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5月10日生於愛爾蘭蒂珀雷里郡內納赫,1971年9月15日在倫敦逝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翰·德斯蒙德·貝納爾
- 出生地:愛爾蘭蒂珀雷里郡內納赫
- 出生日期:1901年5月10日
- 逝世日期:1971年9月15日
貝納爾由於學識淵博並對自然與社會現象具有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被他的朋友和崇拜者稱為“聖人”。有一位還把他叫做“萬事通”。他是20世紀30年代“紅色科學院”中的佼佼者,雖然對此還有爭議。他在論證正統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概念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特別是在英國和蘇聯。作為一個科學家,他在X射線晶體學方面作出重要貢獻,此項成果有助於奠定分子生物學的基礎。跟他的發現同樣重要的是他本人所起的催化作用,他有兩名學生(多羅西·霍普金和麥克斯·佩魯茨)是諾貝爾獎金的獲得者。貝納爾是皇家學會會員和倫敦伯克貝克學院的教授,他既是史達林獎金(後來從策略上考慮改為列寧獎金)的獲得者,又是美國棕櫚自由勳章的獲得者。也許由於他的想像力過於奔放,他不能夠像人們通常所構想的那樣長期和深入地集中鑽研某一個專門的問題,以便取得最高的科學成就。然而,他在解決複雜的問題方面所採取的方法,卻使他能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軍事行動的科學方面作出貢獻,這特別是表現在策劃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岸進攻即D日的聯合行動中。
20世紀20年代初期,貝納爾在劍橋大學加入共產黨,他非常積極地在科學家當中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1931年,蘇聯代表團出席了在倫敦召開的科學技術史國際會議,這件事使他受很大的影響。在那次會上,布哈林和其他一些人雄辯地論證了應當把科學跟生產的發展聯繫起來看,從而一反通常認為科學具有自供自給的性質這種信念。於是,貝納爾便以最大的熱情、像著了迷一般地去闡明科學緊密地反映經濟發展這一觀點,也許更有意義的是,他還認為應當把科學看作是對社會政策的先導。他寫了許多文章和書籍,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科學的社會職能》(1939年)和《歷史中的科學》(1954年)這兩部著作,它們始終被看作是用正統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考察這些問題的典範論著。出現了“貝納爾主義”,它的含義是:如果由資本主義以及其他非社會主義的社會經濟形態所造成的種種歪曲可以被消除的話,那么社會就可以沿著由科學合理性所決定的路線前進。科學既是照耀著通向共產主義道路的燈塔,又是進步的發動機;貝納爾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裡,正在“對科學進行徹底的改造,這種改造使科學得以向全體人民開放,從而必定會給這些國家帶來巨大的新的力量”。他的觀點當時在英國和蘇聯都很有影響,並且在蘇聯的影響還持續了一段時間。可是,他對冷戰和蘇聯製造的李森科主義這一事件抱有反感。他發現他自己很難把對蘇聯的進步模式的忠誠,跟史達林主義和對科學研究的可怕的破壞(特別是在他的生物學這個專業領域中)協調起來。他曾經把蘇維埃國家作為好比是一種完美無缺的力量源泉來加以維護,而如今他越來越看到適得其反的東西。他從來沒有公開地反對正統的共產主義,但隨著在考察科學的社會關係方面的其他方法的出現(這些方法對資本主義社會和名義上的社會主義社會中科學技術合理性的作用,都持批判的態度),他在英國的影響日益降低。貝納爾對於在英國學術協會中建立起科學社會關係這一研究專題起了主要的作用,他在帕格沃希會議上的表現也很活躍。然而,在1949年,出於冷戰的原因,他被撤去在英國學術協會理事會中的職務。他在提倡科學的工聯主義方面的表現也很積極,並在建立英國科學社會責任協會中起了重要的影響作用。
20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毫不含糊地把科學看作是一種進步的力量,而貝納爾則在確立這種態度上起了帶頭作用,可是,以後許多馬克思主義者在對待專家的作用和他們的研究成果上所持的態度,卻很曖昧。直到最近,科學家們一般仍然認為科學從相對上說不那么容易引起爭議,然而對貝納爾主義和正統馬克思主義持批判態度的人,卻越來越堅持認為,把科學本身運用來解決社會組織的問題,但卻把政治問題和應估價的問題分開或是弄得含含糊糊,那只能是迴避問題。社會價值、優先權以及責任等問題,都應當在總的文化範疇內按照他們本身的要求來提出,而不需要交給一個新的官僚階層或專家團體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