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交嘴雀

紅交嘴雀

紅交嘴雀(學名:Loxia curvirostra):體重28-48克,體長145-175毫米。是燕雀科交嘴雀屬的鳴禽。是一種小型的燕雀。雄鳥通體磚紅色,上體較暗,腰鮮紅色;翼和尾近黑色,頭側暗褐色;雌鳥暗橄欖綠或染灰色,腰較淡或鮮綠色;頭側灰色。兩性均具粗大而尖端相交叉的嘴。與除白翅交嘴雀外的所有其它雀類的區別為上下嘴相側交。繁殖期雄鳥的磚紅色隨亞種而有異,從橘黃至玫紅及猩紅,但一般比任何朱雀的紅色多些黃色調。紅色一般多雜斑,嘴較松雀的鉤嘴更彎曲。雌鳥似雄鳥但為暗橄欖綠而非紅色。虹膜深褐色,嘴近黑色,腳近黑色。

棲息在寒溫針葉帶的各種林型中。喜歡在魚鱗雲杉至臭冷杉林和黃花落葉松——白樺林中生活。冬季遊蕩且部分鳥結群遷徙。性活躍,喜集群,除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群。主要以針葉樹種子為食,尤其喜歡吃落葉松子,也吃紅松子、榛子、樹葉、花序、漿果等其他樹木和灌木種子和果實及草子、昆蟲。分布於北美洲,歐洲北部,土耳其及非洲西北部和喜馬拉雅山西部和中國東北、西北、長江下游及西南等處。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世界,中國,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紅交嘴雀雄鳥夏羽額、頭頂至後頸朱紅色,羽基褐色或橄欖褐色,常常部分暴露於外,使其額和頭頂常有一些灰褐色或草黃色斑點。眼先、眼周、耳羽暗褐色或暗赤褐色,耳羽前至嘴基有一朱紅色斑。背、肩、頸側灰褐色,羽緣和羽端朱紅色有時還沾染有橄欖紅色,腰和尾上覆羽亮朱紅色,長的尾上覆羽黑褐色,尾亦為黑褐色沾紅褐色羽緣,尾羽末端呈凹形。翅上覆羽暗褐色具寬的淺朱紅褐色端緣。飛羽黑褐色具黃褐色或棕紅色羽緣。頦、喉、胸、上腹和兩脅朱紅色,頦部較淡、幾近白色。兩脅沾黃褐色,下腹至肛周污灰白色,腋羽具淺紅褐色羽緣。
雌鳥上體灰褐色,各羽中央較暗、具黃綠色尖端,尤以頭部黃綠色尖端較鮮亮,腰部黃綠色尖端既亮且寬,常常蓋住了基部的灰褐色,使腰呈亮黃綠色而無斑紋,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褐色,羽緣綠黃色。眼先、眼周、頰、耳羽和頸側灰色或污灰白色,喉、胸、上腹和兩脅灰黃色或淡褐色,先端亮黃綠色,下腹、肛周灰白色,尾下覆羽黑褐色或栗褐色,羽緣灰白色或白色。
與除白翅交嘴雀外的所有其它雀類的區別為上下嘴相側交。繁殖期雄鳥的磚紅色隨亞種而有異,從橘黃至玫紅及猩紅,但一般比任何朱雀的紅色多些黃色調。紅色一般多雜斑,嘴較松雀的鉤嘴更彎曲。雌鳥似雄鳥但為暗橄欖綠而非紅色。幼鳥似雌鳥而具縱紋。雄雌兩性的成鳥、幼鳥與白翅交嘴雀的區別在均無明顯的白色翼斑,且三級飛羽無白色羽端。極個別紅交嘴雀翼上略顯白色翼斑但絕不如白翅交嘴雀醒目而完整,頭形也不如其拱出。與指名亞種比較,嘴較細,雌鳥甚黃;色彩鮮艷,淺色的臀常成白色;色彩最深,雄鳥櫻桃紅色,雌鳥偏褐。
虹膜暗褐色或黑褐色,嘴先端上下交叉、黑褐色或角褐色,嘴緣黃褐色,腳黑褐色稍顯紅色。
大小量度:體重♂29-48克,♀28-44克;體長♂145-175毫米,♀146-172毫米;嘴峰♂16-20毫米,♀17-19.5毫米;翅♂87-100毫米,♀88-97毫米;尾♂55-68毫米,♀56-69毫米;跗蹠♂15-21毫米,♀15-21毫米。(註:♂雄性;♀雌性)(東北亞種)

棲息環境

棲息于山地針葉林和以針葉林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在中國東北、華北和陝西等北部和東部地區,海拔高度1100-1800米;在西部和西南地區,海拔高度2000-4000米,最高可達5000米左右的高山針葉林。冬季下到山腳和平原地帶的針葉林和闊葉林,也出入於林緣、小快叢林和人工針葉林。

