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林

糜林

糜林(1963年8月—2020年2月18日),男,漢族,生,生前系鎮江市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2020年9月17日,中央文明辦發布2-7月“中國好人榜”,被評為“敬業奉獻好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糜林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63年8月
人物經歷,主要事跡,人物履歷,所獲榮譽,

人物經歷

糜林自參加工作以來,33年如一日紮根“三農”一線,把科技興農、科技富農作為畢生奮鬥目標,積極開展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服務,幫助茅山老區農民掌握應時鮮果先進栽培技術,實現脫貧致富,即便被確診為肝癌晚期,他在病床上仍然惦記著農民和農事。先後主持省、市級研究課題30多項,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3件、省市級科技獎7項,編制省、市級地方標準7項,發表論文35篇,出版著作6部。

主要事跡

糜林同志是新時代獻身脫貧攻堅事業的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他對黨忠誠、信念堅定,一生追求科技富農、致力於脫貧攻堅。自參加工作以來,他33年如一日紮根“三農”一線,把科技興農、科技富農作為畢生奮鬥目標,積極開展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服務,幫助茅山老區上千戶農民掌握應時鮮果先進栽培技術,實現脫貧致富。他把科技成果陸續推廣到中西部地區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7個縣,累計培訓農民16萬餘人次,為農民增收10億多元。四川綿竹、重慶銅梁、貴州沿河、新疆克州等國家重點貧困地區都留下了他的足跡。2020年6月,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追授他江蘇“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人物履歷

