糙刺籃狀菌

糙刺籃狀菌

糙刺籃狀菌,本種的子囊孢子通常比黃色籃狀菌小,更為突出的特徵是原基呈現扭曲的結節狀3另外,孢梗莖很短, 通常不超過 50µm。

基本介紹

  • :真菌界
  • 分布區域:罕見種。 前江舟山市和河南鄭州市分離到
  • 中文學名:糙刺籃狀菌
  • 基物:土壤和穀物
菌落在 CA 上 25℃培養 12 天,直徑 28-33mm,較薄,平坦,中心有躋狀突起或無,邊緣稀疏;質地絮狀;分生孢子結構稀少,通常不影響菌落面的顏色,或局部面上 較多, 灰色, 近於談橄欖灰色(light olive-gray, R. Pl. LI);菌絲體, 中部者白色至灰 白色, 邊緣者呈現淡黃色,近於硫磺色(sulphur yellow, R. Pl. V )或淺粉紅淡黃色(pale pinkish buff, R. Pl. XXIX);裸囊殼少;滲出液缺乏;反面黃色或黃褐色;可溶性色素缺乏。
菌落在 CYA 上 2s·c 培養 7 天, 直徑 18-22mn1 , 較薄,平坦或中部稍厚;質地絮狀;分生孢子結構稀少,在較多的菌落面通常近於橄欖灰色;菌絲體白色至徽黃色;閉 囊亮較多或大量產生:穆出液缺乏;反面黃褐色;可溶性色素缺乏。
菌落在 WA 上 25℃培養 7 天,直徑 25-30mm,較厚, 平坦, 中心有臍狀突起或缺乏;質地絮狀;分生孢子結構少,分生孢子面近於被橄欖挾色;裸囊殼較多或大量產生;滲出液缺乏:反面橙褐色或帶紅褐色F 可溶性色素缺乏。
菌落在 G25N 上 25℃培養7 天僅形成很微小的菌落。
在 CYA 上 5℃培養 7 天: 不生長。
在 CYA 上 37℃培養 7 天:直徑 25-30mm,較薄,平坦或有少量放射狀皺紋;質地絮狀;分生孢子結構少,多分布於近邊緣面, 分生孢子面近於淡橄欖灰色;菌絲體白 色至微黃色;裸囊殼較多或大量產生;滲出液缺乏;反面黃褐色或紅褐色;可溶性色素 缺乏。
裸囊殼呈現球形或近球形,直徑 180-470µm,淡黃至黃色,約 2 周成熟:原基呈現扭曲的節狀膨大, 然後分枝;子囊鏈生, 球形或近球形,長軸 7. 2-lOµm;子囊抱子呈現橢圓形,3. ←-4.5 ×(2. 0一) 2. 5-3. 5µm,其壁顯著刺狀粗糙。
分生孢子梗發生於氣生菌絲,孢梗莖 10一48 × 1. 8一3.Oµm, 壁平滑;帚狀枝雙輪生和單輪生,偶有不規則者;梗基每輪通常 2-3 個, 9.φ-14(-18)× 1. 8-3. Oµm; 瓶梗每輪(2一) 3-6 個,10-14(-18)× 1. 8-2. 5µm , 披針形,梗頸較長;分生孢子呈現橢圓形或近紡錘形,2.7-4.0× 1.8-2.5 (一3.0)µm,壁平滑;分生抱子鏈疏鬆而不規則。
主模式:BPI 5789(Stolk &. Samson, 1972; Pitt & Samson, 1993)。
分布: 罕見種。 我國僅在前江舟山市( CC12717)和河南鄭州市(CC13313)分離到。
基物: 土壤和穀物。
我國文獻報導: 台灣的基物有檸檬的根際物(CCRC 31439)(Tzean et al. , 1994)。
代謝產物:β-D-1,3-葡聚糖酶(p-0-1,3-glucanase)(Reese & Mandels, 1959),刺孢青黴酸(spiculisporic acid)和琥珀酸(succinic acid)(Raper & Thom, 194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