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原文
Я памятник себе воздвиг нерукотворный
咟喥咟萪
Exegi monumentum
Я памятниксебе воздвиг нерукотворный,
К нему не зарастёт народная тропа,
Вознёсся выше он главою непокорной
Александрийского столпа.
Нет, весь я неумру — душа в заветной лире
Мой прах переживёт и тлeнья убежит —
И славен буду я, доколь в подлунном мире
Жив будет хоть один пиит.
Слух обо мнепройдёт по всей Руси великой,
И назовёт меня всяк сущий в ней язык,
И гордый внук славян, и финн, и ныне дикий
Тунгус, и друг степей калмык.
И долго будутем любезен я народу,
Что чувства добрые я лирой пробуждал,
Что в мой жестокий век восславил я свободу
И милость к падшим призывал.
Веленью бoжию,о муза, будь послушна,
Обиды не страшась, не требуя венца,
Хвалу и клевету приeмли равнодушно
И не оспаривай глупца.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Exegi monumentum:拉丁文,引自古羅馬大詩人
賀拉斯一首頌歌的(《致司悲劇的繆斯墨爾波墨涅》)第一句,意為“我建立了一座紀念碑”。
②亞歷山大紀念石柱,高27米,1832年建於彼得堡的冬宮廣場,至今猶存。當1834年11月舉行揭幕典禮時,普希金因為不願參加,前五天曾避離彼得堡。
中文譯文
紀念碑
Exegi monumentum
我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紀念碑,
在人們走向那兒的路徑上,青草不再生長,
它抬起那顆不肯屈服的頭顱
高聳在亞歷山大的紀念石柱上。
不,我不會完全死亡——我的靈魂在遺留下的詩歌當中,
將比我的骨灰活得更久長和逃避了腐朽滅亡——
我將永遠光榮不朽,直到還只有一個詩人
活在這月光下的世界上。
我的名聲將傳遍整個偉大的俄羅斯,
它現存的一切語言,都將講著我的名字,
無論是驕傲的斯拉夫人的子孫,還是芬蘭人,
甚至現在還是野蠻的通古斯人,和草原上的朋友卡爾梅克人。
我所以永遠能為人民敬愛,
是因為我曾用詩歌,喚起人們善良的感情,
在我這殘酷的時代,我歌頌過自由,
並且還為那些倒下去了的人們,祈求過寬恕同情。
喔,詩神繆斯,聽從上帝的意旨吧,
既不要畏懼侮辱,也不要希求桂冠,
讚美和誹謗,都平心靜氣地容忍,
更無須去和愚妄的人空作爭論。
創作背景
1836年8月21日,離決鬥只有五個月零八天,普希金心頭縈繞著不祥的預感,揮筆寫下了回顧平生、展望未來的《紀念碑》,似乎是為他的平生進行總結。該詩也是針對沙皇亞歷山大建造紀念石柱而寫的,表達了詩人對沙皇的蔑視。
作品鑑賞
《紀念碑》是普希金在決鬥而死的前半年寫下的一首抒情詩,在這首詩中,詩人對自己一生的詩歌創作進行了總結。該詩為五節二十行,它像分水嶺一樣標誌著新時代新詩人的新聲音。
詩人一開始就以自豪的語氣宣稱為自己建立了一座“紀念碑”,它要高聳在彼得堡冬宮廣場上的沙皇亞歷山大的紀念石柱之上,人們將絡繹不絕地去參拜。詩人以更加自豪和無比自信的語氣預言,自己的名聲“將傳遍整個偉大的俄羅斯”,各個民族各種語言都在傳頌著他的名字,雖然他的肉體會死去,但他的靈魂“將永遠光榮不朽”,他也會永遠“為人民敬愛”。這一切,“是因為我曾用詩歌,喚起人們善良的感情/在我這殘酷的時代,我歌頌過自由/並且還為那些倒下去了的人們,祈求過寬恕同情”。詩中所說的“倒下去了的人們”是指十二月黨人。普希金曾十分同情並從心裡支持十二月黨人的革命行動。當十二月黨人反對沙皇的起義失敗後,他陷入了痛苦中,甚至向當局表示,應當寬赦十二月黨人。詩人把當局的統治說成是“殘酷的時代”,表明了詩人公開站在人民立場上與沙皇暴政對抗的決心和勇氣。而詩人也一直都是一位“自由的歌手”,用他的詩歌喚起人們反抗專制、追求理想自由的信念。
詩歌最後一節,詩人再次表明了自己從事詩歌創作的崇高志向和堅定信念:“既不要畏懼侮辱,也不要希求桂冠/讚美和誹謗,都平心靜氣地容忍/更無須去和愚妄的人空作爭論。”詩人告訴自己,無論自己的詩歌創作迎來的是讚譽還是詆毀,都無所希求、無所畏懼,他也決不辯解,因為他創作詩歌是“聽從上帝的旨意”,他的使命就是用詩歌傳播真理,為廣大苦難的俄羅斯民眾帶來光明、自由和希望。
這就是普希金用他的詩歌為自己建造起的一座非人工的紀念碑,他在詩歌中的自豪的預言早已被歷史所證實,他作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永放光芒。
全詩以直接抒情為主,表現詩人對於獻身詩歌藝術和崇高理想的一生的思考。該詩是在沙俄專治下寫成的,詩人敢於蔑視殘暴的統治者,表現了執著追求理想,為真理、為正義、為人民而謳歌、而獻身的大無畏精神。這“非人工的”“高聳”的“紀念碑”,是用理想、生命和詩凝鑄的豐碑。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1837),俄國詩人,俄羅斯近代文學的奠基者和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1799年6月6日誕生在莫斯科的一個貴族家庭。童年時由法國家庭教師管教,8歲時就開始用法文寫詩;同時又從保姆那裡學到了俄羅斯人民語言。在皇村中學學習時,受到當時愛國思潮和進步思想的影響,結交了許多十二月黨人。1817年皇村中學畢業後任職於外交部,此後數年間寫作了大量作品。1823年受敖德薩總督誣陷,被送到他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監視居住。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尼古拉一世將普希金召到莫斯科,但仍受憲警監視。1833年回到彼得堡,1837年死於與法國流亡貴族丹特斯的決鬥。代表作有詩歌《
自由頌》《
致大海》《
致恰達耶夫》《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等,詩體小說《
葉甫蓋尼·奧涅金》,小說《
上尉的女兒》《
黑桃皇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