糜林自參加工作以來,33年如一日紮根“三農”一線,從試驗基地到全國5個省、17個縣,從一株株種苗到1000多個農戶、20多萬畝高效農業。農業結構調整缺什麼、農民增收致富少什麼,他就研究什麼推廣什麼。先後育成草莓品種3個,創新應時鮮果技術30餘項,年培訓農民5000多人次,年均幫助農民增收3000多萬元。即便被確診為肝癌晚期,他在病床上仍然惦記著農民和農事。
糜林同志是“最美奮鬥者”、“全國時代楷模”趙亞夫同志的學生和戰友。自參加工作以來,他33年如一日紮根“三農”一線,把科技興農、科技富農作為畢生奮鬥目標,積極開展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服務,幫助茅山老區農民掌握應時鮮果先進栽培技術,實現脫貧致富。他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的囑託,把科技成果陸續推廣到5個省、17個縣,累計培訓農民16萬多人次,為農民增收10億多元。先後主持省、市級研究課題30多項,創新草莓、梨、桃、葡萄等應時鮮果技術50多項,育成果樹新品種7個,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3件、省市級科技獎7項,編制省、市級地方標準7項,發表論文35篇,出版著作6部。
糜林同志是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先後獲得省優秀科技特派員、省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鎮江市跨越發展突出貢獻者、鎮江市優秀共產黨員、鎮江市人民獎章、鎮江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
糜林同志身上體現了對黨忠誠、信念堅定的政治品格,心繫民眾、情系“三農”的為民情懷,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默默耕耘者,是矢志科技興農、服務鄉村振興的一線奮鬥者,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忠實踐行者。
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糜林常說,“我本身就是農民家的孩子,因為看多了農民的苦,才立志學習農業科學技術,幫助農民致富。”
1963年8月,糜林出生於鎮江丹徒千里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87年7月,從句容農校(現為江蘇省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畢業,進入鎮江農科所(現為鎮江市農業科學院)工作,把果樹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從此,“我們要幫農民想想辦法。”成為他的口頭禪。
農民需要什麼,糜林就研究什麼。上世紀80年代,鎮江農業仍然以大田作物為主,丘陵崗坡地,灌溉成本高,農民生活貧困,迫切需要調整農業結構。對此,鎮江農科所提出了“崗坡增收、水田穩糧”高效農業發展思路,拉開了種植果樹等經濟作物的帷幕。
那時,農民對果樹栽培技術一無所知,亟需指導。糜林率先從日本引進無花果、甜柿、砂梨等種苗,開展適應性研究。同時,不斷研習日本最新果樹種植技術。在日本農文協電子圖書館,糜林至今仍保持著一項記錄——日本本土外專家訪問閱讀量,世界第一。
這些年,隨著市場和農民需求變化,糜林團隊引進了草莓、桃、葡萄、藍莓、薄殼山核桃、柑橘、大櫻桃等十幾個品類。他們在基地提前試種研究,再向農民推廣,最大限度降低農民經營風險。基地里的品類越來越多,他成了農民有求必應的“百寶箱”、“不專一”的專家和停不下來的“陀螺”。
大櫻桃原產於環渤海灣地區。從2009年開始,糜林團隊先後引進了大櫻桃品種19個,在控溫、控濕、水肥管理等方面進行技術改良,使其適應鎮江地區的栽培環境,“北果南栽”飽含著糜林十多年堅守的心血與汗水。
2007年,糜林開始研究高架草莓,起初是想讓農民直起腰,站起來勞作,降低勞動強度,但是高價的“高架”讓農民望而卻步。於是,他帶著團隊一起買來價格便宜的控根器把種植行圍起來,又把壟間的土挖起混入肥料,堆成高壟,架台雖然不比鋼管高端,但管用、高效,成本只有原先的十分之一。
如今,鎮江農科院駐地句容市,已經是華東最大的大棚草莓生產基地、國家級標準化示範區,是業界領先的高架草莓栽培技術高地。
糜林常說,只有鐵腳板+示範戶,才能把科技成果推廣到千家萬戶。多年來,糜林跑遍了鎮江各處果園,從沒使用過導航,因為他指導農戶的次數太多了,每條小路都熟記於心,成了“活地圖”。
