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鱗燈籠魚

粗鱗燈籠魚

粗鱗燈籠魚(學名Myctophum asperum)為燈籠魚科燈籠魚屬的魚類。分布於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海東海等海域,常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粗鱗燈籠魚
  • 拉丁學名:Myctophum asperum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硬骨魚綱
  • :燈籠魚目
  • :燈籠魚科
  • :燈籠魚科燈籠魚
  • 分布區域: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海、東海等海域
  • 常生活海區:常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區
  • 命名人:Richardson 
  • 命名:1845年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背鰭13;臀鰭18,胸鰭15,腹鰭9,尾鰭6+19+6。側線鱗38。鰓耙4+1+9。
體長為體高4.7倍,為頭長3.7倍;頭長為吻長9倍,為上頜長1.8倍,為眼徑2.4倍,為眼間隔3.6倍。尾柄長為尾柄高2.1倍。
體延長,側扁。頭較大,前緣急劇向下,略呈方形。吻頗短,鈍圓;背緣篩骨嵴狀突出。眼頗大,前位。眼間隔較狹,小於眼徑。口大,低位,口裂近水平狀,下頜稍短於上頜。上頜骨後端接近前鰓蓋骨邊緣。牙細小,上下頜牙多行,內行牙擴大,排列整齊,犁骨、齶骨、中翼骨及舌上均具牙帶或牙叢。鰓蓋後緣有1小尖突。鰓蓋膜與峽部不連。鰓耙細長。無翼耳口大或中大,上頜骨後端不擴大或稍擴大,後端超過眼後緣,距離約為眼徑0.5~1.25。
背鰭起點與腹鰭起點相對。脂鰭前於臀鰭基後端。臀鰭起點稍後於背鰭基,基底長於背鰭基底。胸鰭較長,後端幾達VO3;腹鰭短,稍超過胸鰭後端。尾鰭叉形。尾鰭前副鰭條軟。
體黑色。尾柄上方發光腺鱗珠。各鰭淡色。口腔及鰓腔均黑色。
發光器:有(Dn)和(Vn)。(OP)2,兩者相距甚遠,(PVO1)緊鄰匙骨外緣,(PO2)上方,(PVO)位於胸鰭基下端。(PLO)1,位於側線和胸鰭基之間。(VLO)1,位於腹鰭基與側線之間。(SAO)3,三者排列成一鈍角。(SAO3)在臀鰭起點前上方;緊鄰側線下方。(Pol)1,緊鄰側線下方,約在最後(AOa)上方。(PO)5,(PO1)與(PVO1)和(PVO2)排列成一直線,(P04)不升高,(PO5)稍升高。(VO)4,排列成行。(A0a)7,(AOp)6,均等距離排列成行。(AOp1)在臀鰭基後端前上方。(Prc)2,(Prc2)在側線下方,距側線約為其直徑的2倍。雄魚(SUGL)由6個發光鱗組成。

生活習性

日間生活於深處,夜晚可游近水面,有時為燈光所誘集。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東海、南海日本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暖流海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