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創作6講

紀錄片創作6講

《紀錄片創作六講》 是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紀錄片創作》課程的配套教材,根據該課程多年積累的教學內容歸納整理而成。作者對紀錄片創作的核心觀念及規律進行了梳理,從電影史中精選重要作品論述不同類型紀錄片的選題思路、敘事策略、拍攝手法、製作技巧。全書由簡入繁、以史帶論、圖文並茂、案例鮮活,從實用角度考察各種創作手法,與創作實踐緊密結合,對紀錄片工作者而言極具啟發性,有助於解放觀念、放手創作。

基本介紹

  • 書名:紀錄片創作6講
  • 類型:藝術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0061745
  • 作者:王競
  •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頁數:159頁
  • 開本:16
  • 品牌:後浪出版公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紀錄片創作六講》
★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紀錄片創作》課程的配套教材,從紀錄片的功能、題材選擇,一直介紹到拍攝手法、規律
★ 作者是近來口碑佳作《萬箭穿心》《大明劫》的導演,曾執導北京奧運會官方電影《永恆之火》,具有豐富的紀錄片、故事片拍攝經驗
★ 援引片例既有《北方的納努克》等影史名作,又有當下爭議熱門《科尼2012》
★ 圖文並茂,介紹不同類型的紀錄片創作特點,以及不同視點的敘述策略
★ 從創作角度切入,具有實用性,語言親切

作者簡介

王 競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主任、副教授。1966年生於江蘇,1990年於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主要講授《紀錄片創作》《故事片創作》等課程。在創作實踐中,積極涉足編劇、導演、製片、廣告等多個領域。
主要紀錄片作品:《爻》(入選2001年紐約獨立電影節),《愛丁堡的天空》(2009年中英合拍),2008年參與創作《永恆之火 :北京奧運會官方電影》並任創作總監。主要故事片作品:《速食麵時代》(第11屆大學生電影節最佳電視電影導演獎),《聖殿》(入選2005年義大利遠東電影節、德國亞洲電影節、台北國際電影節),《一年到頭》,《無形殺》(入選2009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首屆澳門國際電影節),《孩子那些事兒》(2010年坎城電影節展映、2011年金雞獎最佳編劇及最佳兒童片提名、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評審會特別獎),《我是植物人》(2010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傳媒大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影片提名),《萬箭穿心》(2013年金雞獎最佳中小成本影片、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評審會大獎、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大明劫》(2013年上映)。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為什麼拍攝紀錄片?
紀錄片的類型
從素材到影片
網路時代的影像
成為公共影像的條件
題材的選擇
文獻價值
羅伯特·弗拉哈迪
第二章電影—眼睛
我看,故我在
伊文思的《雨》
只有得體的方法,沒有過時的方法
觀察類紀錄片
雷蒙·德巴東與《第十區法庭》
理察·利科克
羅伯特·德魯
《初選》與“公平原則”,紀錄片的“斷奶”
《椅子》和《總統諾言背後的危機》
直接電影
“危機結構”
梅索斯兄弟
技巧:手持攝影與“貼近原則”
聲音質量
意外事件(或意外動作)
第三章主人公納努克
紀錄片與“人”
找到你的“演員”
時間
密閉的房子
人物紀錄片中的訪談
讓·魯什和真實電影
社會中的人
第四章觀點
影響世界的影像
約翰·格里爾遜模式
紀錄片的戰爭
全知視點
《科尼2012》,影像即是權力
對素材的重新組織
《普通的法西斯》
對權威視點的反思
《夜與霧》
作者論
主題驅動的紀錄片
麥可·摩爾
“坡上的作者”
第五章心像
第六章迷蹤
張麗玲“搬演”風波
“搬演”或“重現”
重現真實的風險
紀錄片與故事片
“真實”是一個契約
明天的紀錄片
出版後記

序言

引 言
本書是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紀錄片創作》課程的配套教材。影系的《紀錄片創作》課最早是由《新聞紀錄片攝影》課發展過來的,這門課之前的任務是針對新聞片、紀錄片拍攝的一些具體技術進行研究。比方說拍新聞紀錄片的時候怎么拿攝影機、怎么樣能夠把手持攝影的畫面拍穩、怎樣快速抓拍(包括目測焦距、目測曝光)等,總之是研究一些針對於將來拍攝紀錄片會用到的特殊技術技巧。
然而在授課過程中,我們開始對“紀錄片攝影”這一概念的準確性產生疑問——什麼叫紀錄片攝影技巧?什麼叫故事片攝影技巧?比如說“手持攝影”(有時也叫肩扛攝影),大家知道它早已不是紀錄片的專利,實際上在很多故事片中都已經採用了這樣的技巧;而紀錄片也會使用諸如組織拍攝甚至用演員扮演之類的手段。那單獨地說什麼叫“紀錄片拍攝技巧”?這個概念已經不準確了。我們也在想到底紀錄片和故事片在創作上的差異是什麼,這個差異是不是抓拍、搶拍或者偷拍這樣一些手段?還是有更本質的差異?有時候哪怕你用了演員,影片拍出來之後大家還認為它是紀錄片;或者說在故事片當中哪怕你是組織者,哪怕你把演員藏在人群當中去抓拍,哪怕你有意模糊了現實和虛構的邊界,拍攝的結果仍然是一部故事片——這才是觀念上最根本的差異。因此我們就把焦點轉移到了對於紀錄片創作最核心觀念的研究,於是就有了這門《紀錄片創作》課。
作為該課程的教材,本書不再僅僅關注紀錄片拍攝的技巧,而是把範圍擴大到對整個紀錄片的創作概念、創作規律進行研究。在課程內容當中我們融合了以下幾個部分:一、紀錄片的創作觀念和創作規律研究;二、紀錄片創作、拍攝技巧;三、紀錄電影史。北京電影學院開設了《外國電影史》和《中國電影史》課程,其中包含了一些紀錄片的部分,但是對於真正去了解紀錄片來說還是不夠的。如果對紀錄片發展的大致脈絡都沒有一點概念的話,那么在談起紀錄片的時候,或者去研究紀錄片技巧發展的時候就會有一些障礙。但是本課程不想按照紀錄電影史的時間順序來講,像紀錄片什麼時候誕生的、接下來發展是什麼,那樣會有很長時間可能都在研究老的、黑白的甚至是默片的內容,大家也會覺得和自己距離較遠。我儘量選擇紀錄電影史當中一些最精簡的部分,理出一個大概的脈絡,再把它有機地揉合在技巧學習的過程中。因為一些技巧的發展和觀念的衍變,也是呈現在電影史的過程當中的。
本書的各個部分不是按電影史順序線性排列,而是按照所使用拍攝技巧的複雜程度對紀錄片類型進行了重新梳理,基本上是由簡單到複雜(包括使用單一手段到複合手段)階梯式排列。這裡需要強調的是,使用技巧複雜與否並非水平高低之分。有些紀錄片只用了最簡單的拍攝手段,卻毫不妨礙它成為一部優秀的紀錄片。相反,一些套用了複雜技巧的紀錄片也可能是一部失敗之作。我認為,創作沒有技巧的高低,只有套用是否得體。
最後,感謝張磊、周珺、楊可、王憲平四位同學在前期調研準備過程中為本書所做的工作,感謝劉冷然、梁子葉同學的錄音整理,以及趙淑瑩女士出色的整理校對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