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桑頓

約翰·桑頓

約翰·桑頓,

1954年出生於紐約;

先後就讀於哈佛大學、牛津大學、耶魯大學;

1980年進入高盛公司併購部;

1983年創建高盛倫敦辦事處;

1996年任高盛亞洲區總裁;

1999年任高盛公司總裁兼營運長;

2003年從高盛退休,應聘於清華大學,主持清華EMBA的“全球領導力”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翰·桑頓
  • 外文名:JohnL.Thornton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美國紐約
  • 畢業院校:美國哈佛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耶魯大學
個人簡介,成長曆程,投資道路,

個人簡介

1954年出生於紐約;
約翰 桑頓約翰 桑頓
先後就讀於哈佛大學、牛津大學、耶魯大學;
1980年進入高盛公司併購部;
1983年創建高盛倫敦辦事處;
1996年任高盛亞洲區總裁;
1999年任高盛公司總裁兼營運長;
2003年從高盛退休,應聘於清華大學,主持清華EMBA的“全球領導力”項目。

成長曆程

約翰·桑頓出生於美國紐約,14歲時上了一所全是男孩兒的寄宿學校——霍奇基斯學校 (Hotchkiss)。這是一所專門培養富豪子弟的貴族寄宿學校,特別注重對學生性格的鑄造。約翰·桑頓在霍奇基斯學校里除了學習成績優異以外,在運動方面也表現突出,他同時擔任學校籃球隊和網球隊的隊長。從就讀霍奇基斯學校開始,約翰·桑頓就顯示出了一種與父輩不同的傾向,在一個有著濃厚律師傳統的家族成長的他本應成為一名出色的律師。
約翰·桑頓約翰·桑頓
青年時期的約翰·桑頓,用了八年時間分別在美國哈佛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耶魯大學獲得了歷史學士、法律碩士和管理學碩士學位。二十六歲找工作時,他沒有遵循父母都是律師的家族傳統,把目光移向投資金融領域,1980年約翰·桑頓進入了有著100多年歷史的高盛公司。他經歷和擺脫了每個初入社會的人都會有的困惑和不適應,34歲就成為了合伙人。從最初紐約總部的併購部普通職員到後來成為高盛的第二把手,桑頓22年的職業生涯和高盛公司緊緊聯繫在一起。

