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地圖信息,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69畝(其中:田245畝,地224畝),人均耕地1.5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52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1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7.2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40畝;其他面積42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水、通路、通電、通電話、通電視,無路燈。全村有37戶通自來水。有69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1戶(分別占農戶恥習采市總數的100%、44.9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戶(分別占總數的21.74%和8.70%)。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公里謎凝。全村共有拖拉機5輛,機車2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8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45畝,有效灌溉率為52.24%,其連芝蘭腳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1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6畝。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其他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5.8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0.16萬元,占總收入的58.42%;畜牧業收入14.7萬元,占總收入的17.1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3頭,肉牛6頭);林業收入0.8萬元,占總收入的0.93%;第二、三產業收入5.3萬元,占總收放霸仔入的6.17%;工資性收入4.6萬元,占總收入的5.36%。農民人均純收入22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3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槓舟邀務工人數15人(占勞動力的8.98%),在省內務工2人,到省外務工13人。
特色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9戶,共鄉村人口303人,其中男性150人,女性153人。其中農業人口303人,勞動力167人。該村以佤族為主。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95人,參合率97.36%;享受低保85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勐來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公里,距離鄉衛生院2公里。該村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20戶,占農戶總數的28.99%。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勐來村希望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勐來鄉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公里乎少組,距離中學2.2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3人,其中小學生32人,中學生11人。
村務公開
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5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3000元(人均10元),一事一議籌勞100個(勞均0.71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財務公開。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9人,黨員中男黨員8人,女黨婚櫻兆員1人。該村設團支部在村委會,團員9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衛生醫療條件差,農民科學文化水平低。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在穩固糧食產量的基礎上,擴大高優蔗園、茶園的建設面積,發展核桃、竹子產業,提高油選單產,使農民增收。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2200元增加到2350元。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勐來村希望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勐來鄉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公里,距離中學2.2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3人,其中小學生32人,中學生11人。
村務公開
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5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3000元(人均10元),一事一議籌勞100個(勞均0.71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財務公開。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9人,黨員中男黨員8人,女黨員1人。該村設團支部在村委會,團員9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衛生醫療條件差,農民科學文化水平低。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在穩固糧食產量的基礎上,擴大高優蔗園、茶園的建設面積,發展核桃、竹子產業,提高油選單產,使農民增收。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2200元增加到2350元。
地圖信息
地址: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五社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