句容市茅山鎮曹莊村村民唐躍進,2003年承包了75畝地種梨,由於技術落後,留果多,導致果小、核大、味淡,賣不出好價錢,陷入了“越種越虧”的境地。
2016年,他在城裡低價售梨時遇上了糜林,交流中得知他是果樹專家,向他訴說了自己的苦惱。糜林聽說後,二話不說,幫著他改造老園、升級技術。“有一次,請糜主任來指導修枝,結果下大雨,以為他不會來了。”唐躍進說,“沒想到糜主任還是來了,冒著大雨,手把手教我,剪完一棵問我會了沒?不會,就繼續示範。”現在,他學到了“真經”,每年的收入達到了30萬元。
再複雜的技術糜林都能掰開嚼爛了講給農民聽,誰家的果子有問題他都一清二楚。全國勞模紀榮喜既是糜林的徒弟,也是周邊莓農的老師。前年他將草莓種植示範黨支部建到了草莓田間,吸收了3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到草莓種植中來,免費為他們提供技術指導,他說,“要向糜主任學習,帶著大夥一起向全面小康衝刺。”
十多年前,糜林曾為常州農民何雅萍的一棵薄殼山核桃樹進行示範性剪枝。看著他把整棵樹剪得光禿禿的,何雅萍心裡直犯嘀咕。沒想到這棵樹多年後成了園裡長勢最好、結果最多的一棵,被稱作“樹王”。在糜林的指導下,如今何雅萍已成為“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名人”“全國首批林草鄉土專家”,成了全國薄殼山核桃種得最好的農民。
趙亞夫曾這樣評價糜林:“他是全中國最會種梨的專家,他的徒弟是全中國薄殼山核桃種得最好的農民!”目前,僅在江蘇,糜林的徒弟中就湧現出全國勞模2名、省勞模3名、市級勞模36名。
據統計,糜林直接指導過的農戶達1000多戶,面對面培訓農民5000多人次,每年助農增收6000多萬元,他以不變的初心、熾熱的忠誠,在鄉村振興時代問卷上一筆一划書寫著屬於自己的註腳。
為脫貧攻堅貢獻江蘇智慧
糜林幫助指導茅山老區人民走出了一條“科技興農”之路,不僅讓當地農民脫掉了貧窮的帽子,同時也增強了他“以農富農”的信心,於是,他又把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為了讓更多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哪裡窮糜林就往哪裡跑,貴州沿河縣、新疆克州、重慶銅梁等幾個極度貧困縣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2008年,汶川地震,災害使本不富裕的村民生活雪上加霜。8月初,糜林趕赴四川綿竹,加入江蘇援助災區重建隊伍,作為項目組長積極投身到“綿竹江蘇高效農業示範園”建設中。兩年援建期間,他先後28次往返於江蘇和四川,不斷把砂梨、草莓等新品種無償帶到滿目瘡痍的綿竹,一磚一瓦、一鋤一犁地推進示範園建設。在他的指導下,當年種植草莓的農民就實現了畝產3萬元的收入;3年後,砂梨種植園也成了遠近聞名的水平棚架標準示範園。
綿竹小伙魏有強,原本是無業游民,在貧困線上掙扎,震災讓他的生活更加困苦。糜林帶領他建果園,手把手傳授栽培技術,從此幫他打開致富的大門。如今,魏有強已經成了擁有家庭農場、農家樂,在周邊小有名氣的致富能手。他一直盼望糜林再來看看他的“成績單”,不料卻永遠也盼不到了。
2014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專門來到糜林指導搭建的高架草莓連棟大棚,看到長勢喜人的草莓,語重心長地說,“要更加重視促進農民增收,讓廣大農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讓糜林備受鼓舞、信心倍增,為幫更多農民脫貧致富的勁頭更足了。
2017年6月,糜林隨“亞夫團隊”來到重慶銅梁太平鎮,進行科技扶貧。經過詳細調研後,糜林認為當地氣候、土壤等條件適合種植大棚草莓,於是他就將最新草莓品種、技術傳授給了當地農民。太平鎮草莓從無到有,如今,已經發展到每年栽培兩千餘畝,平均畝收益3萬餘元。
貴州沿河縣是全國極度貧困縣,與江蘇張家港善港村結對的高峰村更是窮得叮噹響。2018年6月,糜林和趙亞夫一道,冒著高溫潮濕來到這裡,爬山、進村、入戶,3天時間,跑了17個自然村,苦苦探尋合作脫貧的路子。糜林感到,扶貧要先扶智、扶志,結對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決定,先將全縣致富帶頭人集中到善港學習。之後的3天,糜林一邊讓當地統計致富帶頭人的名單,一邊和趙亞夫在高峰的產業園手把手教農民剪枝。3天3夜,睡了不足10小時。第四天,糜林帶領沿河縣第一批50名致富帶頭人前往善港培訓基地,除了親自授課,他還將致富帶頭人集中到江蘇茅山老區,手把手教授果樹栽培技術,不到一年的時間,累計培訓1500人次,幫助當地農民走上了致富道路。
