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西菜

粵西菜

原汁原味的粵西美食在食客心目中留下最深刻印象,粵西菜以湛江、茂名、陽江等地為代表,粵西等地飲食習慣相通,最大的特點是選料鮮活,原汁原味。它在粵菜中獨樹一幟,而韻味無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粵西菜
  • 主要食材:雞肉,鴨肉
  • 分類:粵菜
  • 口味:清、鮮、香、嫩
流源分支,飲食風俗,烹飪方法,粵西名菜,白切類,白灼類,清蒸類,煎類,炸類,炒類,燜類,燉類,焗類,

流源分支

原汁原味的粵西美食,與廣府菜、潮州菜、潮汕菜、東江菜有明顯的區別。在粵菜中,廣府系在烹調上以炒、爆為主,兼有燴、煎、烤,講究鮮、嫩、爽、滑,曾有“五滋六味”之說,用料龐雜,刀工火候要掌握恰到好處。潮州菜接近閩、粵,匯兩家之長,自成一派。以烹製海鮮見長,湯類、素菜、甜菜最具特色。東江菜菜品多用肉類,極少水產,主料突出,講究香濃,下油重,味偏鹹,以砂鍋菜見長,有獨特的鄉土風味。而粵西菜則以白水煮、灼、蒸,配以精製而簡單的醬料蘸食,粵西菜以湛江、茂名、陽江為代表,選料鮮活,原汁原味。追求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味道可以用清、鮮、香、嫩四字概括。
粵西菜粵西菜

飲食風俗

粵西菜以白水蒸煮而長,清。陳玉堂《柴門食》說:欲問柴門施飢食,野村白水煮飯菜。說的就是粵西白水煮飯煮菜的風味習慣。白水煮飯菜的飲食習慣,原於粵西的資源,古時候,粵西的生活資源短缺,生產技術落後,主要調味料以盛產的鹽為主,醬制的調料還需外地運入(如杞醬),因而原住民均採用簡單的烹飪方式。而這種方式,特別是臨海一帶,白水煮飯菜直在漁民中廣為流行。

烹飪方法

粵西菜的原料新鮮,多以粗料精製,講求原汁原味。為了保持原料的原味,粵西菜在烹飪上多以清灼、水煮、煎及白灼的方法為主,並少放調料務求帶出材料最原始的風味,令食客有越清淡越滋味的返璞歸真感覺。白切的手法被粵西菜套用到了極致,通常都採取不破壞原味的烹調手法,於是能白切的都給你白切嘍,白切雞、白切鴨、白切鵝、白切豬肚,甚至還有白切狗和白切蓮藕。
在粵西菜中,用白水煮熟較大塊的肉類切件稱為白切,白灼也是白水煮的的一類,主要是體積小的鮮料飛水而成,去水留餚。清蒸,也是粵西菜的特色,據說起源於海邊漁民,他們把剛從海中打撈上來的魚獲,劏去肚鰓,配上佐料及輔料直接放於鍋中將鍋蓋蓋好蒸熟即可。

