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錦濤

紀錦濤(1921~1946),蒙古名旺楚克尼瑪,於1921年出生在遼寧省朝陽縣台子鄉六家子村的一個大地主家庭,是個獨生子。民族民主革命者、崇高理想的共產主義戰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紀錦濤
  • 別名:旺楚克尼瑪
  • 出生日期:1921年
  • 逝世日期:1946年
  • 出生地遼寧省朝陽縣台子鄉六家子村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紀錦濤(192~1946),蒙古名旺楚克尼瑪,於1921年出生在遼寧省朝陽縣台子鄉六家子村的一個大地主家庭,是個獨生子。他幼年讀私塾。後來在朝陽縣文廟國小念書,1937年考入錦州中學。在錦州中學讀書期間,每逢寒暑假返校候車,都是在車站的長凳上過夜,從不住旅店。在學校他是一個好學生,學習成績皆優。
1941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取了長春建國大學,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是該校五年級學生。日本帝國主義的奴化教育,從反面激勵了紀錦濤,他鄙棄建大的培養目標,對於當“高等官”毫無興趣。他在學校閱讀各種進步書籍,達爾文的進化學說,盧梭的天賦人權論,聖西門的空想社會主義,都曾叩動他的心弦。後來,他對馬克思、列寧的著作發生了強烈的興趣,他衝破反動統治當局的書禁,向同學、朋友借讀馬列書。有一位日本老師山內教授,他藏有很多進步書籍,紀錦濤得到他的許多指教,並經常從他那裡借到好書,讀後在同學問傳播進步思想。他積極引導低年級的同學閱讀進步書籍,啟發他們的思想覺悟,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
1942年以後,由於建大同學中的反日活動,曾有兩批漢族同學遭到日本人的搜捕,形勢十分緊張。這時候,紀錦濤毫無畏懼,曾找哈豐阿(進步人士)建議,蒙古青年應當組織起來,派人到蘇聯和蒙古(外蒙古)取得聯繫。哈豐阿勸他耐心等待時機,不能盲動,避遭敵人的注目。
1943年暑期,由當時的蒙民裕生會出面,組織偽滿各大學的蒙古學生和留日蒙古學生到王爺廟(烏蘭浩特)參加修建成吉思汗廟的義務勞動,這是蒙古學生廣泛建立聯繫增強團結的一次意義深遠的活動。紀錦濤積極參加了各項公開的活動。同時還參加了兩次秘密會議,從此紀錦濤的活動範圍進一步擴大了。
1945年5月,蘇聯和盟軍打敗了希特勒,這時候,紀錦濤認定蘇聯必將對日宣戰,日本帝國主義即將垮台,久已盼望的民族解放良機即將到來。8月日本宣告投降,紀錦濤顧不得回家看望老人、妻子和兒女,從長春直接奔向王爺廟(烏蘭浩特),接受哈豐阿、特木爾巴根的領導,哈豐阿委託紀錦濤作為內蒙古人民革命黨的派員,參加內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團的組建工作。他十分重視各級團組織的建設和組織工作,強調必須按團章辦事,反對各行其是。當時青年團得到蘇聯、蒙古方面的宣傳材料比較多,因而青年團的小報和宣傳品中有關蘇聯、蒙古的內容較多一些。這時紀錦濤很注意蒐集中國共產黨及其外圍組織的宣傳材料,在《黎明》小報上刊登《論聯合政府》及《整頓三風》的有關部分。1946年1月,在葛根廟召開東蒙古人民代表會議,紀錦濤負責會議的宣傳工作,他不是發號施令,而是事事都帶頭實幹,從會議的宣傳組織工作到集體生活中的掃地、做飯,他都起模範帶頭作用。
1946年2月間,胡秉權同志來到東蒙工作以後,紀錦濤首先和他建立了密切的聯繫。在胡秉權的啟發幫助下,紀錦濤認識到軍隊工作的重要性,他在青年團會議上明確指出,國民黨雖然在口頭上贊成國共合作,實際上準備打內戰,武裝進攻解放區。因此一定要建立以科右前旗0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他還激情滿懷地說,革命的天下是流血犧牲打出來的,我們要有這樣的思想準備。
1946年3月中共東蒙古工委(即西臨辦事處)成立以後,紀錦濤一方面在青年團本部進行工人、學生中的民眾工作,同時被派到騎兵一師一團做政治工作。他自己不知道怎么樣開展政治工作,但他心中有數,就是向老八路好好學習。他深入士兵中了解思想動態,積極進行思想工作,有事主動和團長商量,親密合作。
1946年“五一”勞動節,青年團在中共興安省工委領導下召開工人大會,這時在騎兵一團的支持下調去炮兵鳴炮以示慶祝,震動了整個王爺廟。紀錦濤在大會上講話,宣告東蒙古工人做奴隸當牛馬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要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革命,改造舊世界。會後,他騎著馬回部隊,再也沒有回來。1946年5月初,紀錦濤同王海山、黃文飛同志一道,帶領一百餘騎兵,追擊從齊齊哈爾逃竄到洮南一帶的國民黨第七旅,在洮南地區小公司遭遇,被人數眾多的敵人包圍,在這次戰爭中,年僅25歲的紀錦濤,為了掩護戰友突圍,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後來才得知,他生前已經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要求,可見他不僅是一個民族民主革命者,而是一位具有崇高理想的共產主義戰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