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理察·赫爾西

約翰·理察·赫爾西

約翰·理察·赫爾西(John Richard Hersey),美國著名的隨軍記者和專欄作家。1914年6月17日生於中國天津一美國傳教士家庭。10歲時隨家人回紐約定居。早年靠半工半讀在耶魯大學完成學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翰·理察·赫爾西
  • 外文名:John Richard Hersey
  • 國籍美國
  • 畢業院校耶魯大學
生平,作品,

生平

後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新聞學。1937年回國,受聘為諾貝爾獎得主辛克萊·劉易斯的秘書兼司機。1939年成為《時代周刊》駐遠東記者,在中國重慶記者站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被報社派往歐洲戰場,在太平洋南部索羅門群島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美軍中進行戰地採訪。1943年寫成一部反映西西里戰役的報告文學《阿達諾之鐘》,並獲得當年的普利茲新聞和文學獎。1944年轉往太平洋戰區。戰爭結束後於1945年冬回國,成為新聞雜誌《紐約客》的特約撰稿人。1946年5月,約翰前往日本的廣島,用了3個星期對6名在1945年8月6日核子彈爆炸的倖存者進行了專門採訪。6月下旬回國後,即將所有記錄進行整理,寫成一部3.1萬字提名為《廣島》的長篇報導。文章原計畫在《紐約客》上分期連載,但主編在讀完後深受震動,並破例在8月31日期刊上將全文完整刊出,結果創下了日銷售30萬份的歷史紀錄。該文系採用半新聞體寫成,它體現了作者冷靜克制、段落清晰和敢於實話實說的典型風格。他認為以通常方法記錄的災難結果只不過是一串數字而已,並不會對讀者心靈產生多大觸動。因為他們只須將看完的報紙信手扔進字紙簍里,就一切都會過去;而只有寫出災難的受害者,描述他們當時和過後的種種痛苦感受,才能使讀者有切身的體會。《廣島》一文刊出後,立即在美國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士兵被熔化的眼球,數萬平民瞬間被蘑菇雲蒸發等血腥恐怖場景,無一不令所有的紐約讀者毛骨悚然。一時間,要求報社再版的電話和信件不斷,ABC廣播電台亦搶先向全國作了報導,其他一些國家電台也競相效仿;每月一書俱樂部乾脆將它印成了小冊子,很快就傳遍了國內外四面八方。1946年,他還曾到過中國採訪戰後政局,寫有《上海來信》和《重慶來信》等有關中國問題的報導。較著名的作品為描寫華沙猶太人為反抗納粹而發動起義,最後失敗並盡遭屠殺的長篇紀實小說《牆》,曾榮獲1951年的“全國猶太人圖書獎”和“悉尼希爾曼基金會新聞獎”。另出版過自傳體小說《男人和戰爭》及一部短篇小說集。
約翰·理察·赫爾西
約翰·理察·赫爾西
60年代起,約翰除了文學創作外,還經常應邀到國內一些大學舉辦講座,並且在許多新聞媒體和教育機構擔任過名譽職務,其中包括耶魯大學的住宿學院院長。是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的名譽會員。1965年被皮爾遜學院授予碩士學位,另耶魯大學新社會研究學院等7所高等學府亦分別授予了他各種榮譽學位。1993年3月24日,他在佛羅里達群島基韋斯特去世,享年78歲。
約翰·理察·赫爾西
戰地記者—赫爾西1

作品

他的小說《阿丹諾之鐘》(1944年),講述一位義大利後裔的美國軍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試圖在西西里一個村莊灌輸民主思想的故事,獲得了1945年的普利茲獎。《廣島浩劫》(1946年)是描述核子彈對這座日本城市所造成影響的非虛構文學作品。他的頭兩本書,《巴丹島的士兵》(1942年)及《走入山谷》(1943年),都是非虛構作品,反映了他在太平洋戰區作為戰地記者的經歷。
他的其它小說包括《圍牆》(1950年)、《戰爭狂》(1959年)、《買孩子的人》(1960年)、《白蓮花》(1965年)、《陰謀》(1972年)、《我要更多的空間》(1974年)、《胡桃木門》(1977年)、《感召》(1985年)、《布魯斯》(1987年)、《安東涅塔》(1991年)。《奔放及其它故事集》(1990年)及《重要的西部故事》(1994年)是短篇故事集。他的非虛構作品包括《阿爾吉爾汽車旅館事件》(1968年)及《致校友的信》(1970年)。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