粵西名菜

清人袁枚《隨園食單》:“雞功最巨,諸菜賴之, 故令羽族之首,而以他禽附之,作羽族單。”雞是羽族之王,因而粵西有無雞不成宴之說。

白切類

粵西菜中,“白切雞”最為出名,因烹雞時不加調味白煮而成,食用時隨吃隨切件上盆,配以醬汁蘸食,故稱“白切雞”。過去留傳一句順口溜:“湛江的師傅信宜的雞,冇見沙姜料未齊。”說明選雞用料和製作的重要性。懷鄉雞又被稱為信宜雞、湛江雞(1983年前信宜屬湛江管轄)。是典型的黃羽、黃皮、黃爪的山地三黃雞,肌肉豐滿、肉質嫩滑,選雞要選用只下過一次蛋的母雞,最好是將近下第二次蛋,但腳子裡有蛋花的雞。
做法:去毛,在雞的脖頸下面開口和尾尖軟肚部位開口,洗淨,雞的內臟必須全部掏乾淨,特別是雞的肺部,將雞的爪子收進尾尖軟肚的口子裡,並放入食鹽。將雞翅反折收起。在水煮開之後,先拎著脖子把雞放進水裡燙一下,讓雞的身體均勻受溫,然後提離水面,再重複的燙,以免雞的表皮破損在將雞燙熟後,(用筷子在雞腿位置扎進雞肉里,沒有血水流出就表明是熟了)再燙頭部。將雞放入水中,煮開。然後起鍋,切好裝盤。
此外:白切鴨、白切鵝、白斬狗、白切豬肉、白切羊、白切牛肉、白切豬手等,均是水燒沸,放入燙透撈出,瀝淨水用慢火熬40分鐘至熟,取出待涼,斬件裝碟便成。食用時蘸沙姜豉油。

白灼類

白灼也是白水煮的的一類,主要是體積小的鮮料白煮而成,去水留餚。白灼看似簡單,其實也有訣竅,是原質灼法,如白灼蝦、白灼魚、湯滾肉等。
在日常烹製中,原質白灼基圍蝦較為常見,最能保持其原味的灼法是:先以蔥白入薑片起鍋,倒入少許白酒,再加入適量清水,等水滾後,放進基圍蝦灼熟(以蟹眼水為度),蘸以辣椒豉油熟油而食,此過程若只用滾水灼之,則蝦的腥味仍會殘留,而加入姜蔥酒等配料,腥味自然去盡。
白灼粉腸、白灼鵝腸、白灼豬肝、白灼腰花等,灼前要對物料加工處理,如醃製,“啤水”等,使其變爽,然後才灼。
粵西菜清蒸多以海產類為主:清蒸魚、清蒸蝦、清蒸蜆、清蒸貝、清蒸螺,配以蒜蓉調料蒸熟。但隨著粵西飲食文化的發展,粵西清蒸轉向清蒸雞、鴨、鵝、豬羊以至瓜果方面,還有特色的小點籺、粉、豆類製品等。

清蒸類

粵西菜清蒸以隔水蒸為主,隔水蒸雞為代表。顧名思義就是隔著水靠水蒸氣蒸熟的雞。隔水蒸雞的製法,製作其實很簡單,挖空雞內臟後,塞進配料,整雞裝在盤裡,然後把它放進裝有一定量開水的鍋里,用火加熱慢蒸,利用沸水蒸汽把雞蒸熟,這樣的雞既香滑鮮美又性情溫和,讓吃怕了煎炸食物的人們胃口大開。
粵西有很多特色菜,如龍蝦、鮑魚等名貴海產,香煎沙尖魚、電白鹽水雜魚、水東白灼芥菜、香煎蚝仔蛋等一大批菜式早已風行珠三角;粵西的食風之甚,廣州也無出其右。
粵西特色菜除所說水煮系列外,也有煎、炸、炒、燜、燉、焗。

煎類

以生煎為主,用鍋子把少量的油加熱,再把食鹽醃好的生鮮料放進去,使其熟透。表面會稍成金黃色乃至微煳。
粵西菜著名的是煎魚,粵西菜煎魚,調味簡單,只用食鹽,煎魚並沒人想像的複雜,將魚洗淨後,晾去水分,將鍋洗淨擦乾燒熱後,用姜在鍋里來回的擦拭,然後放油,待油熱後,再將魚放進去文火煎,把魚皮煎至金黃色時再翻另一面。

炸類

粵西特色菜的炸,是一種淺炸,將食物原料置於熱油中,食品表面溫度迅速升高,水分汽化、表面出現一層乾燥層,大多數菜餚的香氣都是通過熱分解產生的,一般均要求較高的溫度,粵西菜的炸,通常是以表面形成乾燥層為最佳。特點是表面焦乾,內部剛熟,香味與鮮嫩剛到好處。粵西菜的炸系列,還表現在返蒸的製作,如扣肉,扣肉除豬肉外,也可做狗扣、羊扣。粵西菜的炸,還可返煲,如魚仔煲、茄瓜煲、鱔魚煲。在信宜,河魚豆炸煲是以雙炸形式回煲的煲仔菜,是當地一道名菜。

