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紋枯病

粟紋枯病

由於播種過密、施氮過多、濕度大、連陰雨所導致的一種真菌病害。主要傷及莖部葉鞘。初期症狀在近地面葉鞘上產生近圓形或不規則形褐色與灰白色相間的雲紋狀病斑。有時病斑融合形成較大的雲紋形斑,邊緣暗褐色,中間淺褐色。輕者能恢復,重者莖基部l-2節死亡,並在病斑上產生顆粒狀小菌核。該病也可蔓延到頂部,並對葉片造成為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粟紋枯病
  • 外文名: Foxtail millet sharp eye spot
  • 編號 :: 農作物 禾本科 粟 真菌病害 
  • 植物名稱 : : 粟
簡介,資料來源,

簡介

編號 : 農作物 禾本科 粟 真菌病害  植物名稱 : 粟
中文病名 : 粟紋枯病
英文病名 : Foxtail millet sharp eye spot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 : 病原菌無性態Rhizoctonia solani Kuhn AG-1-IA菌絲融合群和AG-4菌絲融合群。據華北測定為害穀子的主要是AG-1-IA菌絲融合群,占80%左右。AG-4較少,但致病力較強。有性態為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稱瓜亡革菌
形態特徵 : 立枯絲核茵,具3個或3個以上的細胞核,菌絲直徑6-10um。菌核由單一菌絲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由尖端菌絲密集而成。該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層蠟狀或白粉色網狀至網膜狀子實層。擔子桶形或亞圓筒形,較支撐擔子的菌絲略寬,上具3-5個小梗,梗上著生擔孢子;擔孢子橢圓形至寬棒狀,基部較寬,大小7.5-12×4.5-5.5(μm)。擔袍子能重複萌發形成2次擔子。
生理生化特徵 : 無
危害對象 : 粟、黍、稷等。
分布 : 我國各粟產區。
侵染循環 : 病菌以菌絲和菌核在病殘體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條件適宜,菌核萌發產生菌絲侵入寄主,後病部產生氣生菌絲,在病組織附近不斷擴展。
發病條件 : 播種過密、施氮過多、濕度大、連陰雨多易發病。
危害部位 : 莖部葉鞘。
危害症狀 : 初期在近地面葉鞘上產生近圓形或不規則形褐色與灰白色相間的雲紋狀病斑。有時病斑融合形成較大的雲紋形斑,邊緣暗褐色,中間淺褐色。輕者能恢復,重者莖基部l-2節死亡,並在病斑上產生顆粒狀小菌核。該病也可蔓延到頂部,並對葉片造成為害。發病嚴重的地塊影響灌漿,嚴重的病株枯死。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紋枯病的品種。如冀谷14號。
2.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合理施肥,合理密植。
3.發病初期用1%井岡黴素水劑0.5kg對水40kg,用粗噴霧器噴澆。

資料來源

呂佩珂等主編,中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藥用作物病蟲害原色圖鑑,遠方出版社,1999,8,173-17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