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原因,情感性精神障礙,器質性精神障礙,治療方案,心理治療,
發病原因
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遺傳、個性特徵及體質因素、器質因素、社會性環境因素等。許多精神障礙患者有妄想、幻覺、錯覺、情感障礙、哭笑無常、自言自語、行為怪異、意志減退,絕大多數病人缺乏自制力,不承認自己有病,不主動尋求醫生的幫助。常見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性精神障礙、更年期精神障礙、偏執性精神障礙及各種器質性病變伴發的精神障礙等。
情感性精神障礙
情感性精神障礙(affective disorder)主要為心境抑鬱或高漲(可有焦慮)。一般伴有精神活動的總體改變,其他症狀大多是繼發的。大多數情感障礙傾向於反覆發作,每次發作可能與應激性事件或處境有關。
概述
情感性精神障礙(心境障礙)是以心境顯著而持久的高揚或低落為基本特徵,伴有相應的思維和行為改變,並反覆發作,間歇期完全緩解,症狀較慢者可達不到精神病程度的精神障礙。一般預後良好,少數病人可遷延而經久不愈。本病發作可表現為躁狂相或抑鬱相
情感性精神障礙分類
情感性精神障礙單相與雙相,而單相躁狂極少見。單相抑鬱雖比單相躁狂多見,但均有4%~18%的病例最後仍診斷為雙相。我國夏鎮夷教授認為,只有一次發作而緩解長達8年以上者,可診斷為單相。雙相可分為3種亞型。雙相Ⅰ型:有躁狂、抑鬱發作史,躁狂發作重。雙相Ⅱ型:有躁狂、抑鬱發作史,抑鬱發作重。雙相Ⅲ型:僅有抑鬱,但有家族史。另純粹抑鬱多為晚發(40歲以後)。
臨床表現
以情感高漲或低落為主,伴有思維奔逸或遲緩,精神運動性興奮或抑制。躁狂狀態時患者心境高揚,與所處的境遇不相稱,可以興高采烈,易激惹、激越、忿怒、焦慮,嚴重者可以出現與心境協調或不協調的妄想、幻覺等精神症狀。抑鬱狀態時病人心情不佳、苦惱、憂傷到悲觀、絕望,高興不起來,興趣喪失,自我評價低,嚴重者出現自殺觀念和行為,病情呈晝重夜輕的節律變化。
病程特點
大多具有反覆發作的病程,間歇性精神狀態基本正常,常有較高的陽性家族史。
體檢發現
軀體、神經系統和化驗檢查一般無陽性發現。
治療措施
1、躁狂症的處理
(1)抗精神疾病物:各種抗精神病藥物均可選用,如鎮靜作用較強的氯丙嗪200~600mg/d,急性躁狂者用氯丙嗪50~100mg IM 2~3次/d,或用氯丙嗪合併異丙嗪50mg,或氯丙嗪合併東莨菪鹼0.3mg IM。亦可用氟哌啶醇8~32mg/ d口服。急性病人可用氟哌啶醇5~10mg IM,2~3次/d,症狀控制後改口服。
(2)鋰鹽治療: 常用製劑有碳酸鋰,治療量500~2000mg/d,維持劑量400~1000mg/d。其治療量與中毒量較接近,使用後應注意觀察以防毒副作用。
(3)電休克治療: 對控制病人興奮躁動有一定治療效果。
2、抑鬱症的處理
(2)電休克治療:病情嚴重,自殺觀念強烈的病人是電休克適應證,顯效快而效果好。待症狀緩解後改用抗抑鬱藥維持。
情感性精神障礙的表現與診治
主要表現為心態顯著而持久的改變—情緒高漲或低落,並伴有相應的思維和行為改變。情緒並伴有相應的思維和行為改變。情緒高漲時病人言語增多,說大話,活動增加,自我感覺良好,睡眠減少且無疲乏感,行為輕率,且不顧後果,易和他人發生糾紛等,情緒低落時病人表現為言語減少,自卑自責,活動減少,對事物不感興趣,早醒,精力減退,乏力等。有些病人單獨出現情緒高漲現象,稱為躁狂症,有些病人單獨出現情緒低落現象,稱為憂鬱症;有的病人上述兩種現象交替出現稱為“雙相情感性精神障礙”,俗稱躁鬱症。在現實生活中,這類病人的表現錯綜複雜,並不單純是如此標準,往往不易被人發現。病人整日生活在極度的精神痛苦之中,這種狀態可以持續數周,數月,甚至幾十年。
