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粗朴寺位於堆龍德慶縣境內,距拉薩約七十公里。
歷史沿革
粗朴寺於1187年由一世噶瑪巴都松欽巴修建,初建時寺廟規模不大。二世噶瑪巴繼位後從元朝政府得到一筆撥款進行了擴建,形成較大規模,但在1410年毀於地震。1414年,明成祖又撥下一筆專款,在五世噶瑪巴主持下又得以重建。20世紀70年代 粗朴寺又遭到嚴重破壞,1981~1992年重新修復了杜康大殿、扎倉貢巴、強仔康、護法神殿等建築。1962年被列為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粗朴寺 粗朴寺](/img/7/151/cGcq5iYlFTMzQWOhJDNiNTY3M2NhZGZyQzNwI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噶瑪噶舉派也被稱作黑帽派,因1256年蒙古汗哥賜予二世噶瑪巴一頂金緣黑帽而得名。從此以後,逐漸形成以粗朴寺為中心的黑帽轉世傳承系統。1259年忽必烈繼位,忽必烈是薩迦派八思巴的信徒,故大力推崇薩迦派。因噶瑪巴不願為忽必烈做事而被囚禁。噶瑪巴被釋放後回到楚布寺,他的晚年全力投入粗朴寺的整修和擴建工作,死於1283年。逝世前,他在粗朴寺開創了活佛轉世的宗教習俗,後來被西藏的其它教派推而廣之。
至今為止的八百多年中,已傳承至第十七世噶瑪巴,是藏傳佛教一個影響很大的教派。1992年9月27日,第十七世噶瑪巴活佛伍金卓堆·赤列多傑的坐床典禮在粗朴寺隆重舉行。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中央政府批准的第一位轉世活佛。 朝聖者和遊客如果運氣好的話,可以得到十七世小活佛噶瑪巴的摸頂--這一儀式每個月才可以舉行一次。據說,被摸頂者一生可以免於災禍。
![粗朴寺 粗朴寺](/img/d/d28/cGcq5yMjFGZ3Q2YwQjNiZWO4U2NldTZhJTNyk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寺內景點
粗朴寺坐北朝南,南、西、北三面環山,以杜康大殿為中凡,背山面水,河南岸高山北麓築有一座高大的展佛台,主殿四周環繞著4個扎倉,並以經堂、神殿、僧舍及喇章、靜室外等建築群組成一座雄壯觀的古老佛剎。
![粗朴寺 粗朴寺](/img/7/1c8/cGcq5SOmhDO0IDOlNmNygzNjZGN4ATOxUmNml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進寺門前便是一個大廣場,面積1520平方米。廣場中央矗立著一方石碑,這就是著名的“江浦建寺碑”。此碑立於9世紀墀祖德贊時期,碑文中說:“乃於堆龍之江浦建神殿,立三寶之所依處。”9世紀初由尚·蔡邦達桑聶多(吐蕃權臣)建造的江浦神殿早在朗達瑪滅法時毀壞,但建寺石碑(高256厘米,寬48厘米,厚18厘米,上刻古藏文:正面46行、側面21行)卻被完整地保存下來,並移至粗朴寺內。如今這一珍貴的文物成了粗朴寺悠久歷史的佐證,是研究吐蕃時期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不可多得的重要歷史資料。
穿過廣場登上24級石階,便是有6根立柱的明廊。從明廊進去便是粗朴寺的主要主要建築杜康大殿,高三層,布局呈正方形,面積614平方米,由經堂和佛殿等組成。經堂中心升起一層,構成33.6平方米的高敞天窗用以採光。這裡是全寺僧侶集會、誦經的活動場所。經堂內裝飾華麗、雕樑畫棟,幃幔交織,五光十色;經堂四壁繪有十六羅漢等壁畫。
從經堂後面拾級而上是桑傑多貢佛殿(高約9米),殿中央供有釋迦牟尼、無時壽佛和第十六世噶瑪巴活佛的塑像。佛殿兩旁為通壁大佛龕,龕中供奉著一千餘尊佛像。殿側有第十六世噶瑪巴活佛的靈塔。
杜康大殿第二層樓中部為大經堂天井,靠南有一排房子共3間,正中一間是第十七世噶瑪巴活佛為朝拜信徒摸頂之處,面積84平方米,基佐右兩間戽分別為司徒活佛和傑曹的臥室。
杜康大殿第三層樓大平台外,靠北有兩間房子,一間名“貝卓越康”即藏經室,長13.6米,寬6.4米,高4米餘,北牆經架壁立,盛放著各類經典;貝卓康東面那間房子是第十七世噶瑪巴的臥室。除杜康大殿外,其西面還有一座兩層建築的扎倉、5個護法神殿,以及強仔康、印經堂、接待室等。
粗朴寺的西側有兩座白塔:前塔為方形塔座,上為寶瓶狀塔身;後塔的塔座、塔身皆為方形,形制古樸。據《賢者喜宴》記載: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崇信信佛法,曾派使者入藏迎請楚浦寺的大師都松欽巴往西夏傳法。都松欽巴即派巴往西夏傳法。都松欽巴即派他的弟子格西·藏索哇去西夏,被仁宗封為“上師”。當都松欽糾在粗朴寺修建白登哲蚌寶塔時,西夏仁宗特獻赤金瓔珞及幢、蓋等飾物。都松欽巴圓寂後,在其焚化處又建造吉祥聚米塔,格西·藏索哇又以金、銅包裹此塔。這一時期的來往成為西夏與西藏佛教交往的一段佳話。
粗朴寺背後的加日吐切瓊博山腰處,有一座白色建築物——卓康,系粗朴寺僧人修煉之處。一般修煉時間為三年三個月三天。修煉期間不準外出,也不能與外界任何人接觸,他們的食品有專人從一個窗洞中傳遞進去。此外,寺內的古蹟還有噶瑪巴朝佛的影像石、金魚朝聖的石紋自然圖案,以及後山上第一世噶瑪巴修道的岩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