新疆克州是江蘇對口支援地區之一,當地盛產的葡萄長期賣不出好價錢。如何讓葡萄增產又增收?成了糜林的心結。糜林反覆研究,發現問題出在栽培技術上。2018年,他來到新疆阿圖什市阿扎克鄉,為當地柯爾克孜族人提供夏季優質果生產管理和冬季整形修剪埋土越冬管理等技術方案。僅僅兩年功夫,江蘇技術“新疆化”效果顯著,阿扎克鄉老百姓富了起來!
他心中只有農民沒有自己
這些年來,糜林牽頭完成的科研成果很多,但獲得的榮譽不多,他總是說,“年輕人評職稱更需要第一署名和評優評先”,於是,他總是把集體研究成果和表彰申報機會讓給團隊其他成員。在他心裡,農民富起來就是對他最大的獎賞。
糜林常年指導姐妹桃園的王巧娣,每逢災害天氣,總是及時電話提醒,主動上門幫助。15年過去,王巧娣從一名沒有穩定收入的農村婦女,變成遠近聞名的種桃能手,年收入超過30萬元。但15年來,糜林沒有吃過她一頓飯。糜林病故當天,王巧娣前去探望,家人正掀開被子給他換衣服,只見他腳上全是老繭,足有一指厚。王巧娣哭了,“糜老師是為我們農民脫貧累死的!”
糜林去世後,果農彭玉洪常常在家裡嘆息後悔,記不清有多少個晚上,糜林打著手電診斷完自家的獼猴桃樹,都夜裡九點多了,卻拗不過他,沒有堅持給他下碗麵條,而是讓他餓著肚子離開。
糜林這一生,對於農民,從不吝嗇時間,對他自己,卻極為苛刻。翻開他生前的最後一本日記:“1月2日,杜家山指導梨、葡萄修剪、春城老唐處指導梨修剪;1月3日趙健、小竇處指導;1月4日,看光明……”每天一句話記錄著他超12個小時的工作量。認不認識糜林的農民,只要得到他的手機號就得到了一個有求必應、隨叫隨到的“果樹保姆”。因為牙周病,半口牙掉了近兩年了,他沒時間去補;去年10月份的體檢報告催促他複查,他沒能抽出時間去。他把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給了農民。
2018年10月女兒糜蓉大婚,一向內斂的糜林出人意料地哭成了淚人,他掏出一張多次修改、皺皺巴巴的手寫稿致辭,“夫妻每日交談半小時,幸福生活一輩子”讀最後一句祝福時他硬咽了。他實在太忙,每天早出晚歸、全年無休,一年裡有三分之二以上時間奔走在田間地頭,留給妻子的半小時只有那些沒有出差、筋疲力盡回到家後的深夜。
2019年12月16日,糜林冒雨在果園裡修剪到天黑,擦完剪刀,對助手萬春雁說,“感覺身體有些吃力、很累,但工作不敢往後拖,事情安排得滿滿的。”這是萬春雁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聽到師父說“累”。
2020年2月4日,糜林覺得身體實在扛不住了,自己開車去了醫院,確診為肝癌晚期。2月8日上午,糜林給萬春雁傳送了一條微信,“因肝臟毛病,已於2月4日來南京住院治療,恐近期不能並肩作戰了,望不用掛念。”10天后,糜林與世長辭,終年57歲。
糜林的父親90歲了,有著67年黨齡,他撫摸著兒子的遺像,喃喃自語,“你走了很可惜,但是讓那么多人脫貧了,這輩子值了!”這個老共產黨員的一句話讓人淚目。
2020年2月19日,四面八方的鄉親們都來弔唁糜林,然而疫情擋住了他們的路,他們只能分批次把準備好的花圈間隔擺放在通往靈堂的路上。於是,曲曲彎彎的花圈排成了長龍,綿延數公里,一眼望不到邊……
至今,糜林的手機還不斷地有農民的諮詢電話、微信湧來。“不好意思,我父親已於2月18日去世”,女兒糜蓉充值保號、續用微信,原本是為了留個念想,卻冷不防就被自己的回覆刺痛心臟。
深思熟慮後,糜蓉決定把父親的微信、電話轉給萬春雁使用,讓她可以循著父親的路繼續為突然“無依無靠”的農民們服務。“你好,我是糜林的徒弟萬春雁,我將繼續為您服務。”當萬春雁的聲音通過糜林的電話傳遞出去時,人們明白,糜林,還在。

所獲榮譽

曾榮獲江蘇時代楷模、江蘇省優秀科技專家等稱號。
2020年6月,入選江蘇好人榜榜單。
2020年9月17日,中央文明辦發布2-7月“中國好人榜”,被評為“敬業奉獻好人”。
2020年10月16日,獲得“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
2021年5月,擬推薦為江蘇省參評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敬業奉獻模範推薦人選)。
2021年6月22日,被中共江蘇省委授予“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21年7月,入選全國敬業奉獻模範候選人名單。
2021年10月,獲評第八屆江蘇省道德模範(江蘇省誠實守信模範)。
2021年11月,被授予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