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嘴灰鷗

紅嘴灰鷗

紅嘴灰鷗(學名:Larus heermanni)是鷗科、鷗屬的一種鳥類。長度約48厘米,它的腹部都是淺灰的,背部和翅膀都是深灰色的;在夏天,紅嘴灰鷗的頭部是純白色的;在冬天,則是呈斑狀的深灰色;尾部是黑色的,帶有白色斑點;眼睛周圍呈紅色;喙呈紅色,但是其頂端是黑色的;腿和腳呈黑色。

紅嘴灰鷗棲息于海洋近岸、海洋潮間帶或者海洋海岸。紅嘴灰鷗是群居動物,在3-7月間開始遷徙,會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灣的島嶼上形成大型繁殖群,然後在秋季和冬季,向北遷徙,接著再向南的遷徙;一些種群甚至全年都在遷徙。主要以小型中上層魚類為食,有時以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和其他從海灘、海帶床和漁船傾倒物中尋覓的海洋生物為食。分布於墨西哥、美國、加拿大(非繁殖)、哥斯大黎加(可能存在)、瓜地馬拉(季節性不確定)。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瀕危原因,保護措施,

形態特徵

成年的紅嘴灰鷗是北美洲容易辨認的一種類,長度約48厘米,翼展約130厘米,重量約500克。它的腹部都是淺灰的。背部和翅膀都是深灰色的。在夏天,紅嘴灰鷗的頭部是純白色的;在冬天,則是呈斑狀的深灰色。尾部是黑色的,帶有白色斑點。眼睛周圍呈紅色。喙呈紅色,但是其頂端是黑色的。腿和腳呈黑色。
紅嘴灰鷗幼鳥呈暗灰色或者棕色,需要四年的時間才能過渡到成鳥的羽色。

棲息環境

紅嘴灰鷗的棲息環境包括海洋近岸(中上層岩石、潮下岩石和岩石礁、潮下鬆散岩或者卵石或者礫石、潮下砂質地、潮下砂泥地、大型藻類或者海帶或者海草淹沒地帶)、海洋潮間帶(岩石海岸、沙洲、海灘、沙壩等)、海洋海岸(上層海岸中的海崖、群島、沿海淺灘、鹽湖等)。

生活習性

遷徙:紅嘴灰鷗是群居動物,在3-7月間開始遷徙,會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灣的島嶼上形成大型繁殖群。5月的最後一周,非繁殖種群首次出現在南加州海岸,後來又有繁殖的種群加入。紅嘴灰鷗的一個顯著的“反向”或向北移動發生在從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到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哥華島的幾乎整個太平洋海岸線上,加拿大在7月和8月達到高峰。然後在秋季和冬季,紅嘴灰鷗向北遷徙,接著再向南的遷徙。一些種群甚至全年都在遷徙。
食性:紅嘴灰鷗主要以小型中上層魚類(如沙丁魚鳳尾魚)為食,有時以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和其他從海灘、海帶床和漁船傾倒物中尋覓的海洋生物為食。有時候,他們還會在鵜鶘的口中搶奪食物。
叫聲:紅嘴灰鷗會發出“Kwak”的叫聲,有時會有類似於“weee”的高音。

分布範圍

紅嘴灰鷗分布於墨西哥、美國、加拿大(非繁殖)、哥斯大黎加(可能存在)、瓜地馬拉(季節性不確定)。
紅嘴灰鷗分布圖紅嘴灰鷗分布圖

繁殖方式

紅嘴灰鷗繁殖時可能會在地上或大石頭和巨石之間築巢,它們有時是用羽毛組成的,有時是由小木棍和小岩石組成的。有時也可能會在地面上的一個簡單的凹陷築巢,裡面沒有裝飾或者只是一些貝殼或棍子做裝飾。黃腳鷗Larus livens)會捕食它們的蛋和雛鳥,特別是在築巢密度低的地區。紅嘴灰鷗通常會在成群繁殖(築巢密度高),以躲避黃腳鷗的捕食。每窩可產卵1-3枚,但通常是1-2個枚。卵的表面會有黑色斑點。孵化時間一般為28天左右。雛鳥會在45天后羽化。紅嘴灰鷗的壽命可達11.5年。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近危(NT)。

種群現狀

紅嘴灰鷗的全球種群約為283000-300000隻成年個體(2002年),但紅嘴灰鷗的種群數量趨勢波動不定(2006年)。紅嘴灰鷗在過去40年中在北美經歷了統計上的顯著增長,40年來增長361%,相當於每十年增加46.6%(2007年),但是這項調查只覆蓋了北美物種範圍的不到50%。紅嘴灰鷗被認為是受威脅的物種,因為它的繁殖範圍非常有限,最大的繁殖地位於席拉扎拉(Isla Raza),在此繁殖數量占世界總種群的90-95%。

瀕危原因

紅嘴灰鷗曾受到墨西哥漁民和美洲土著的殺害(主要是收集它們的蛋)。據估計,僅在一個繁殖年就有50000個蛋被取走。最近對紅嘴灰鷗種群的威脅包括通過飲食在身體中積累高水平的農藥污染物(濃度)、人類對太平洋沙丁魚的過度捕撈導致其食物資源不足、人類在其繁殖群體中的干擾、以及引進非本土脊椎動物(如屋頂鼠)。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ENSO)對其種群數量也有較大的影響。

保護措施

1964,墨西哥政府在伊薩拉扎建立了一個海鳥庇護所,保護了紅嘴灰鷗主要的繁殖群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