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泔

粳米泔

粳米泔,為淘洗粳米時第二次濾出之米泔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東北部,具有補氣健脾,除煩渴, 止瀉痢之功效。用於脾胃氣虛,食少納呆,倦怠乏力,心煩口渴,瀉下痢疾。

基本介紹

  • 別名:米瀋,淅二泔
  • 中藥名稱:粳米泔
  • 毒性:無毒
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植物特徵,

性味

味甘、性寒。

歸經

歸脾、胃、腎經

功效

清熱,止煩渴,利小便,涼血

主治

用於吐血不止,心悶,冷痢寒結不散,日夜無度。

相關配伍

1、治吐鼻衄:陳紅米泔水一盅,溫服。(《普濟方》)
2、治眼風熱,赤甚:以淅二泔,睡時冷調洗肝散或菊花散服。 (《證治要訣》)
3、治酒糟鼻:淅二泔,食後用冷飲。外用硫磺入大菜頭內碾塗之。 (《證治要訣》)

用法用量

內服:溫飲或冷飲。

採集加工

取原藥材粳米,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簸去皮殼,淘洗兩遍,取第二次濾過的泔水。

植物特徵

一年生草本。稈直立,叢生,高約1米左右;中空,有節,有分櫱。葉具葉鞘,葉鞘無毛,與節間等長或下部者較長;葉舌膜質而較硬,披針形,基部兩側下延與葉鞘邊緣相結合,長8~25毫米,幼時具明顯的葉耳;葉片線形,扁平,長30~60厘米,寬6~15毫米;粗糙,葉脈明顯。
圓錐花序疏鬆,成熟時向下彎垂,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長圓形,長6~8毫米;每小穗僅具1花,不育花外稃錐刺狀,無毛;可育花外稃硬紙質,具5脈,遍被細毛或稀無毛,無芒或有芒;內稃3脈,亦被細毛;鱗被2枚,卵圓形,長約1毫米;雄蕊6,花葯長約2毫米,花絲細弱;子房長圓形,光滑,花柱2枚,柱頭羽毛狀,有時有第三枝退化的花柱。穎果矩圓形,平滑,淡黃色、白色。種子具明顯的線狀種臍。花期7~8月。果期8~9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