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大院

紅大院

《紅大院》:劇作家老舍編劇,夏淳、柏森導演:的戲劇。這個戲,以北京“大雜院”的生活為題材,寫出了北京小市民層在整風中的變化。“大雜院”是北京市民所熟習的。過去,北京這種大雜院是很多的,它適合於小市民的薄弱的經濟能力和各自為政的生活方式。其中,個休勞動者、手工業工人占大多數。他們並不屬於同一個集體,但是住在同一個大門裡,這就造成了大雜院生活的複雜性。另外,大批的“家庭婦女”是生活在大雜院裡面的。每天,男人們上班的上班,上工的上工去了,她們便是大雜院的實際的主人,而這些“家庭婦女”一向受歷史傳統的束縛,解放後她們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劇中真實的反映了解放后街道的變化,反映了街道的新風氣、新面貌,和共產主義萌芽在街道居民中的成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大院
  • 導演:柏森
  • 編劇:夏淳
  • 劇作家:老舍
基本資料,作品,

基本資料

紅大院
老舍(1899--1966),中國小說家、劇作家。原名舒慶春,青年時期易名舒舍予,“老舍”是他長期使用的主要筆名。
生平
1899年2月3日生於北京,滿族。父舒永壽 1900年死於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炮火中。生活極為貧困。老舍從小剛強自尊,勤奮好學,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因品學兼優,被委任為京師公立第十七高等國小校(今方家胡同國小前身)校長,從此,開始了他由國小而中學、大學的將近20年的教師生涯。 1924~1929年,老舍應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之聘,擔任東方學院的華語教師,業餘時間開始小說創作。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都是在倫敦寫成的,均在鄭振鐸主編的<小說月報>上刊發,繼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單行本。1930年,老舍經新加坡、上海回到北平,當年夏天,受聘任濟南齊魯大學文學院教授。1934年夏去青島,受聘任山東大學教授。1936年夏,辭去教職,專門從事寫作。老舍在濟南、青島的6、7年間,是他文學創作的豐收時期,佳作接連問世。如小說《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駱駝祥子》、《月牙兒》、《我這一輩子》,以及眾多的中,短篇小說,均寫於這個時期。
著述
最初,老舍以小說作家著稱於世。繼20年代末期接連寫出3部長篇小說之後,老舍一直沒有完全停止小說創作。代表作如《駱駝祥子》、《離婚》、《四世同堂》、《貓城記》、<正紅旗下> 、《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等,均被譯成各種文字在國外出版。其中《駱駝祥子》一書,已列入世界文學名著之林。
除小說創作外,老捨生前還有長詩《劍北篇》,通俗文藝集《三四一》,雜文集《老舍幽默詩文集》、《福星集》,創作經驗集《老牛破車》、《小花朵集》、 <出口成章>等出版。另外還有近百萬字的詩歌、散文、曲藝、雜文、文論、序跋等散篇文章。1980年以來經人民文學等出版社陸續編輯出版。
老舍的戲劇創作是從抗日戰爭初期開始的。
出生在文化古都北京的老舍,幼年時就在北京的街頭、茶館、書場、戲園接受了傳統說唱表演藝術的薰陶,一向愛好戲曲、曲藝藝術。1938年春天,受抗日愛國熱情的激勵,同時也為著帶頭實踐“文協”提出的“文章下鄉”、“文章入伍”的創作口號,老舍動筆寫了許多以宣傳抗日救亡為內容的新鼓詞和新京劇。

作品

從1939年春天起,老舍在4、5年的時間內將創作的重心放在話劇創作上,先後寫出了多幕話劇<殘霧>(1939)、《張自忠))(1941),《面子問題》(1941)、《大地龍蛇》(1941)、《歸去來兮》(1942)、《誰先到了重慶》(1943),並與宋之的合作寫了《國家至上》(1940),與蕭亦五、趙清閣合作寫了《王老虎》(1943,又名《虎嘯》),與趙清閣合作寫了《桃李春風》(1943,又名《金聲玉振》)。這是老舍戲劇創作的第一個豐收期。
從1949年老舍歸國到他逝世的17年間,是他戲劇創作的第二個豐收期。先後發表、出版的話劇劇本有《方珍珠》(1950)、《龍鬚溝》(1950)、《一家代表》(1951)、《生日》(1952)、《春華秋實》(1953)、《青年突擊隊》(1955)、《西望長安》(1956)、《茶館》(1957)、《紅大院》(1958)、 <女店員>(1959)、《全家福》(1959)、《寶船》(1961)、《神拳》 (1961,又名《義和團》),《荷珠配》(1961,改編同名川劇)以及戲曲劇本《柳樹井》(1952)、《十五貫》(1956,改編於同名崑劇)、<青霜丹雪> (1959)、《王寶釧》(1964,改編於同名傳統戲劇)等20餘部。從整體上說,這個時期的劇作比他寫於抗戰時期的劇作更成熱了。在新時代、新生活的激勵下,老舍不斷地進行新的創造和探索,使這個時期的劇作呈現出幾乎全新的面貌,同時也遇到了新的困惑。
老舍寫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劇作,有不少是配合當時的政治運動或表現新生事物的,如《生日》、《春華秋實》、《青年突擊隊》、《紅大院》、 《女店員》等。老舍雖以高昂的政治熱情來從事這些劇本的創作,但終因這些生活本身的不穩定、不正常,而未能獲得長久的藝術生命。而<方珍珠> 、《龍鬚溝》、《茶館》、《神拳》等劇本,因系老舍確實熟悉的生活,對他要表現的內容又有深切的感受,因此寫來得心應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別是《龍鬚溝》和《茶館》這兩部劇作,成為迄今為止新中國話劇創作中的典範性作品,也為新中國的話劇藝術贏得了國際聲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