影響情感性精神障礙預後的主要因素不外乎遺傳因素、藥物和社會環境三方面。隨著社會精神病學的發展,許多專家認為,動員社會力量,重視精神康復問題,對爭取一些精神疾病的良好預後會起著積極的作用。康復的過程是適應與再適應的過程,儘可能設法限制或減少個體殘疾程度,同時培養訓練出具有代表性的生活與工作技能,康復的最好目標是使工作和生活得到重新安置,也就是說通過努力使些或輕或重的病人能夠獨立做些工作,操持家務勞動和享受空閒的娛樂。康復的最終目標是使病人重新回到社會中去,在社會中完成工作任務並參加社會活動,所以有的國家把這種康復稱之為社會康復。實踐經驗證明,康復措施應貫徹在院內、外的全部醫療過程中,並不是局限在某一個病區或科室內所完成的,也不可能不經許多過渡性的步驟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正確的做法必須是在醫院內、外的生活乃至工作環境中安排出一些合理方案逐步實施。
器質性精神障礙
概念
器質性精神障礙是指由於腦部疾病或軀體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礙。由腦病導致的精神障礙,常稱之為腦器質性精神障礙, 包括腦變性疾病、腦血管病、顱內感染、腦外傷、腦腫瘤、癲癎等所致精神障礙。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是由腦以外的軀體疾病引起的,如軀體感染,內臟器官疾病等。但是, 腦器質性精神障礙與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不能截然分開。
器質性精神障礙在綜合性醫院內並非少見,發生率約為15-30%。儘管病因各異,但其臨床表現具有相對的共同特徵,對診斷與治療均有重在意義,意總值及認知功能障礙是器質性精神障礙的最基本的臨床表現,在這些基本症狀的基礎上,可出現限局性腦損害(如額葉、頂葉、顳葉、胼胝體等)的症狀與體徵,以及失去大腦皮質控制的“釋放”症狀和繼發於腦器質性損害的性損害的情緒症狀,都可能給診斷帶來困難。
病因與發病機理
4、年齡因素:同一器質性病因,在不同年齡階段的臨床表現傾向性不同。兒童與少年患者易發生譫妄狀態,壯年以後易發生遺忘綜合或痴呆,老年人常見的有某種程度的大腦皮層細胞損害,處於功能代償狀態,可因輕度呼吸道感染、全身麻醉、脫水或藥物等的影響而以生譫妄。
5、個體素質傾向:在器質性精神障礙中,當人格素質傾向的抑制解除而釋放強化時,臨床表現可呈現為類精神分裂症、類偏執症、類情感障礙的精神狀態。M。Bleuler發現具有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症狀的腦腫瘤患者,其家族中精神分裂症及躁鬱症患病率高於一般居民,認為腫瘤本身並不導致精神分裂症與躁鬱症,是與腦腫瘤增強了遺傳傾向的外顯率有關。
6、其他:心理社會因素及文化背景對症狀發展及嚴重程度發生影響。
臨床表現
1、譫妄狀態(delirium state)是一組意識內容改變和廣泛認識功能障礙為特徵的急性全面精神障礙。多繼發於各種急性中毒、感染和軀體疾病。常見急性起病,病程短暫,病變發展迅速,故又稱急性腦綜合徵。
