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約瑟夫·文策爾·拉德茨基·馮·拉德茨

約翰·約瑟夫·文策爾·拉德茨基·馮·拉德茨

約翰·約瑟夫·文策爾·拉德茨基·馮·拉德茨(Johann Joseph Wenzel Radetzky von Radetz,1766年11月2日—1858年1月5日),奧地利帝國軍事將領,拉德茨基伯爵(Count of Radetz)。

拉德茨基出身波希米亞貴族,於1784年加入奧地利陸軍。參加過奧土戰爭和第二次同盟反法戰爭。1805年以少將軍銜在義大利指揮作戰,1809年起作為參謀長輔佐卡爾大公阿斯佩恩-艾斯林戰役擊退拿破崙,1813年至1814年作為聯軍總司令施瓦岑貝格親王的參謀長策劃了萊比錫戰役,發展了重兵集團大規模圍攻戰術。1831年至1847年任駐北義大利奧軍總司令。1836年晉升陸軍元帥。在1848年至1849年的奧意戰爭中,拉德茨基率部在庫斯托扎擊敗意軍,又以82歲高齡贏得1849年諾瓦拉戰役的勝利,迫使撒丁國王查理·阿爾伯特退位,結束了戰爭。後任倫巴第一威尼斯總督。1858年在米蘭逝世,享年91歲。

拉德茨基的軍事生涯長達70年,與約西普·耶拉契奇總督和溫迪施格雷茨親王並稱拯救奧地利帝國三元勛。著名的《拉德斯基進行曲》即為頌揚他而作。

概述內圖片來源:Georg Decker繪1850年的拉德茨基肖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翰·約瑟夫·文策爾·拉德茨基·馮·拉德茨
  • 外文名:Johann Joseph Wenzel Radetzky von Radetz
  • 別名:拉德茨基老爹
  • 國籍奧地利
  • 民族波西米亞人
  • 出生日期:1766年11月2日
  • 逝世日期:1858年1月5日
  • 職業:軍人
  • 主要成就:輔佐卡爾大公阿斯佩恩-艾斯林戰役擊退拿破崙
    參與策劃萊比錫戰役
    諾瓦拉戰役大敗撒丁王國
  • 出生地:特熱布尼采
  • 職務:陸軍元帥
人物生平,主要影響,歷史評價,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拉德茨基在1766年11月2日生於特熱布尼采(今屬捷克)。他出身波希米亞貴族,於1784年進入奧地利陸軍,1787年升中尉。在1787年至1792年的奧土戰爭中表現出色。1794年6月26日,在法國革命戰爭中,率騎兵成功地攻下弗勒呂斯,使其聲望日增。
約翰·約瑟夫·文策爾·拉德茨基·馮·拉德茨
拉德茨基胸像和軍刀
1796年至1797年,他參與了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在義大利服役,同拿破崙作戰。
1805年在卡爾大公手下服役,升少將軍銜,參加了1808年5月21日至22日的阿斯佩恩-艾斯林戰役及1809年7月5日至6日的華沙之戰。
1804年至1811年,作為奧地利陸軍總參謀長,嘗試革新和重建奧地利軍隊。但因缺乏資金而不得進行。
1813年,在波希米亞軍隊中服役,任奧地利元帥施瓦岑貝格的總參謀長。他在反對拿破崙的盟國會議上,尤其是在部署萊比錫大決戰上(萊比錫會戰)起過很大作用。
1814年3月,拉德茨基隨盟國君主和顯宦進入巴黎,並陪同他們出席維也納會議
約翰·約瑟夫·文策爾·拉德茨基·馮·拉德茨
拉德茨基
從1815年至1829年,他在威登伯克、隆巴等地任騎兵總司令。1829年退休。
經一段時期的半退休生活後,拉德茨基於1831年12月重入現役,任駐北義大利奧軍總司令,直至至1847年。1836年,拉德茨基成為陸軍元帥。
1848年,第一次義大利獨立戰爭爆發,奧屬義大利的米蘭、威尼斯等地相繼宣布獨立,3月23日,撒丁王國國王查理·阿爾伯特企圖利用革命浪潮統一義大利,故而決定對奧宣戰。此時,奧地利內憂外患,提出將倫巴第割讓給撒丁,讓威尼斯自治。但指揮帝國軍的拉德茨基利用局勢的變化積蓄力量,在6月得到增援後轉入反攻。6月底重占米蘭並圍攻威尼斯。7月23日至25日,拉德茨基指揮奧軍約7萬人在庫斯托扎大破撒丁軍4.3萬人,撒軍損失約9000人。7月26日至27日,拉德茨基在沃爾塔再次擊敗撒軍。8月6日,奧軍占領米蘭。同月9日,奧撒簽訂停戰協定,撒丁王國將倫巴底、威尼斯、帕爾馬和莫德納等地割讓給奧地利。
1848年,三位被認為拯救哈布斯堡的軍人在奧地利成鼎足之勢,其中,拉德茨基一向遠離政治,專心於軍隊事務,是德高望重的民族英雄,他抱怨文迪施格雷茨的政策太反動,而文迪施格雷茨一向關心政治,在取得蘇菲太后信任後,連續鎮壓在布拉格維也納的革命。雖然他作為指揮官平庸的很,而且對拉德茨基在庫斯托扎取的的決定性勝利很不以為然。
但撒丁王國的失敗反倒激起了更加高漲的反奧浪潮,撒丁方面於1849年3月12日再次對奧宣戰。時年82歲的拉德茨基反應迅速,他在3月23日指揮7萬奧軍與10萬撒軍在諾瓦拉進行決戰,撒丁軍又遭慘敗。數日後,查理·阿爾伯特被迫退位,其子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即位後與奧地利停戰議和。7月20日,拉德茨基率軍圍攻威尼斯,於8月23日迫使威尼斯人投降。不過,在戰爭中,拉德茨基並沒有向任何一個城市復仇。
約翰·約瑟夫·文策爾·拉德茨基·馮·拉德茨
1849年拉德茨基與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的會面
1850年至1857年,拉德茨基任倫巴第-威尼斯地區總督。全軍上下莫不愛戴,稱之為拉德茨基老爹。他的士兵親切地稱他為“大桶拉德茨基”。
1858年1月5日,拉德茨基以91歲高齡在米蘭辭世,奧地利帝國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親自主持葬禮,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哀悼14日。