炒類

粵西菜的炒以生炒為主,生炒又稱火邊炒,以不掛糊的原料為主。先將主料放入沸油鍋中,炒至五、六成熟,再放人配料,配料易熟的可遲放,不易熟的與主料一齊放人,然後加入調味,迅速顛翻幾下,斷生即好。這種炒法,湯汁很少,清爽脆嫩。如果原料的塊形較大,可在烹製時兌人少量湯汁,翻炒幾下,使原料炒透,即行出鍋。放湯汁時,需在原料的本身水分炒乾後再放,才能入味。粵西菜的炒以炒魚片、炒貝鮮出名,配以姜、蔥,陽江人多以黑豆鼓為配料,粵西山區則以炒豬心肝尖、炒牛雜為名菜。

燜類

在粵菜中更喜歡用炆字表達,大概是南北文化的差異,粵西菜的炆,表現在用火,用微火把菜熬熟。粵西菜的炆,所用調料很少,如信宜的特色菜“頭菜炆豬肉”,把頭菜洗淨,切碎後,配以大件的五花肉,放在沙煲中,加水用文火熬至五花肉的油脂溢出,頭菜炆豬肉不用鹽不用油,也成了信宜的一句俗語。粵西菜的炆菜很多,如炆牛噢,採用牛骨熬湯,用牛腸、肛腦、牛百葉,牛心、牛肝、牛肺等材料,熬制而成,味濃湯厚,是牛之集百味大全,牛噢湯也稱全牛湯,炆狗噢則全是狗的下水。粵西雷州對狗的炆法,更為五花百門,什麼炆全狗、大鍋狗、黃炆狗等等。

燉類

選用以畜禽肉類等主料,加工成大塊或整塊,燉有兩種方法。一、不隔水的燉:不隔水燉法是將原料在 開水內燙去血污和腥膻氣味,再放人陶製的器皿內,加蔥、姜、酒等調味品和水(加水量一般可掌握比原料的稍多一些,如一斤原 料可加一斤半到二斤水),加蓋,直接放在火上烹製。烹製時,先用旺火煮沸,撇去泡沫,再移微火上燉至酥爛。燉煮的時間,可根據原料的性質而定,一般約二、三小時左右。 二、隔水燉法:隔水燉法是將原料在沸水內燙去腥污後,放入瓷製、陶製的缽內,加蔥、姜、酒等調味品與湯汁,用紙封口,將缽放人 水鍋內(鍋內的水需低於缽口,以滾沸水不浸人為度),蓋緊鍋蓋,不使漏氣。以旺火燒。使鍋內的水不斷滾沸,大約三小時左右即 可燉好。這種燉法可使原料的鮮香味不易散失,製成的菜餚香鮮 味足,湯汁清澄。 粵西菜的燉以燉湯為主,過去主要給體弱的人燉湯,一般加入藥材,現在多在大型酒樓運用。

焗類

在粵西菜的烹飪中,主要是清焗,如焗排骨、焗魚頭、焗雞鴨等,煎焗則以客家菜、廣府菜為借鑑。楊桃鴨算是焗的名菜,製作方法是配料:蔥頭、蒜頭適量, 酸楊桃50克,香荽少量,辣椒少許,生抽100克,鹽適量(根據各人口味加減),醋適量, 糖15克。燒熱鍋放油,放入蒜頭,楊桃爆香後放鴨,放生抽,加入適量水、糖、醋、鹽,水的份量要浸到鴨的三分之二位置,待煮沸後,用中小火慢慢焗(大約半個小時),斬件上盤,淋上適量浸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