譫妄的最初症狀,可以從病人的一些非特異性症狀表現出來,如焦急、抑鬱、易激動、注意集中困難、健忘、惡夢或言語散漫。有時首先出現自言自語,象是在與有對話。伴有不安寧或完全失眠1至天的睡眠障礙,是即將發生譫妄的最初信號。
注意、記憶和定向障礙是診斷譫妄的三個必要的條件:(1)注意不能持久集中,以致話題不能說完,不能持續做一個工作或簡單的計算困難;(2)記憶障礙主要為近事遺忘,尤其即刻記憶不良,但遠記憶尚良好,若持續的對月份或年份不能正確記憶,經再三校正仍不能記憶時,是譫妄的徵象;(3)定向不良是由於注意集中新近記憶障礙所致。
此外。還可有:情緒障礙、睡眠不良或不眠、感知及行為障礙。常伴有帶恐怖性的、生動的錯視或幻視、被害妄想,以致病有情緒恐懼、抑鬱、易怒或欣快。動作減少,尋衣摸床、捻空動作或吵鬧不安,待業紊亂,有晨甚至出現攻擊性行為,當眾脫衣,玩弄大小使等。言語不聯貫。常喃喃自語。自知力和判斷力不良,生活不能自理。與此相反,當一個譫妄患者自發變得安靜時,可能預示原發病病情加重,患者先變得不活躍,接著陷入錯迷。譫妄時精神狀態的常見特徵是症狀的波支性,這種波動日夜轉為興奮為多見。
2、痴呆狀態(dementia state)以大腦認知功能的全面受腡,緩慢出現全面智慧型障礙為主要臨床特徵,包括記憶、思維、理解、判斷、計算等能力減退和人格改變,而無意識障礙。因多見於起病緩慢、病程較長的慢性腦部病變(變性病與腦血管病),故又稱為慢性腦綜全征。
起病大多緩慢,常以神經衰退綜合徵的表現開始,有不很明確的身體不適,近記憶減退,注意力不易持久集中,思考變得困難,工作能力減退,興趣減少,情緒顯得不如以前熱情,患者的認識能力在數月或數年中逐漸下降,性格也逐漸發生改變,對人的產切,進取性和主動性均減退,並有情緒不穩,易發脾氣或多疑。由於推理、判斷、自知力以及高級情感活動如差恥感、道德感等的受損,有的患者可出現愚蠢性犯罪行為。
3、遺忘(Amnesia)症 是一種選擇性局灶認知功能障礙。意識清楚,智力相對良好,突出的臨床表現為嚴重的近記憶障礙和言談虛構傾向,常位有時間定向障礙。患者具有易暗示性,如給新的提示,可引出新的虛構內容。這一綜合徵又稱柯薩可夫(kasakov)綜合徵,曾認為是慢性酒中毒的特徵性症狀,現發現還可見於腦外傷、一氧化碳中毒、血管性病變、腦及第Ⅲ腦室腫瘤等。病理部位常在下丘腦後部及中線附近組織(間隔一顳葉結構),亦見於兩側海馬
治療方案
1、病因治療:以治療原發病為主。
2、精神藥物:對器質性精神疾病患者,用藥劑量應從常用劑量的1/2/-1/3開始,緩慢遞增,待精神症狀好轉即宜減量。藥物中以奮乃靜較常用,輕症者楞用安定或硝基安定。氟哌啶醇由於易至嚴重錐體外系反應,不宜選用。用藥時必須注意原發病的禁忌症。
3、護理:很好的護理直接關係到器質性精神障礙的預後和結局。既要注意對軀體疾病於恐怖性的視錯覺和幻覺、定向不良等,會把視窗當作跳出逃跑。室內夜間光線宜明亮,不宜用高床。要保持有充分睡眠。
心理治療
1、要堅決摒棄自己正在為勃起困難而苦惱的想法,大膽承認問題,但告訴自己,現在正在進行康復訓練,並認定自己不久將重新獲得勃起能力。
並在想像結束時就告訴自己,這雖然是一種想像,但自己在實際上也可以做到這一切。
另外,精神性陽痿,也可以尋求中醫來治療,或在飲食營養上做些調整來達到治療目的,使身心放鬆,從而恢復性自信。
還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正確用藥,用藥的目的並非只是馬上見效,而是以此增加自己信心,幫助恢復。因此,如果自己亂用藥,可能當時見效,但對病情的恢復卻是南轅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