投資道路

作為併購方面的專家,上世紀80年代,桑頓憑靠令人叫絕的交易策略使得昏睡的倫敦市場復興,也因此樹立起名聲,最終踏上了通往世界知名投資銀行家的金光大道。
獨立運作首戰告捷
桑頓對高盛眾所周知的貢獻就是開拓了其國際業務。事實上在桑頓入行之初,高盛公司在很大程度上還只是一個美國本土公司,鮮有國際業務。而在桑頓的策動下,它的國際部門從最早的50名員工發展到今天的6000多人。
Global Leadership 全球領導力進入公司還不到10個月,他就對上司要求說,希望能夠獨立運作一個項目。也許是考慮到約翰·桑頓的資歷還不夠,上司就把一個沒有多大希望的項目交給了他。該項目的客戶是一個全球有名的膠製品生產商,他們希望能夠把自己以一個合理的價格賣出去。之所以說沒有多大希望,是因為在此前兩年多的時間裡,該客戶已經找過了200多個不同的公司,但是沒有一個願意收購。
經過研究以後,約翰·桑頓發現這200多個公司幾乎全都是美國公司。為什麼不嘗試跟那些美國以外的公司去接觸呢?於是,他從外國公司的名單中,圈定了六個可能有購買意願的公司,其中一個是英國的Thomas Tilling公司。巧合的是,Thomas Tilling公司的董事會主席正準備在美國拓展業務,他對約翰·桑頓的建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最終收購了那家膠製品生產商。
這個項目的成功使約翰·桑頓開始了對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經濟的強烈關注。他向高盛集團提出申請,要到倫敦去發展。“當我跟同事們說我準備去倫敦時,他們都說我瘋了。”約翰·桑頓回憶說,“其實就連我自己都不能確定歐洲經濟是否已經出現了轉機,不能確定歐洲的改革會以什麼樣的速度進行,也不能確定美國的投資銀行是否願意到英國去設立分支機構。而且,到英國開闢新戰場毫無前人經驗,一切都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
“美國方式”塑造倫敦
1982年底,他搬到了倫敦,最初的想法是給歐洲的公司提供投資諮詢,幫助他們拓展美國市場。“一開始確實不容易。”約翰·桑頓回憶剛到倫敦時的情景說,“當時我在投資銀行業里做了還不到三年,自己也沒到29歲,在這個年紀要成為一個出色的投資顧問不太容易。”
為了吸引英國企業的注意,約翰·桑頓給自己制定了兩個策略。第一,必須想盡辦法使自己成為英國知名企業和知名企業家的投資顧問,這將會迅速地樹立自己的品牌;第二,找出那些市場價值被低估的英國企業,因為這些公司很可能會被敵意收購(hostile takeover)。很快,在英國證券銀行家們聚會的午餐上,人們發現這個美國人總是不請自來,而且往往從剛認識就開門見山地談合作。
無巧不成書
約翰·桑頓到達倫敦的第一天就有意外的“收穫”。這一天,他順手翻起當天的報紙。一個新聞標題馬上使他為之一振——“對Thomas Tilling公司的敵意收購”。該新聞中提到,這筆收購的價格大約為63億英鎊,比歷史上的最高收購價格(15億英鎊)高出四倍還要多。而大多數人認為,由於Thomas Tilling是當時英國的企業巨頭,所以這次收購不會取得成功。
約翰·桑頓約翰·桑頓
約翰·桑頓卻不這么認為,他看到報導後馬上打電話給Thomas Tilling公司的董事會主席說:“我也許能幫你。”由於有過合作關係,這位主席就約他當面去談。到了Thomas Tilling公司以後,約翰·桑頓給他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並且強調說:這個敵意收購是非同小可的,如果公司對此毫不理會,那么這次收購必定會成功。
而在此後的三天時間裡,Thomas Tilling公司所聘用的那家英國證券銀行對這個報導置若罔聞,就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一樣。結果是,Thomas Tilling公司聘用了高盛公司作為投資顧問。
這筆敵意收購最後並沒有成功。由於Thomas Tilling公司在英國企業的影響力,高盛公司也開始在英國企業界嶄露頭角。“從這個經歷中我清楚地意識到:與美國成熟的投資銀行相比,英國的證券銀行並沒有多少經驗。所以,英國改革的步伐已經邁開了,高盛公司可以把美國的經驗運用到英國來。”約翰·桑頓說,“這也改變了我們原來幫助歐洲企業拓展美國市場的想法,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要幫助歐洲企業在他們本土進行投資和經營。”此後,他開始有計畫地培養在防範敵意收購方面的專家。
確實,在1980年代初,英國證券銀行的市場觀念並不是很強,他們給人的感覺是富有“紳士風度”的,因為一旦他們簽訂了跟客戶的協定,就守株待兔式地等著客戶找上門來。
“美國方式”使約翰·桑頓在英國證券銀行界中引起了一股騷動。1986年,英國總共有五筆敵意收購,每筆收購的價格都超過了10億英鎊。高盛公司參與了四筆敵意收購的防衛,其中有三筆敵意收購的防衛是成功的,還有一筆最終的收購價格大大高出了開始的報價,也可以說是成功的。
早在1983年,桑頓便開始了試圖在歐洲建立投資銀行特許業務(franchise)的努力,並於1985年搬到倫敦定居。在歐洲,桑頓幾乎是在一張白紙上建起了龐大的併購業務,成功地為高盛開闢出一個新的戰場。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上個世紀80年代的歐洲商業文化仍以保守自滿著稱。對美國人來說,與歐洲人做生意同樣需要克服很多文化、習慣上的差異和障礙。
