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農業

精耕農業

精耕細作指農業上認真細緻地耕作的農業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精耕農業
  • 外文名:暫無
  • 分類:種植技術
  • 定義:中國農業 農業書籍
釋義,形成和發展,歷程,古代農業書籍,綜合性農書,農業技術知識,通書性質農書,

釋義

精耕細作(jīng gēng nóng yè)
解釋:指農業上認真細緻地耕作的農業發展。
事例:我們要~才能有收穫。種植水稻必須先將稻田的土壤翻過,使其鬆軟,這個過程分為粗耕、細耕和蓋平三個期間。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耕種或做工作。
精耕農業
近義詞:精耕細作

形成和發展

(1)精耕農業農業是對中國傳統農業精華的一種概括,指的是傳統農業的一個綜合技術體系。萌芽於夏商周時期,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是技術成形期,隋唐宋遼金元是精耕細作的擴展期,明清是深入發展期。
(2)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是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基礎。鐵犁牛耕技術出現於春秋戰國,在漢代得到改進和推廣。隋唐時期,隨著江東犁的出現,得到完善而為後世所沿用。
(3)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產率,是精耕農業技術體系的總目標。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時期,實行了壟作法,西漢時實行代田法。還採用輪作倒茬和間作套種方式,宋代以後,江南地區形成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制和一年三熟制。為了提高土地生產率,人們通過提高耕作技術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充分發揮土地潛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術,南方形成耕耙耖技術。
(4)改變農業環境,提高土地生產率。中國古代重視農田灌溉,從古至今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環境,使農業收成不再完全取決於天氣的好壞。
精耕農業

歷程

⒈春秋至秦漢
特徵:精耕農業開始
表現:①春秋時期出現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壟作法
②漢代趙過推行代田法,能防風抗旱;出現區田法,強化精耕農業技術。
③漢代農學著作《氾勝之書》反映了農作物從耕種到收穫全過程的規律
④漢代發明了耬車
⑤耕作制度以連年種植制為主,有些地方實行休耕制,出現兩年三熟制
⒉魏晉南北朝
特徵:黃河流域以精耕細作為特點的農業生產技術已經日臻成熟
表現:①北魏《齊民要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傑出農書
②江南墾田面積擴大,耕作技術有較大進步
⒊隋唐
特徵:南方水田的精耕農業技術逐步成熟
表現:①水稻種植普遍採用育秧移栽等技術
②江東地區出現曲轅犁,適應水田和各種土壤的精耕細作
⒋宋元
特徵:精耕細作技術進入全面成熟時期
表現:①北方旱地出現中耕農具耬鋤
②江南推廣水旱輪作的稻麥複種制,經濟中心南移
③農作物品種交流非常廣泛
⒌明清
特徵:精耕細作農業繼續發展
表現:①北方兩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長江流域發展多種形式一年兩熟制
②大量農作物新品種被培育出來
③由國外引進玉米、甘薯等高產農作物
④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形成專業生產區域
⑤出現《農政全書》和《天工開物》等農學著作

古代農業書籍

兩千多年來,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古農書,包括現存和已經散失的,總數共有三百七十六種。這三百多種農書,大體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綜合性農書,一般以作物栽培、園藝、畜牧和蠶桑作為基本內容,而又以大田生產為主。有的還包括水產以及農具、水利、救荒、農產品加工等等。另一類是所謂專業農書,包括關於天時、耕作的專著,各種專譜,蠶桑專書,獸醫書籍,野菜專著,治蝗書等。
綜合性農書又可分三種:第一種是農家月令書,它創始於西元三世紀東漢崔實的《四民月令》,以後的如《四時纂要》、《農桑衣食撮要》、《經世民事錄》、《農圃便覽》等等,層出不窮。這類書是我國農書的一個特殊體例,把一年十二個月每月需要進行的農業生產操作事項,按照緩急,分別先後,依次序排列寫成。第二種,以西元六世紀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作為代表,著重於農、林、牧、副、漁各項技術知識的系統記述。第三種是通書性質的農書。所謂通書,主要是指民間的日用百科全書。如元代的《居家必用事類全書》,明代的《便民圖纂》、《多能鄙事》,都屬這一類。

綜合性農書

東漢崔實的《四民月令》、《四時纂要》、《農桑衣食撮要》、《經世民事錄》、《農圃便覽》等。

農業技術知識

北魏
《齊民要術》
明代

通書性質農書

元代的《居家必用事類全書》
明代的《便民圖纂》、《多能鄙事》,都屬這一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