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瓦韋(植物)

粵瓦韋(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粵瓦韋,水龍骨科植物。根狀莖橫走,密被闊披針形鱗片;鱗片網眼大部分透明,只有中部一條褐色不透明的狹帶,全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粵瓦韋
  • 拉丁學名:kuangtung Lepisorus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水龍骨科
  • :水龍骨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高10-25 (30)厘米。根狀莖橫走,密被闊披針形鱗片;鱗片網眼大部分透明,只有中部一條褐色不透明的狹帶,全緣。葉通常遠生;葉柄長1-5 (7)厘米,通常褐栗色或禾稈色;葉片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通常在下部1/3處為最寬,約1-3.5厘米,先端長尾狀,向基部漸變狹並下延,長12-25 (30)厘米,乾後淡綠色或淡黃綠色,近革質,下面沿主脈有稀疏的鱗片貼生。主脈上下均隆起,小脈不見。孢子囊群圓形,體大,直徑達5毫米,成熟後擴展,彼此近密接,幼時被中央褐色圓形隔絲覆蓋。

生長環境

附生林下樹幹或岩石上, 海拔400-1700米。

分布範圍

產台灣 (宜蘭、桃園、新竹、台中、南投、高雄、屏東、台東、花蓮) 、福建 (連城、德化、建陽、崇安) 、浙江 (臨安、淳安、江山、遂昌、松陽、龍泉、慶元、縉雲、麗水、瑞安、泰順) 、安徽 (休寧、鹽田) 、江西 (廬山、玉山、鉛山、井岡山、遂川、石城、尋烏) 、廣東 (乳源、仁化、連南、樂昌、翁源) 、廣西 (龍勝、武鳴、鳳山、大苗山、臨桂、平南、賀縣、百色) 、湖南 (洞口、新寧、江永、衡山、武崗、宜章) 、四川 (南川) 、重慶 (縉雲山) 、貴州 (安龍、梵淨山、江口、雷山、凱里) 、雲南 (麻栗坡、新平、馬關、西疇、屏邊) 。日本也產。模式標本采自我國台灣。

主要價值

【出處】始載於《中國蕨類植物圖譜》。
【拼音】 Yuè Wǎ Wéi
【英語】 kuangtung Lepisorus
【別名】小金刀、葉下子、大茅鐮、骨牌伸筋、獨立枝生、劍丹、一枝槍
【來源】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粵瓦韋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episorus Obscure-venuiosus (Hayata)Ching[Polypodium obscure-venulosum Hayata]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
生態環境:生於林下樹幹或岩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等地。
【性味】苦;涼
【歸經】入肺、脾、膀胱三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止血。主咽喉腫痛;癰腫瘡瘍;燙火傷;蛇咬傷;小兒驚風;嘔吐腹瀉;熱淋;吐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60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湖南藥物志》:用於咽喉腫痛、小兒驚風、腎炎、尿道炎。吐血、腸胃炎、燒燙傷、蛇咬傷;孢子囊群用治麻瘋病。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