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 阿瑟·戈賓諾Joseph Arthur Comte de Gobineau (1816年7月14日-1882年10月13日)法國外交官、作家、人種學者和社會思想家,所倡種族決定論之說,對後來在西歐發展起來的種族主義理論及其實踐活動曾產生巨大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瑟夫·阿瑟·戈賓諾
- 外文名:Joseph Arthur Comte de Gobineau
- 出生日期:1816年7月14日
- 逝世日期:1882年10月13日
生平,出版著作,人種,
生平
戈賓諾出身貴族兼王党家庭,1835年前往巴黎,在那裡連續擔任過文書簿記的小官,因而開始與貴族及文人過從,以求聞達。他曾專攻語言和東方文化。1849年作家兼政治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出任外交大臣期間,他曾任秘書。爾後開始外交官的生涯,先後在伯恩、漢諾瓦、法蘭克福、德黑蘭、里約熱內盧和斯德哥爾摩等地任職。戈賓諾也以小說家、歷史家和文藝評論家聞名。
出版著作
小說有《七星派》(Pleiades,1874)、《紀游》(Souvenirs de voyage,1872)、《亞細亞故事》(Les Nouvelles Asiatiques,1876)等;學術著作有《波斯史》(1869)、《中亞宗教和哲學》(1865)及《文藝復興》(1877)等。這些作品使戈賓諾在知識界贏得盛名,但是他的《人種不平等論》(Essai sur l'inegalite des races humaines,4卷;1853~1855)才是最有影響的著作。
人種
他在《人種不平等論》一書中斷言白色人種比其他人種優越,並稱雅利安人(Aryan,日耳曼民族)代表文明之最高峰。據此,他提出了種族成分決定文明命運的理論,說明白種人特別是雅利安人社會只是在沒有黑人和黃種人血緣時才能保持繁榮,而且一個文明的種族特徵如果經過人種混雜(miscegenation)而變得越發不明顯時,這個文明就越是容易失去生命力和創造性,並陷入腐敗和道德敗壞之中。現已被人摒棄的戈賓諾的理論是多年以來歷史學、人類學和人種學研究中的產物,也是一般歐洲人感興趣的生物和社會決定論的一部分。《人種不平等論》的論點對於德國的的威廉·理察·華格納和尼采等人的思想具有明顯的影響,並且最後還發展成一個叫戈賓諾主義的運動。20世紀,張伯倫(Houston Stewart Chamberlain,華格納的英國門徒)和希特勒都是乞靈於戈賓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