生活習性

冬季遊蕩且部分鳥結群遷徙。性活躍,喜集群,除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群,特別是在食物豐富的地方,常集成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在有球果的松樹枝間跳來跳去,覓食球果,也能用嘴在松枝間攀緣或懸垂於枝頭,有時也下到地上活動和覓食。飛翔時兩翅扇動有力,速度快,呈淺波浪式。常邊飛邊鳴叫,鳴聲響亮,其聲似“Jio-Jio-Jio”。
主要以落葉松、紅皮雲杉、魚鱗雲杉、臭雲杉、臭冷杉、赤松等針葉樹種子為食,尤其喜歡吃落葉松子,也吃紅松子、榛子、樹葉、花序、漿果等其他樹木和灌木種子和果實及草子、昆蟲。有時倒懸進食,用交嘴嗑開松子,取食球果時先將松樹球果啄下,用腳踩在樹枝上,再啄開果鱗取食種子,上下交叉的嘴很容易撕開種皮。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白俄羅斯、比利時、貝里斯、百慕達、不丹、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加拿大、中國、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丹麥、薩爾瓦多、愛沙尼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喬治亞、德國、希臘、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匈牙利、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墨西哥、蒙古、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尼加拉瓜、挪威、菲律賓、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加拉利島)、瑞典、瑞士、突尼西亞、土耳其、烏克蘭、英國、美國、烏茲別克斯坦和越南。
遊蕩:阿富汗、格陵蘭、冰島、約旦、利比亞、馬爾他、斯瓦爾巴和揚馬延、塔吉克斯坦。

中國

在中國見於東北小興安嶺、齊齊哈爾、草河口、赤峰,河北東北部,山東青島和煙臺,河南,陝西南部,江蘇沙衛山島及鎮江山地等處。
東北亞種繁殖於中國東北的松林及江蘇的丘陵地帶;越冬於陝西南部、河南、山東及江蘇。新疆亞種繁殖於新疆西北部天山,越冬於新疆西部、青海、遼寧及河北。青藏亞種繁殖於西藏南部及東部、雲南西北部、四川西部、甘肅西部、青海南部。指名亞種的個別鳥在青海(西寧)有越冬記錄。
紅交嘴雀分布圖紅交嘴雀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7月中旬群逐漸見小,開始成對活動,且雌雄雙雙尋找巢地。巢位於混有雲杉的紅松-落葉松密林中的高大樹木側枝上,距地高20餘米。巢呈碗狀,由落葉松和雲杉細枝以及苔蘚、地衣等編織而成。一窩3-5枚卵,殼色為污白而帶淺綠,綴以紫灰色底斑及紅褐色和黑色的斑點。孵卵由雌鳥擔任。孵卵期間,雄鳥飼餵雌鳥。孵化期17天。雙親以落葉松籽育雛,14-18日後離巢。秋天,幼鳥與老鳥混在一起,結集成群,離開繁殖地往南遷徙。

亞種分化

紅交嘴雀(19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紅交嘴雀阿爾泰亞種
Loxia curvirostra altaiensis
Sushkin, 1925
2
紅交嘴雀巴利阿里群島亞種
Loxia curvirostra balearica
Homeyer, 1862
3
紅交嘴雀北美西部亞種
Loxia curvirostra bendirei
Ridgway, 1884
4
紅交嘴雀蒙大拿州亞種
Loxia curvirostra benti
Griscom, 1937
5
紅交嘴雀科西嘉亞種
Loxia curvirostra corsicana
Tschusi, 1912
6
紅交嘴雀指名亞種
Loxia curvirostra curvirostra
Linnaeus, 1758
7
紅交嘴雀美國西南部亞種
Loxia curvirostra grinnelli
Griscom, 1937
8
紅交嘴雀賽普勒斯亞種
Loxia curvirostra guillemardi
Madarász, 1903
9
紅交嘴雀青藏亞種
Loxia curvirostra himalayensis
Blyth, 1845
10
紅交嘴雀東北亞種
Loxia curvirostra japonica
Ridgway, 1884
11
紅交嘴雀呂宋島亞種
Loxia curvirostra luzoniensis
Ogilvie-Grant, 1894
12
紅交嘴雀越南亞種
Loxia curvirostra meridionalis
Robinson & Kloss, 1919
13
紅交嘴雀瓜地馬拉亞種
Loxia curvirostra mesamericana
Griscom, 1937
14
紅交嘴雀北美內陸亞種
Loxia curvirostra minor
C. L. Brehm, 1846
15
紅交嘴雀紐芬蘭亞種
Loxia curvirostra percna
Bent, 1912
16
紅交嘴雀突尼西亞亞種
Loxia curvirostra poliogyna
Whitaker, 1898
17
紅交嘴雀阿拉斯加亞種
Loxia curvirostra sitkensis
Grinnell, 1909
18
紅交嘴雀美國南部亞種
Loxia curvirostra stricklandi
Ridgway, 1885
19
紅交嘴雀新疆亞種
Loxia curvirostra tianschanica
Laubmann, 1927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