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與微紀錄:基於原創案例的過程性考察

紀錄與微紀錄:基於原創案例的過程性考察

《紀錄與微紀錄:基於原創案例的過程性考察》是一本2023年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彤,田志,萬思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紀錄與微紀錄:基於原創案例的過程性考察
  • 作者:劉彤,田志,萬思彤
  • 出版社: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3年4月1日
  • 頁數:246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5045684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紀錄與微紀錄--基於原創案例的過程性考察》分為“紀錄片素材客觀性考量——以畢業作品〈弟子“歸”〉為例”“微紀錄片中人物形象的自我塑造——以畢業作品“築夢70年系列微紀錄片”為例”上下兩篇。
《弟子“歸”》是一部故事性紀錄片,成片長度為50分鐘,選取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西康福利學校5名畢業生為主要拍攝對象,講述了他們長大成人後選擇不同的方式反哺社會、回饋福利學校的“歸來”故事。

圖書目錄

上篇 紀錄片素材客觀性考量——以畢業作品《弟子“歸”》為例
1 緒論
1.1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1.2 國內外文獻綜述
1.3 研究方法與選題創新點
1.4 紀錄片素材採集的語境和場景
2 《弟子“歸”》素材採集的語境
2.1 自然語境拍攝
2.2 局部語境拍攝
2.3 人工語境拍攝
2.4 《弟子“歸”》素材採集中語境的客觀性偏離反思
3 《弟子“歸”》素材採集的場景
3.1 公共場景中的“扮演”手法運用
3.2 私密場景中的“搬演”手法運用
3.3 歷史場景中的“資料摘錄”手法運用
3.4 《弟子“歸”》素材採集中場景的客觀性偏離反思
4 紀錄片素材客觀性採集的啟示
4.1 對主題選擇的反思
4.2 客觀記錄:“看”與“見”
4.3 主觀表達:介入與補位的合理利用
4.4 藝術嘗試:妥協中創新,邊緣處開拓
4.5 結語
下篇 微紀錄片中人物形象的自我塑造——以畢業作品“築夢70年系列微紀錄片”為例
5 緒論
5.1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5.2 國內外文獻綜述
5.3 研究方法
5.4 選題創新點
6 微紀錄片的人物及人物形象的“他塑”和“自塑”
6.1 微紀錄片與其他類型影像的比較
6.2 微紀錄片人物形象的“他塑”和“自塑”
6.3 畢業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自我塑造
7 畢業作品中人物形象自我塑造手法探微
7.1 獨白:自我塑造的語言體系
7.2 鏡頭:自我塑造的畫面體系
7.3 環境:自我塑造的空間體系
7.4 情景再現:自我塑造的虛擬場景
8 畢業作品中人物形象自我塑造的深層動因
8.1 本體角度:擬劇視閾中的自我表達
8.2 客體角度:多元利益群體的美學訴求
9 微紀錄片人物形象自我塑造的創作啟示
9.1 自我塑造的理念:“使命感”與“網感”的平衡
9.2 自我塑造的構思:創意表達與全景敘事的平衡
9.3 自我塑造的轉向:從大屏到小屏的演化
9.4 自我塑造的互動:直播時代的另一種抉擇
9.5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1 紀錄片《弟子“歸”》分鏡頭剪輯台本
附錄2 剪輯台本

作者簡介

劉彤,副教授,四川傳媒學院電影電視系副主任、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特約評論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2009年、2011年兩次獲得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2012年獲四川省“優秀教師”稱號,2013年獲四川省政府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四川省教育廳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獎三等獎,2014年獲四川省第七屆大學生藝術節教育論文一等獎,2014年破格晉升副教授。編著的《廣播電視一體化教程》《廣播電視概論教程》2014年獲批四川省“十二五”規劃教材,“微時代”系列學術專著2014年獲中國高等教育影視研究學術著作二等獎、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八屆“學會獎”。主持多項省部級教研科研課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四川日報》《中國電視》《當代電視》《傳媒》等重要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