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普之爭

2010年7月5日,廣州市政協召開會議,政協常委會專題報告提交書面建議電視台改用國語。不少人以為要取消廣州電視台主頻道的粵語播出,廣州市政協立即回應並做出解釋,但激昂情緒依然涌動,“粵語淪陷”等種種“聳人聽聞”的字眼頻現媒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粵普之爭
  • 時間:2010年7月5日
  • 地點:廣州市
  • 屬性:電視台改用國語
爭論,引關注,2010新詞語,

爭論

粵普之爭
2010年7月以來,廣州市政協一份關於增加電視台國語播音時間的提案,引發了一場關於“粵語存亡”的大爭論。從政協委員到普通市民,“保衛粵語”成了重要話題。國語與粵語,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份提案引發的“推普廢粵”之爭
2010年6月,廣州市政協針對亞運會軟環境相關問題進行調研時,在其網站上掛出了關於廣州電視台播音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觀眾希望廣州電視台繼續沿用粵語播報方式。
2010年7月5日,廣州市政協提案委副主任紀可光將一份《關於進一步加強亞運會軟環境建設的建議》提案交給廣州市市長萬慶良。其中一條是:亞運會今年11月要在廣州舉行,建議在廣州電視台綜合頻道和主要頻道黃金時段的新聞播音,由粵語改為國語,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為辦好廣州亞運會創造條件。
隨即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發出一條微博:“今天獲得訊息,廣州市政協將正式建議廣州電視台新聞和綜合頻道全部或在主要時段改播國語,母語危矣!”短短几個小時,便有上千條評論和數千條轉載。
幾天后,廣州當地媒體報導了廣州某國小“封殺”粵語一事,講述了老廣州祖孫語言不通、新廣州人想學粵語而無環境的經歷。這一訊息無疑令反對提案的廣州人鬱悶糾結。
一時間“保衛粵語”之聲四起。
《新周刊》執行主編封新城一條微博:“沒有方言的城市是可恥的。”成了轉發率最高的評論之一。
廣東著名媒體人陳揚嘆息:“粵語淪陷。被消失的方言後面必定是被弱勢的文化。”
更有網上無數的留言力撐“粵語”:“粵語是很多海外華僑華人維繫故土的根,不能砍斷。”“粵語、國語之爭實際上是南北文化衝突,嶺南文化垂危。”
值得注意的是,在反對提案、捍衛“粵語”的廣州人中,有眾多80後、90後的年輕人。7月11日,一批廣州本土的“80後”在廣州一家公園集會,利用“快閃黨”的方式齊唱粵語歌。
“保衛粵語”背後的文化焦慮
這場辯論,把建議在電視台推廣國語的代表人物、市政協提案委副主任紀可光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網上謔稱他為“碎粵神偷”。
在廣州出生、長大、工作至今的紀可光,在接受廣州媒體採訪時表示:廣州不僅僅是廣州人的廣州,它還是國家中心城市之一的廣州,也是國際化的廣州,廣州應該有開放、包容的胸襟,讓在廣州學習、工作的外來人融入廣州,而這種融入首先是語言上的融合。我不是建議“取消粵語”,我只是呼籲主頻道應以國語為主。
其實,早在2009年,為迎接亞運會,廣州電視台就投資3000萬元,將原來用粵語播出的經濟頻道改為國語播出,另將粵語播出的“午間新聞”也改為國語。然而,改版後的經濟頻道收視率並不理想,今年初又改回粵語播出。不過,在紀可光看來,收視率與思想觀念、節目製作、播出質量有很大關係,為了追求收視率而改用粵語是“因噎廢食”。
令人不解的是,在廣州市政協提交的《關於進一步加強亞運會軟環境建設的建議》中,共有35條,為何這條增加電視台國語播音的建議令廣州人有如此大的反應?
力挺“粵語”的韓志鵬認為:廣東話是嶺南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很多海外華僑華人只會說廣東話,這是維繫華僑華人的一個紐帶。粵語與本地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如果粵語沒落,生活方式也會隨之改變。我怕廣州人到時會集體失憶。
粵語真的岌岌可危,到了“捍衛”的地步嗎?
一直關注“粵語存亡”之爭的一位中央駐粵媒體的劉先生表示,“粵語淪陷”純屬杞人憂天。在廣東,粵語主要包括廣府話、客家話和潮汕話,但一般人認為,粵語是指在粵港澳地區通用的廣府話,也叫白話,是保護情況最好的方言。目前全球粵語使用人口大約有6700萬,粵語不僅在海外華人社區中被廣泛套用,而且支撐著粵港澳為中心的嶺南文化,有著頑強的影響力和生命力。
一位政府公務人員認為,“一個城市要走向全國,就需要溝通。外地人都不明白電視裡講的是什麼,他怎么了解廣州?電視台不講廣東話,不等於就是扼殺了這門方言。”
其實,隨著廣州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新移民、“新客家”大量湧入,北方文化迅速滲透和浸染,使得嶺南文化的發展空間萎縮,無形中加劇了粵語圈的文化焦慮。
“粵普之爭”的文化博弈
對於“推普廢粵”之爭,廣州市政協有關人員回應道:廣州電視台要取消粵語播音,顯然是一個誤讀。廣州1400萬常住人口中,講粵語的只有700萬左右,其餘大多數還是國語客群。市政協的建議,只是希望綜合頻道等重要時段能夠增加國語播音。
據了解,近日廣州電視台對市政協提案委員會《關於廣州電視台綜合頻道應增加國語節目播出時段的建議》作出答覆,表示該台目前自辦的各頻道節目,國語和粵語兼容,這種播出的現狀有廣州這座城市歷史形成的原因以及現實發展的需要,並沒有變動的考慮。
廣州市市委副書記蘇志佳以接受媒體採訪的形式,對“推普廢粵”之爭給出了“官方說法”。蘇志佳表示,廣州市委、市政府從來就不曾有過“廢除粵語”、“弱化粵語”的想法。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以及弘揚嶺南文化的過程中,推廣國語與保護方言不但沒有矛盾,而且還可以相得益彰。
蘇志佳指出,我國是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國,推廣普及國語有利於增進各民族各地區的交流,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粵語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嶺南戲曲、音樂、飲食等息息相關,不僅不存在“廢粵”的可能,而且對於本土優秀文化的保護和弘揚向來是黨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內容。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不久前也告誡:“嶺南文化不要斷送在我們手裡。”
有專家認為,近年來,隨著廣州經濟社會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外省人在廣州定居,成為“新客家人”。而隨著廣州市中國小教育的普及與居民教育程度的提高,目前大部分廣州人都能通曉國語。國語和粵語並用,在不同場合使用不同語言,已經成為廣州人的生活方式。推廣國語與保衛粵語,不是“非此即彼”。推廣國語,是要實現的“語文現代化”;而“保衛”粵語,是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國語和粵語播音時長之爭,背後是文化多樣性和統一性相融合的問題。
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場“粵語存亡”之爭,人為放大了粵語與國語的矛盾對立,過度解讀粵語的存亡去留,不僅僅是一種情緒化的媒體誤導,更是一種偽文化保護主義。
其實,無論是“推廣國語”、還是“保衛粵語”,“粵普之爭”的背後是對嶺南文化式微的恐懼和對本土文化保護不力的擔憂。有學者認為,廣東作為經濟大省,但文化建設差強人意。隨著香港、澳門的回歸,北風南吹,粵語及其文化正逐漸退出主流,不再成為流行文化的風向標。年輕人不再以說粵語、帶港台腔為時髦。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文化優越感不復存在,這場爭論也就應運而生。
在正確看待這場爭論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看到,隨著現代化、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人員流動的頻繁,越來越多的方言正面對著退化甚至消亡的危險,地方傳統文化有離人們漸行漸遠的趨勢,這確實也值得人們深思。