主要影響

參加主要戰爭:俄土戰爭(1787年—1792年)、法國大革命戰爭(1792年—1799年)和拿破崙戰爭(1800年—1815年)、義大利革命戰爭(1848年—1849年);
參加主要戰役(戰鬥):弗勒呂斯之戰(1794年)、阿斯佩恩-艾斯林戰役(1809年)、華沙之戰(1809年)、萊比錫會戰(1813年)、庫斯托扎戰役(1848年)、諾瓦拉戰役(1849年)。
作為一位稱職的總參謀長,他制訂了征戰計畫,是1813年菜比錫戰役計畫的制定者之一。拉德茨基晚年仍主張軍事革新。當他獲悉鐵路、電報的發明時,馬上預見了這些手段用於作戰的可能性。他從不忘記讓軍隊作好戰鬥準備。這時期也流傳下來許多他的格言及軍隊訓練指南。拉德茨基甚得士兵的愛戴。

歷史評價

恩格斯的評價
拉德斯基除了他的四個要塞之外,(他以其中的維羅納為自己軍隊的營壘)已經一無所有。當時,他的正前面與左右與幾乎整個後方地區,都為敵人控制。甚至與提羅爾的交通也受到威脅,有時還被截斷。但是,由努根特將軍指揮的一個師還是在起義的威尼斯省打開了一條通路,並與五月底於拉德斯基會合。那時,拉德斯基表明,他掌握這個剛剛為自己築成的出色的陣地,能發揮多大的作用。由於在這個搜羅一空的維羅納四郊再也無法養活自己的軍隊,由於兵力過分薄弱不能決戰,拉德斯基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巧妙的側敵行軍,把自己的軍隊從列尼亞哥轉移到曼圖亞;然後,在敵人尚未弄清真相之前,拉德斯基又向前推進,到明喬河西岸攻擊敵人;他把敵人的封鎖線向後壓縮,使皮埃蒙特的主力軍不得不撤離維羅納。然而他無力防止培斯克拉的陷落。在取的向曼圖亞進軍所預期的一切戰果以後,他重新集合自己的軍隊,經由列尼亞哥向維琴察進發,並從義大利軍隊手中奪回了該城,於是,他便控制了大陸上整個威尼斯地區,恢復了自己的交通線,並得到自己後方廣大富饒地區的資源,此後,拉德斯基重新進入了他的要塞維羅納,但是,皮埃蒙特軍隊對於把奧軍逐出維羅納這一點完全失去了信心,以至無所事事整整消磨了一個月時間,正在這時,奧軍三個旅開到了,於是局勢發生了根本變化,在三天的時間裡,拉德斯基肅清了阿迪傑河和喬明河之間高地上的皮埃蒙特軍隊,同時在曼圖亞附近迂迴皮埃蒙特軍隊的右翼,給了他們沉重的打擊,使他們退到提起諾河之彼岸前,一直沒有做任何抵抗。拉德斯基進行的這個戰局表明,一個將軍,即使他的兵力比敵人薄弱,只要依靠防禦的很好的河川體系,就可以扭轉戰局。
約翰·約瑟夫·文策爾·拉德茨基·馮·拉德茨
拉德茨基元帥紀念碑
利德爾·哈特的評述
利德爾·哈特著《拉德斯基在1848--1849年奧意戰爭中的傑出指揮》
另一出以歐洲為舞台的出色軍事藝術表演,是奧地利司令官拉德茨基元帥在1848-1849年義大利戰爭中所演出的,當時他粉碎了三次企圖把奧地利人從義大利趕出去的第一次努力。義大利趁維也納革命和匈牙利叛亂的良機,在米蘭發動暴動,(1848.03.17)暴動迅速蔓延到倫巴第和威尼托全境,撒丁國王查理·阿爾貝特率皮埃蒙特軍隊東援,教皇和那不勒斯軍隊也北上支援,使意軍隊實力達到近10萬人。當時奧軍七萬人,分駐於許多小據點,拉德茨基在米蘭僅有一萬人,為免遭保圍,他撤至明喬河與阿迪傑河之間著名的四要塞防禦區(曼圖亞--佩斯基耶拉--維羅納--萊尼亞戈)。在這裡,他一面等待援軍,一面打退了皮埃蒙特軍隊的進攻,只有佩斯基耶拉失守。在獲得增援後,他一面抵擋住皮埃蒙特人,同時揮師向東,在維琴察附近殲滅了橫切他交通線的教皇和那不勒斯軍隊。接著,他又肅清了布倫特河谷。然後會師對付皮埃蒙特人,迅速集中兵力與這一區域內,在庫斯托扎突破敵人的防線。獲勝後,拉德茨基迅速把皮埃蒙特人趕回本土,與8月4月重新占領米蘭。
