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幻聽神經機制的多模態腦網路研究

《精神分裂症幻聽神經機制的多模態腦網路研究》是依託北京大學,由廖金敏擔任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精神分裂症幻聽神經機制的多模態腦網路研究
  • 項目負責人:廖金敏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幻聽常引起精神分裂症(SCH)患者出現關係/被害妄想、緊張恐懼,甚至出現衝動攻擊等暴力行為,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嚴重的危害。近來影像學研究發現幻聽涉及多個腦區,但各腦區間結構與功能的連線尚不清楚。腦網路組學的發展為探討幻聽的神經機制提供了新方法。申請人曾發現SCH伴幻聽患者聽覺網路、語言網路及突顯網路間連線存在異常。本項目擬在既往研究基礎上建立SCH伴幻聽組、SCH不伴幻聽組及正常對照組的多模態腦影像資料庫,包括結構、彌散張量和靜息態及任務態功能成像;利用圖論技術構建多模態的腦複雜網路,分析幻聽患者腦結構及功能連線的複雜網路拓撲特徵;採用獨立成分分析及動態因果模型結合方法分析幻聽患者腦網路有效連線,評估執行聽覺任務及內部語言任務相關腦網路之間的調控作用;分析多模態腦網路異常特徵與幻聽嚴重程度及臨床性質的關係。本項目預期結果將發現SCH幻聽多模態腦網路特徵性表現,為進一步探索其神經機制提供線索。

結題摘要

本研究基於前期精神分裂症幻聽現象學的臨床數據及腦網路研究基礎,建立幻聽神經機制的工作假說如下:幻聽是一種內部語言互動、對話過程中產生的障礙,患者無法識別在此過程中伴隨的類似聽覺的體驗,而誤認為是真實的聲音。該現象背後的機制可能是社會認知功能、自我識別和監控功能出現異常。本研究招募伴言語性幻聽的精神分裂症患者(AVH)、不伴幻聽的精神分裂症患者(noAVH)及正常對照組(HC),收集受試者人口學資料、臨床資料及頭部磁共振成像的影像數據。利用獨立成分分析和動態功能連線分析技術,從100個成分中選取36個成分來定義7個幻聽有關感興趣的核心腦網路,包括默認網路、突顯網路、社會認知網路、執行控制網路、聽覺網路、左額頂網路、右額頂網路等,再利用滑動窗(窗寬30秒)及聚類分析(k-means)等技術確定大腦的狀態數,利用方差分析及事後分析比較三組間動態功能連線相關指標的差異,包括狀態的比例、狀態持續時間、腦網路在不同狀態的連線強度等。結果發現與noAVH組比較,AVH組在不同狀態持續時間存在差異,在狀態2持續時間短,在狀態3持續時間長;AVH組社會認知網路和突顯網路在不同狀態下功能連線出現異常,具體表現為在狀態1時左側顳中回與左側前扣帶回連線減弱,在狀態2時左側顳極和右側腦島連線增強。上述結果驗證了該研究的工作假說,提示精神分裂症幻聽患者腦動態功能連線存在異常,社會認知網路和突顯網路間動態功能連線異常可能參與幻聽的產生。此外,本項目分別利用基於體素的灰質體積方法及基於體素節點中心度探討精神分裂症經過單一抗精神病藥物6周后腦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及上述變化與臨床症狀、認知功能的關係,發現患者組的內側前額葉灰質體積進行性減少,且基線內側前額葉灰質體積越大,預示著陽性症狀改善更佳;還發現中央後回可能是抗精神並藥物作用的重要腦區,上述結果為未來精神分裂症藥物治療的研究和評估疾病預後提供新的思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