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宗華

粟宗華

粟宗華,精神病學家。編寫中國第一本用本國資料介紹精神病知識的教科書。在國內第一個對難治性精神病患者施行額葉白質切除手術;提出較為切合當時實際的心理治療模式;改進對精神病人的管理和胰島素休克治療的方法;使用氯丙嗪、利血平治療精神病;提出設立三級精神疾病防治網的構想。1951年他出版了《精神病學概論》,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版的第一本精神病學專著,也是中國第一本用本國資料介紹精神病知識的教科書。1970年8月13日,粟宗華因患肺癌在上海逝世,終年66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粟宗華
  • 出生日期:1904年
  • 逝世日期:1970年8月13日
  • 畢業院校:湖南湘雅醫學專門學校
  • 職業:精神病學家
  • 出生地:湖南邵陽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其它信息,

人物簡介

粟宗華(1904~1970)中國神經精神病學家。1904年11月21日生於湖南邵陽,1970年8月14日卒於上海
我國的精神病防治工作在五十年代開展以來,解決了病家不少問題,不但得到社會的支持,也受到國外同道的高度評價,而這一工作的開拓者,就是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已故院長粟宗華。他逝世雖已十多年,但至今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的職工們仍樂於稱頌他正直無私的為人和卓著的業績

人物生平

民國13年(1924年)入湖南湘雅醫學專門學校學習,後轉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上海醫學院前身)。
民國21年畢業後赴北京協和醫學院腦系科進修,並任助教。
民國24年赴美國霍布金斯大學醫學院研修精神病學兼任醫院醫師和助教。後轉哈佛大學為神經科研究生。
民國27年回國,任上海醫學院神經精神科講師兼中國紅十字會第一醫院神經精神科主任。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上海醫學院內遷,粟氏留滬開業行醫。
民國33年主持開辦虹橋(精神科)療養院。
1954年率虹橋療養院員工參加上海市精神病醫院工作,任醫務主任。
1958年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建立,任院長。
曾任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神經精神科學會主任委員、衛生部及上海市衛生局醫學顧問,被推選為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主要成就

粟氏是中國精神病學科創始人之一。在美國留學期間,深得其師美國著名精神病學家阿道夫·麥爾及同道器重。先後在美國發表多篇很有影響的論文,其中《人類脊髓的血液供應問題》一文提出脊髓血液供應主要是頸、胸、腰三大血管,糾正了脊髓血液供應是節段性的傳統解剖學的錯誤觀點,為脊髓病變手術提供了理論依據。民國27年首先引進電休克治療嚴重憂鬱、拒食、木僵等精神患者,40年代又創用靜脈注射副醛以代替水合氯醛灌腸、巴比妥類藥物鼻飼及靜脈注射等療法治療癲癇大發作病人,都獲良效。在國內最早套用氯丙嗪抗精神藥物於臨床及科研,先後發表論文40餘篇。1951年編寫出版國內第一部精神病學專著《精神病學概論》。
粟氏為開展社區精神病三級防治網的倡導者。1956年,成立由市衛生、民政、公安局組成的上海市社區精神病防治領導小組,並將上海第一醫學院、第二醫學院精神病科的技術骨幹力量調入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使醫、教、研匯成一體,成為全市精神病防治的技術指導中心。1958年,粟受命組織開展全市一千萬人口的精神病普查,繼而在郊縣農村開辦精神病療養村,其後各區、縣相繼建立精神病防治站(院),街道、居委普遍建立精神病人監護組,從而形成系統的精神病三級防治網,被國內外精神病學專家稱之為“上海模式”。他十分重視精神衛生及精神病防治。1959年,在他的規劃和領導下,完成了全市精神病普查工作,並著手建立城市三級精神病防治網。這一經驗,後向全國推廣,還得到國際上有關專家和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評價。

其它信息

粟宗華於1959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曾多次被評為市醫務系統先進工作者。“文化大革命”期間慘遭迫害,1970年8月14日病逝。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後,得到昭雪。其子女遵其遺囑,將20多萬元遺款和房產捐獻給市精神衛生中心,設立“粟宗華基金會”,並在其故居(華亭路37號)設立上海市心理諮詢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