約翰·約瑟夫·文策爾·拉德茨基·馮·拉德茨
拉德茨基在諾瓦拉附近的迂迴行動
奧匈內戰的繼續,鼓勵了義大利愛國者在1849年企圖再次獨立。3月間,經過整編的加強的8萬皮埃蒙特軍重新向米蘭進軍,這一次拉德茨基可以動用的兵力幾乎與之相當,但他再次撤出米蘭,向東南轉移,讓人以為他要撤往皮亞琴察。然後他突然轉兵西向,進軍帕維亞,在20日越過提起諾河包抄皮埃蒙特軍的右翼,在其主力和側翼掩護部隊之間打進一個鍥子,暈頭轉向的皮埃蒙特人向提起諾河撤退,但是他們企圖擋住拉德茨基向北他們後方進攻的嘗試未能成功,因為他再次迂迴前進,這樣便迫使皮埃蒙特與20日向諾瓦拉北撤,次日,拉德茨基聽到敵軍已經西撤的誤報,再次向北進軍,以切斷敵人的退路,結果,只有他的右翼部隊在諾瓦拉與皮埃蒙特人遭遇,他手下的四個軍只有一個軍對付敵人的全部主力,有幾個小時形式看起來十分危險,但由於前一段已使敵軍陷入混亂和癱瘓,因而減輕了危險。當天下午其他各軍先後到達,為進攻提供了支援,同時對敵軍側翼和後路形成強大的威脅。後果是決定性的,當晚查理·阿爾貝特把王位傳給兒子維克多·埃馬努埃爾二世,奧軍向後者提出寬大的投降條件。這使奧地利人得以摧毀在其義大利各省重新爆發的暴動,然後把部隊調去恢復對帝國中央部分的控制。
約翰·約瑟夫·文策爾·拉德茨基·馮·拉德茨
拉德茨基
拉德斯基在上述戰役中表現出來的精力和敏捷,出自他這位82歲的老人身上更顯得驚人。他對軍事藝術和理論的強烈興趣,使他在多年推行軍隊改革未果的失望心情下,仍能保持的活潑清新,因而終於得以充分利用在晚年到來的這一機會。
其他評價
美國軍事歷史學家T.N.杜派《哈珀-柯林斯世界軍事人物全書》:拉德茨基是一位講求效率、有天分的指揮員。他還是一位優秀的管理者,並對奧地利軍隊進行了重要的改革。
阿徹·瓊斯《西方戰爭藝術》:他曾經非常內行地對其司令部進行訓練並培養了參謀人員的士氣;當時他已經年滿82歲,他也面臨著其軍事生涯的巨大機遇,並表現出他的智力並未受到任何削弱,他的體力仍然很充沛,以至於他的參謀人員要騎馬趕上他都很困難。
約翰·約瑟夫·文策爾·拉德茨基·馮·拉德茨
1856年的拉德茨基
參考資料
1.奧地利是怎么控制義大利的---恩格斯
2.波河與萊茵河----恩格斯
3.中德文對照----奧地利簡述
4.中文大不列顛百科85年版
5.世界軍事歷史全書人物卷--杜派

後世紀念

拉德茨基在義大利取勝後,詩人格里爾帕策賦詩頌讚他,奧地利作曲家老約翰·施特勞斯為他的勝利專門譜寫了《拉德斯基進行曲》進行頌揚。此曲成為如今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每年的保留節目。
奧匈帝國海軍於1907年開始建造的一型前無畏型戰列艦,便被命名為“拉德茨基級戰列艦”(英文:Radetzky-class battleship)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