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農業

精緻農業

精緻農業是一個綜合性的農業體系,它是依託農業傳統技術和科技進步,以生產高品質、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為目標,以特色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為主要抓手,從而實現高質量、高效益、高水平的一個農業生產全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精緻農業
  • 外文名:delicate agriculture
  • 定義:是一個綜合性的農業體系
  • 要求:高質量,高商品率等
  • 優點: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
  • 概念來源:台灣
釋義,產生背景,台灣精緻農業的主要做法,

釋義

所謂“精緻農業”,台灣經濟學界從經濟和管理科學的層次解釋為“精緻性的農業生產資源調配,增加農業經濟效益,均衡農產品生產,提高農民所得的農業發展”;台灣農業科技界的解釋是“發展高品質、高附加值、有市場潛力並有利生態維護的農業生產”。總之,“精緻農業”是台灣為扭轉片面追求農業產量,採取促進農業生產,以實現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的目的,以進一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潮流的策略。

產生背景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台灣當局實行開放市場的政策,導致缺乏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受到貿易自由化的衝擊。農民收入偏低,致使農村中的大量勞動力流向薪資高的非農業部門,農業勞動力的大量外移,農業勞動成本上升,致使農業勞動工資在70年代年均上漲高達19.8%。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台灣農業經營規模太小,勞動生產力無法大幅度提高,使得農產品競爭力下降,農業發展環境惡化。台灣農業為謀出路,由勞動密集型農業轉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型農業,由分散式經營轉向培育核心農民,由片面重生產轉向產銷並重,由平均地權轉向土地集中,從而由自由式農產結構轉向發展精緻農業,實現推動現代農業建設加速升級,走出一條不同西方大農場制度,針對中國的傳統小農制度的小型精緻農業技術道路,並將傳統農作制度中的優勢和現代化投入結合,突破了台灣農業發展的“瓶頸”。

