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堪頤

紀堪頤,字彭年,別名光漢,紀曉嵐四世孫,景城紀氏十八世祖。生於一八七七年,卒於一九五三年,終年七十七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紀堪頤
  • 別名:光漢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877年
  • 逝世日期:1953年1月2日
  • :彭年
人物經歷,

人物經歷

紀堪頤生活的時代,正是從封建王朝奄奄一息到國民革命再到新中國成立的時代,可以說是多事之秋。紀堪頤青年時代,正值清王朝從衰退走向消亡。一方面,清朝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鐵蹄的蹂躪束手無策,賣國求榮,使國內人民處於三座大山的壓迫下,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面對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而紛紛起來反抗,農民運動風起雲湧。另一方面,一些有識之士欲有所擔當,開始思考、探尋救國救亡的道路,要喚醒中國這頭沉睡的雄獅。發軔於清朝統治階級內部的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為其肇端。
在繼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之後,張之洞異軍突起,成為洋務運動著名的領袖人物。他在不惜重金開創近代工業的同時,下大力度廢除科舉,改革教育,開近代教育之先河。他曾說:“人皆知外洋各國之強由於兵,而不知外洋之強由於學”,“立國由於人才,人才由於立學”。因此,他在任湖廣總督期間,創辦各類學校四十多個,選派了五十多名學生出國留學。正在這個時候,光緒二十九年(1903)意氣風發的紀堪頤由貴州移居湖北武昌。他是一個非常具有進步思想的青年,早就對張之洞這位奏停科舉,推廣學校,獎勵遊學的洋務派領袖的同鄉仰慕已久。而此時張之洞又受詔入京,與榮慶、張百熙等人厘定京師大學堂和各類學堂章程,正準備制定頒布中國第一個近代學制——《辛卯學制》。恰在此時,紀堪頤向張之洞上了一個普及教育的條陳,闡述了自己對近代教育的觀點和構想,頗有見地,得到了張之洞的賞識。張之洞得知他是紀曉嵐的後代,便更加器重。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十二月,公費派他去日本留學,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第六期。同期畢業的還有程子楷、程潛、李烈鈞等人。
在日本留學期間,他受到革命人士進步思想的影響,加入了孫中山、黃興領導的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投身到“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洪流中。
回國後,紀堪頤被授予步兵科舉人,任湖北督練公所委員兼軍械庫一等科員,掌管全省的軍械。隨後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了辛亥革命,以滿腔熱血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中。
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時,紀堪頤正在武昌城的楚望台軍械庫任職,秘密的為起義軍提供了大量的軍械武器。武昌起義後,他進入黎元洪的都督府,抱著一顆救國救民之心,當面陳述安民整軍計畫,被任命為參謀部副部長、參謀科長、軍械科長。陽夏保衛戰中,他派人四處收集廢銅鐵,就銅元局設兵工分廠,趕修軍械,為保衛戰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勤保障。和議後,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紀堪頤調任大冶鐵礦任監督。之後,他又追隨孫中山投入了討伐袁世凱的護國戰爭。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被授予陸軍少將,一九二四年十月四日,被授予陸軍中將。
紀堪頤晚年居住在北京,他仍念念不忘教育事業,曾與著名的藝術大師齊白石先生利用受壁胡同(現稱西四北四條胡同)的吳祿頓、蔡鍔祠堂創辦了一所私立國小,這所國小以他們二人名字的最後一個字作為學校的名稱,起名“石年國小”,繼續投身教育,從娃娃抓起,為國家培養人才。新中國成立後,“石年國小”併入當時的“北京師範學校附屬第一國小”,現為“西四北四條國小”。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考慮到紀堪頤在舊民主主義革命中的作用和影響,確認他為國民黨元老。一九五二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李濟深推薦他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一九五三年一月二日,紀堪頤先生在北京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