟、漢山5個區的農田14.5696萬畝。
河道治理
50至60年代,先後在沖刷嚴重的河灣、新集、宋家營、偶寨、三官堂、彭家河坎、南路、郭家灘、萬眾、譚家營、姚家營等地段,用竹籠打樁裝石護基,砌石護岸,修建丁壩等辦法防護。共砌護9段,長3244米,竹籠裝石、片石砌護丁壩4處,防護長350米,築土堤66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