台灣精緻農業的主要做法

精緻農業的核心是運用高科技手段和創新方法,發展高附加值、創意型農業產品,包括觀光休閒農業、精緻特色農產品等。台灣地方當局和農民利用20年的時間形成走精緻高效農業道路的共識和理念,建立起一整套體制機制保障實施,並嚴格執行。
(一)建立完善的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體系
1.發展資金集中、技術密集的設施農業
台灣在農業上廣泛套用高新技術,技術密集型的設施農業的實用性成效顯著,主要體現在工廠化育苗、設施園藝和網箱養魚這三大方面。其次,對質量安全監督工作嚴格要求,不斷完善非農藥方法防治病蟲害的手段,如使用套袋技術配合低殘毒農藥防治病蟲害的方法等。非農藥方法防治病蟲害不僅減少農藥使用次數,降低防治成本,而且無公害農產品保證了食品品質的提升,實現了環境友好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
2.農產品加工保鮮方法
台灣把處於上游的農業、中游的食品工業、下游的食品運銷和餐飲業各個環節打通,認識到食品工業與農業的相互關聯性,不可割裂開來。①在20世紀50年代,台灣就已經採用了果蔬冷藏保鮮技術;在80年代至90年代之間,台灣的食品加工設備已進入自動化和中央程控化;到了90年代,台灣的氣調冷庫已占至70%。藉助這一發展理念,使得台灣食品工業迅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3.農業科研力量的投入和推廣力度,滿足“精緻農業”發展對於新技術、新品種的要求
為保持精緻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台灣科技人員在積累技術儲備的過程,不斷為農業和農民提供新技術、新品種。僅憑“一年多收”技術在楊桃、番石榴、蓮霧、葡萄等果樹生產上的套用與果樹產期調節,每年就給農戶帶來20億新台幣的增收。根據市場導向,扶持具有市場潛力的農產品,如加快發展園藝產品,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逐步改善農業生產結構,進行戰略性的調整。
4.培養高素質農民,加快“精緻農業”發展
當今社會的競爭,是人力資源的競爭,農業部門也不例外。面對農業部門的勞力向非農部門轉移的現象使得農業就業人數不斷減少,農業高素質人才匱乏。台灣通過資源的重新配置,提高人力資源的經濟效率與邊際生產力,採取培養專業農戶和打造核心農民的做法,達到建立一支發展現代化農業的核心農民隊伍的目標,使得台灣農產品向著品質高級化、農業生產科技化、農業精緻化道路邁進。
(二)開發精緻農業生態游和精緻特色農產品
1.開發農業的生活、生態功能,發展觀光農業和休閒農業
面對工業、產業快速發展與貿易自由化的衝擊,台灣加快農業轉型,調整農業結構,使農業從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延伸,發展出鄉村花園、鄉村民宿、觀光農園、休閒農場、教育農園、市民農園、休閒牧場等旅遊產品,其中休閒農場是最具代表性者,其發展模式採取成立觀光發展促進會,共同進行行銷活動推廣,爭取對外事務最大利益、規範地區發展、分配與協調地區資源。
2.保障農產品品質,捆綁銷售農業特色旅遊產品
旅遊業者推廣休閒農業的同時,搭載特色農產品,並對農產品的出品建立起嚴格的履歷制度管理。通過構建推動農產品履歷制度的組織體系,加強生產環節的農產品履歷,加強農藥的安全管理,完善農產品履歷的驗證管理和制度建設,建立產銷履歷資訊系統的法制措施,保障了農產品的品質,也推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此外,除了有關法律約束外,台灣的農民恪守的“精緻農業”的精神也是使得台灣農產品享譽世界的內在因素。
(三)形成了以合作組織為核心的公共服務體系
1.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的系列化服務
包括信用、運銷、科技推廣、加工貯藏等方面,提供全面而有效的服務,在保證農副產品穩產高產的同時,也降低了農本,提高了效益;以農副產品運銷為例,為防止農副產品在運銷過程中的轉手倒賣,以及降低運銷費用,各類合作組織均採取“共同運銷”的辦法。通過共同運銷,使得農副產品銷售統一集貨、共同選別、統一分級包裝、統一批銷。
2.生產和生活的綜合化服務
台島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尤其是農會由於開展了“農民的存放款及會員生產資料及日用必需品供應業務”,使得農民可以通過合作組織購買生產資料和日用品,所需款項可以直接由信用部劃款抵償,而無須支付現金。一旦農民資金短缺,還可以通過信用部門的貸放業務,取得生產資金和生活用款。另外還向農村青年和婦女開展改善生活環境和膳食營養方面的指導活動。
(四)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的行銷體系
1.農產食品分級標準,提升農產食品運銷現代化水平
自1985年以來,台灣致力於推行果、菜、肉食品、漁業食品的分級包裝技術改進,研究制定出新的分級包裝標準。來自銷售系統的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的內部因素,加之市場對方便性加工食品需求的增加的外部因素推動,共同促進了生鮮果蔬的保鮮處理和分級包裝等科研技術更加成熟完善,促進食品工業生產的規模化、現代化模式的開展運用。
2.農產品產銷班,提高產品品質與商品率
精緻農業將目標定位為通過組織化或集團化促進小農制,擴大經營規模,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高速發展。1980年以來,台灣將原來的推廣教育基層組織,逐漸發展成共同產銷組織,其後又推行“整台共同產銷經營組織”的舉措,進一步健全擴大了共同產銷經營組織。通過研究產銷班充分發揮信息、資金、技術、管理優勢,實現產銷系統資源的帕累托狀態,發揮集群優勢,減少單個農戶與中間商之間的談判環節,節約交易費用,從而以品牌優勢實現了農戶共同運銷,最大程度使外部利益內部化,實現成果共享。
3.農產品運銷公司,實現投資主體分散化
政府通過引入股份制經營機制,將股份按一定比例分配給各級農會、果蔬運銷合作社及果菜販運商,流通渠道運行好壞直接影響其經營績效。通過股份多元化的引入對於運銷公司的決策層起到監督和引導作用,滿足市場規律要求。台島農產品運銷公司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利用自身地處農產品交易中心、熟悉市場行情的優勢,開發一些具有加工、增值、服務功能的產品,擴大市場影響力,推動公司的發展壯大。
4.批發市場提升服務水平,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一般批發市場的本業是提供農產品交易場所和服務,功能包括迅速集貨與分貨、齊備貨色、發現價格、清算貨款、行情發布等。與此同時,台島批發市場管理機構不斷探討如何更好地完善這些功能,如引入拍賣機制以更高效地實現產品合理銷售,向每戶批發商設立專門貨款保證金賬戶以杜絕欺詐行為。這些輔助功能的設立在吸引更多客戶的同時也對市場的有序健康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