引關注

經濟融合,語言互通
廣州1400萬常住人口中,講粵語的只有700萬左右,大多數還是國語客群。為迎接亞運會,廣州電視台去年曾投資3000萬元人民幣,將原來用廣東話播出的經濟頻道改為國語播出,另將粵語播出的“午間新聞”也改為國語。但改版後的經濟頻道,收視率一年內從0.34下降到0.09,午間國語新聞也因收視率大跌,今年初又悄悄改回以粵語播出。
這場“粵普之爭”,也吸引了很多同聲同氣的其他人士紛紛加入。
一位移民加拿大的廣州人在網上發帖:“今日我打開加拿大CBC電視台網頁準備睇(粵語:看)世界盃決賽時,發現連加拿大人都會尊重我的母語。”他說,今年春節加拿大總理給華人拜年時用的就是粵語。“共存、寬容、交流、融合,是粵語得以長久生存流行的重要元素。”在廣州經商的印尼華商妮娜祖輩是廣東南海人,她28歲時帶著一口標準的粵語回到從未謀面的故里經商,語言無障礙讓她感到親切和便利。
經濟的融合,人員的流動,語言出現融合互通之勢,對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這樣的情形從下南洋、闖美洲的廣東人開始,直到改革開放,廣東人腳步遍及海內外,普及著粵語,演繹粵語文化。
“有包容必有創新”
近年來,廣州經濟社會迅猛發展,外來人口在總人口當中所占比例逐年提升,其中不少人在廣州定居,成為“新客家人”。而隨著中國小教育的普及與居民教育程度的提高,目前大部分廣州人都能通曉國語。國語和粵語並用,在不同場合使用不同語言,已經成為廣州人的生活方式。外地人積極學說粵語,本地人用國語對外交流,在這個城市當中已經成為常態。
廣州市委副書記蘇志佳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一直在廣州生活、學習和工作。他說:“我既熱愛粵語,也從小就學講國語。這有助於我更好地學習中華文化。”
關於語言,很多人提到了包容共存與創新發展。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天驥,是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也是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說起包容,他認為,廣東人最根本的文化性格就是“包容”。“有包容必有創新”。
廣州等大城市屢屢遭遇“說話”風波,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語言之爭恐怕已經不能單單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今天,語言已經不可避免地事關文化多樣性、事關社會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黃平認為,城市的整合就要面臨確保多樣性的問題。王蒙曾講到,文化現象是一種公共的資源,甚至是幾千年積澱下來,在生活中保護起來的。今天怎么確保文化的多樣性值得我們關注和深思。畢竟,語言是真實文化最重要的東西。

2010新詞語

此詞經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機構專家審定入選2010年年度新詞語,並收錄到《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
提示性釋義:指針對廣東地區的電視節目應該使用國語還是粵語的爭論。
例句:針對目前人們熱議的“粵普之爭”,我國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鄭張尚芳今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推廣國語和保存方言並不對立,電視台不僅要起到推廣國語的作用,也要承擔起保存方言的責任。(2010年7月20日《光明日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