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合感應,中國古代心理觀學說。荀子提出。《荀子·正名》中有“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精合”指精神與外物相接觸、相遇合,“感應”指外物作用於人的器官而對它產生的反應。認為心理由“物感”和“人應”結合而產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精合感應
- 類型:中國古代心理觀學說
精合感應,中國古代心理觀學說。荀子提出。《荀子·正名》中有“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精合”指精神與外物相接觸、相遇合,“感應”指外物作用於人的器官而對它產生的反應。認為心理由“物感”和“人應”結合而產生。
精合感應,中國古代心理觀學說。荀子提出。《荀子·正名》中有“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精合”指精神與外物相接觸、相遇合,“感應”指外物作用於人的器官而對它產生的反應。認為心理由“物感...
精合(jīnɡ hé),精神與外物相應合。《荀子·正名》:“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楊倞注:“精合,謂若耳目之精靈與見聞之物合也。”解釋 精神與外物相應合。出處 《荀子·正名》:“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
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正利而為謂之事。正義而為謂之行。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
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楊倞註:“和,陰陽沖和,氣也。事,任使也;言人之性,和氣所生,精合感應,不使而自然,言其天性如此也。精合,謂若耳目之精靈與見聞之物合也。感應,謂外物感心而來應也。...
在作者看來,《荀子》是我國古人重要的心理思想文獻,探討了心理學上的兩個根本問題,形神問題(身心關係問題)和精合感應(心物問題),並且對這兩個問題作出了唯物主義的回答。《勸學篇》則提供了豐富而系統的學習心理思想。作者還研究了...
”“生之所以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荀子·正名》)這實際上就是告子“生之謂性”的意思。但荀子主張性惡,他認為:“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荀子·性惡》)...
荀子更提出了“精合感應”的命題,認為心理、精神是由外物的刺激所引起的人對外物的反應。所以就心物關係來說,荀子的心理學思想也體現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主義觀點。後來的北宋思想家張載認為,物是客觀存在的,心必須感外物...
知”,意為事物來到之後,心智就能對它有所知覺、有所認識;認識事物之後,“好惡形焉”,意為人的好惡之類的情感就會表現出來。強調人的認識和情感是“感物而動”的結果,對“精合感應”及“知與物接”學說的提出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