2002年,當已經成為高盛總裁及聯合營運長的桑頓準備舉家離開居住了15年的倫敦搬回到紐約時,英國《金融時報》甚至撰文稱桑頓“將倫敦塑造成一個現代城市”,不無誇張的讚詞指的是桑頓衝擊了當地商業銀行昏昏欲睡、缺乏進取精神的經營方式。
桑頓在歐洲的成功也部分地受益於英國及德國政府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推行的私有化進程。這給高盛這樣的投資銀行提供了一展身手的舞台。高盛在英國最得意的項目當屬英國石油天然氣公司(即BP)的上市,在德國則是德意志電信——這兩個超級項目奠定了高盛在歐洲的地位,而BP現任執行長約翰·布朗便是桑頓的密友。
轉戰亞洲落戶中國
桑頓的觸角緊接著伸向了亞洲。1996年年底,他在兼顧歐洲戰略決策的同時,被任命為亞太區的主席,並在這個位置上做了近三年。桑頓和亞洲市場的淵源始自1993年,當時他受聘為李澤楷旗下的星空衛視出售一案的諮詢顧問——這使他有機會了解亞洲市場,並最終成為高盛公司亞洲戰略的主要制定者之一。
高盛在亞洲的表現在業內被公認為紮實、穩健。高盛承擔了中國電信(HK941,現已更名為中國移動)、中石油、中國銀行(香港)這幾個大型國有企業重組和在海外上市的承銷業務。其中1997年的中國電信項目由桑頓親自領導。
隨著高盛國際業務的不斷發展,桑頓也越來越接近公司內權力的頂峰。1999年3月,桑頓成為高盛公司的總裁;同年5月,他又被任命為聯合營運長,和另一名營運長約翰·舍恩(John Thain)一起成為僅次於執行長亨利·鮑爾森的第二把手。
“ 桑頓是投行業內最具國際視野的人物”,曾與桑頓多次合作的工商東亞執行總裁方風雷稱。在同事眼中,桑頓是一位極具個人魅力的領袖。德意志銀行亞太區副董事長、前高盛駐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張紅力曾經被桑頓親自提攜過。“桑頓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他能很快、很簡短地到達問題的核心,然後提出解決方案。”張紅力說,“我認為他最合適的位置應該是,美國總統。“
拯救沃達豐
很多人認為,約翰·桑頓之所以能夠在英國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不遺餘力地建立跟知名領導人的私人關係。一個鮮明的例子發生在1988年,約翰·桑頓把目光放在了一家名叫Racal集團的英國電子公司。
約翰·桑頓約翰·桑頓
從表面上看,Racal集團的年度財務收支平衡表上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引起他注意的是平衡表上的行動電話子公司,這個子公司規模很小,資產僅占集團總資產的20%。“當時美國也有幾個地方性的公司在做行動電話,這些公司都處於虧損狀態。但是其中上市的幾家公司被市場大大高估了,因為人們都相信行動電話將是前途無限。”約翰·桑頓回憶說,“我驚奇的發現,Racal下屬的行動電話子公司居然處於盈利狀態。最後我得出結論,Racal集團的股票實際上是被市場低估的,它很可能會面臨敵意收購。”
他馬上給Racal集團的董事長(此前並不認識)打電話,接電話的是秘書,秘書幫他留了言。到了當天下午,該董事長給他回電話。約翰·桑頓說:由於事情的重要性和敏感性,需要當面談而不是在電話里談。兩人按約定在酒店見面,約翰·桑頓把自己的分析告訴了對方,並且提出了一個方法,那就是把股票中的20%拿出來單獨浮動,以體現行動電話子公司的市場價值。隨後,約翰·桑頓按對方的要求提供了書面報告。第二天,Racal集團就按照約翰·桑頓的建議,把20%的股票單獨浮動。
如今,Racal集團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那個行動電話子公司,卻變成了今天英國的企業巨頭沃達豐(Vodafone)。高盛公司也成為歐洲數一數二的投資銀行巨頭。
在歐洲征戰多年以後,約翰·桑頓發現亞洲跟當年的歐洲有著相似之處,亞洲尤其是中國蘊藏著豐富的市場潛力。1994年,他問高盛集團的董事長,看自己是否能夠搬到上海。董事長駁回了他的要求,因為他“在歐洲非常有前途”。但約翰·桑頓並沒有因此而降低對亞洲的關注,他開始著手幫助李澤楷把星空電視(Star TV)賣給全球媒體巨頭默多克
默多克一開始對收購星空電視並沒有多大興趣,業界也普遍認為可能性不大,因為當時的星空電視還處在虧損狀態。約翰·桑頓跟默多克在洛杉磯和倫敦的會面中,很少直接說到星空電視的細節。相反,他們談的更多的是中國的發展和中國的市場潛力。默多克最終以將近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星空電視,約翰·桑頓也從此成為了默多克的“哥們兒”,後來默多克的BskyB在英國上市,也是由約翰·桑頓完成的。
桑頓先生1993年第一次到中國來,並工作了一年的時間,在那時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約翰·桑頓,在5年以前擔任高盛公司亞洲區主席時,就開始和中國的許多部門和企業建立了密切的聯繫。
2003年,正當他成為接替該公司CEO的熱門人選之際,桑頓突然宣布辭職,並且到清華大學當一名客座教授,每周一次往返於北京和紐約的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