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修法師

紀修法師(~1938年)廣東四邑人,出生年代不詳,是香港最早的十方叢林大嶼山寶蓮寺的開山和尚。一九三八年在寶蓮寺示寂,世壽約七十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紀修法師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四邑
  • 出生日期:一八六〇年前後
  • 逝世日期:1938年
  • 職業:法師
出家受戒,建寶蓮寺,弘法利生,

出家受戒

紀修法師是廣東省四邑縣人,出生年代不詳,以其活動事跡推測,約出生於清季鹹豐末年,即西元一八六〇年前後。少年時代家庭貧困,是否讀過書不得而知,長大成人後,以背負著布包沿街販布為業。光緒年間,投入廣東丹霞山落髮出家,於羅浮山華首台寺受具足戒。此後在丹霞山修行多年,光緒末年,往江南行腳參訪,歷參江、浙名山大剎。
一九一四年,紀修法師時年逾五十,到江蘇省鎮江金山江天寺掛褡,擔任巡夜打更的工作,為時凡十年以上。至於他如何潛修密行,外人不得而知。到一九二四年,廣東中山縣的定佛尼師,以到江南朝山參訪的因緣,於朝普陀山後返回時,途經金山,遇見了年逾花甲的紀修法師,相與談論之下,知系廣東同鄉,互道參訪經過。定佛尼師問他今後的打算,紀修稱欲回廣東。定佛尼師明白他客居異鄉,景況清貧,乃為他購買了到香港的船票,並寫了介紹書函,要他到香港大嶼山的東涌地塘仔,去見一位住持楞嚴壇的老法師。

建寶蓮寺

紀修法師乘船抵達香港,船到大嶼山時,因為他地理不熟,沒有在東涌下船,船到大澳他才下船。登岸後隨即登山,走到鹿湖下紫竹林,遇到了心空、明新、悅明諸位法師。詢問之下,才知下錯了碼頭。三師與他相談,知道他在金山多年,而今來大嶼山的目的,是要找東涌楞嚴壇的老法師。心空等三位法師因挽請他留下來,結茅共修,並共同創立一所十方叢林。紀修法師起初謙辭,後來以因緣時會,也就默然承諾。於是大家都十分歡喜。他們預定興建十方叢林的地點,是在山上一個地名昂平的地方。
第二天,四人一同到了昂平,當時昂平是大悅、頓修、悅明三位法師結茅潛修的地方,眾人共議創建一處十方叢林,大悅、頓修二師也一致贊成。如此登高一呼,群山回響,大悅、頓修、悅明三人,把他們結茅所在的土地,都併入十方叢林(就是後來寶蓮寺的淨行堂、五觀堂的所在)。於是時開山諸位大德,就在昂平建木屋、設禪堂,命名曰寶蓮寺,效法金山寺坐禪宗風,冬參夏講,未久即道風遠播。

弘法利生

一九二五年寶蓮寺傳戒,紀修法師以妙參法師為戒壇尊證,各方戒子聞風而至,盛況一時。傳戒之後,紀修法師挽請妙參為監院,以為輔佐。繼而諸山公議,以後由大嶼山、青山、觀音山每年輪流傳戒,一九二七年,大嶼山二次傳戒,合併觀音山在寶蓮寺舉行。一九二五年,寶蓮寺興建大佛殿,披荊斬棘,鏟土移石,擴大建築基地,開始了寺宇興建工作,其間以妙參法師出力最多。
一九二八年大殿落成,自寧波請得金色莊嚴的釋迦牟尼大佛像,及迦葉、阿難二尊者像,自寧波海運來港,倍增大殿莊嚴。當時諸山龍象皆來護法,港、澳二地善男信女,朝山禮佛者絡繹於途。
紀修法師嚴於律己,戒行精勤,脅不著席,男女聞風皈依出家者,不可數計。至一九三〇年,主持法席兩屆期滿,不顧眾人挽留,堅決辭位退居,由時在香港講經的筏可法師繼任。老和尚辭位後,在靜室自修,一九三八年在寶蓮寺示寂,世壽約七十餘,荼毗後得舍利子一小杯,如黑芝麻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