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毛廣絆犰狳

粗毛廣絆犰狳

粗毛廣絆犰狳(qiú yú) ,又稱“鎧鼠”,俗稱“披甲豬”。拉丁文名:Cabassous hispidus.貧齒目的一科,共9屬21種,分布從北美洲至南美洲。犰狳身上的鎧甲由許多小骨片組成,每個骨片上長著一層角質物質,異常堅硬。長相介於豬和穿山甲之間,犰狳還是和食蟻獸和樹懶等樹棲哺乳動物血緣最為接近。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粗毛廣絆犰狳
  • 拉丁學名:Cabassous hispidus
  • 別稱:鎧鼠、披甲豬,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下綱
  • :貧齒目
  • 亞目:有甲亞目
  • :犰狳科
  • :廣絆犰狳屬
  • :粗毛廣絆犰狳
  • 分布區域:分布於巴西,阿根廷,厄瓜多,美國東部。
  • 英文學名:C.hispidus
簡介,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分布範圍,亞種種類,保護級別,

簡介

中文學名:粗毛廣絆犰狳貧齒目犰狳科、廣絆犰狳屬、拉丁文名:Cabassous hispidus,無中文俗名,英文名:C.hispidus
粗毛廣絆犰狳粗毛廣絆犰狳
貧齒目Edentata是最原始的真獸類之一,從真獸誕生的初期就已經分化了出去,保存有一些其它真獸類沒有的原始特徵和獨特的特徵,其中最顯著的特徵是脊柱後部的胸椎和腰椎上有附加關節,因此又稱異關節目Xenarthra。由於貧齒目分化的比較早,其成員之間差異較大,有人將貧齒目分成幾個不同的目,作為異關節類而與其它的真獸類相對應。貧齒目成員有些無齒,多數有齒但無齒根,齒可終生生長。貧齒這個特徵在其它一些哺乳動物身上也出現,原本貧齒目還包括穿山甲和土豚,二者又被統稱為常關節目Nomarthra而區別於真正的貧齒目,知道了不僅貧齒目早就和其它真獸類分道揚鑣,穿山甲和土豚也沒有很近的親緣關係,貧齒只是對類似的生活方式的適應。貧齒目僅分布於美洲,在歷史上也基本限於南美洲,只是有些個別的早期化石被發現於中國和歐洲,而在南北美洲再次相連後,部分貧齒目成員進入了北美洲。貧齒目可以分成二至三個下目或者亞目。貧齒目成員的體型差異較大,最小的種類體重不到100克,而滅絕的大型種類體重可達數噸。

外形特徵

體長12.5~100厘米,尾長2.5~50厘米,體重可達50千克以上;上體兩側和4肢外側常覆蓋著骨板與鱗板,構成保護軀體的盔甲,這一盔甲由幾列可動的橫帶分成前後兩部,橫帶 間由彈性皮膚連線,可將身體捲縮成球狀,以防禦天敵侵害;耳小;舌能伸縮;前肢3~5指,指爪彎曲強大,後肢5趾,具爪;牙齒細小,釘狀,終生生長。共9屬21種,分布從 北美洲 至南美洲。地棲。獨個或成對活動。視覺、嗅覺和聽覺均較發達。生活於森林或氣候溫暖而乾旱的沙丘及仙人掌叢生的地方。以 昆蟲 、 無脊椎動物 (如 蝸牛 、 蚯蚓 等)、屍肉、 蛇 及 植物 為食。每胎產仔1~2隻或6~10隻。已知一些犰狳的壽命可達16年。代表種有: 大犰狳 ,體長可達1米,體重45~50千克,全身暗褐色,四肢均5指、趾。 九絆犰狳 ,身上有9條活動的條帶,體長50厘米以下,體重5~8千克,背部淺褐色與淺黃色,前足4指,後足5趾。小帔蓬犰狳,體形最小,體長12厘米,體重0.1千克,盔甲粉紅色。許多種犰狳能消滅害蟲和毒蛇;帶有盔甲的皮可做成籃子和玩具;還可飼養供展出。因棲息地被破壞以及食肉動物的侵害,分布範圍日益縮小,有的近於滅絕。
犰狳犰狳

生活習性

喜歡夜間活動,擅長挖地洞,同時也是游泳的好手。最獨特的本領,就是遇到強敵而實在無法脫身的時候,乾脆把四腳一縮,整個身體平貼在地上;或者把身子從頭到腳捲起來,變成一團球樣的怪物,讓敵人對它沒辦法而得以逃生。 晝伏夜出,吃昆蟲、蟻和鳥卵,也吃腐肉、毒 蜘蛛、 蠍子和 蛇等。
粗毛廣絆犰狳粗毛廣絆犰狳

生長繁殖

犰狳每年春季分娩一次,初夏配偶交媾。雌犰狳有一泌尿生殖裂口的陰道及尿,雄的有睪丸,位於腹腔,犰狳規律地產生於同一個受精卵,胚胎著床遲緩14~16周,在此期間胚胞在子宮中游離存在,不貼子宮壁,安靜地沐浴在子宮液中。胚胞一旦著床迅速發生,犰狳胎兒的腎上腺很大,猶如人和靈長類。小犰狳出生後,生長很快,72天左右斷奶,約9至12個月達到性成熟。
粗毛廣絆犰狳粗毛廣絆犰狳

分布範圍

分布於巴西阿根廷厄瓜多美國東部。

亞種種類

貧齒目、有甲亞目、披毛亞目、犰狳科Dasypodidae
犰狳科Dasypodoidea是現存貧齒目中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類,包括貧齒目現存67%的種類,最北到達美國南部,最南到達南美洲南部,棲息於森林、草原和半荒漠等不同的生活環境中。犰狳科成員不同於其它貧齒目成員,口中牙齒數量很多,但很細小,雜食性而以昆蟲等無脊椎動物為主食,大型種類也可食腐肉或捕食蛇等較大的動物。
貧齒目的複雜的進化發展過程,主要發生在南美大陸。最早的貧齒目化石,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的晚古新世(Riochican期)地層中。從那時開始到現代,它的地理分布始終十分局限。10多年前,我們只知道,在中新世以前,這一目的化石只發現於南美,只是到上新世南北美大陸聯結後,才有一些種類傳布到北美,且在那裡一度曾相當繁盛,而後多數種類趨於絕滅。在中國廣東南雄晚古新世地層中發現了一具十分完整的、具有初發異關節的貧齒目骨架──東方蕾貧齒獸(Erna-nodonantelios)。在歐洲中始新世地層中,也發現了一具完整的歐食蟻獸骨架(Eurotamandua joresi)。這兩處的貧齒目化石,是這一目在美洲之外的僅有記錄,它們的時代是這么早,這對於研究貧齒目的起源,以及亞洲、南美間陸塊的古地理聯繫等,都提出了許多目前科學知識無法解決的問題。
是現存 貧齒目 中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類,包括貧齒目現存67%的種類,共8屬20種。最北到達 美國 南部,最南到達 南美洲 南部,棲息於森林、草原和半荒漠等不同的生活環境中。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