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肩天牛

粒肩天牛

粒肩天牛,又名桑天牛,為鞘翅目( Coleoptera), 天牛科(Cerambycidae)。 寄主於蘋果、梨、擯沙果、海棠、山楂、李、櫻桃、柑桔、無花果、批把、桑等。成蟲食害嫩枝皮和葉;幼蟲於枝幹的皮下和木質部內蛀食,向下蛀食,隧道內無糞屑,隔一定距離向外蛀1通氣排糞屑孔,排出大量糞屑,削弱樹勢,重者枯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粒肩天牛
  • 拉丁學名:Apriona germari (Hope)
  • 別稱:桑天牛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Insecta
  • 亞綱:有翅亞綱
  • :鞘翅目 Coleoptera
  • 亞目:多食亞目
  • :天牛科Cerambycidae
  • :粒肩天牛
  • 分布區域:北京、河北、東北、河南、山東、湖北、江西、四川
形態特徵,生活史及習性,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
雌蟲體長31~44mm,寬9~12mm,雄蟲略小。黑褐色,體密被鐵鏽色絨毛。頭、胸及鞘翅基部顏色較深。觸角10節,1~4節下方具毛,第4節中部以後各節黑褐色。前胸背板寬大於長,有不規則的粗大顆粒狀突起,前後橫溝均為3條,側刺突發達,先端尖銳。中胸明顯,直達頭後緣。鞘翅肩角略突,無肩刺,翅端切狀,內外端角刺狀,緣角小刺短而鈍,縫角小刺長而尖,翅基角1/5密布黑褐色光滑瘤狀突起。中、後胸腹面兩側各有1~2個白斑。腹部可見5節,每節兩側各有1個明顯的白斑,1~2腹節中央各有一個“八”字形白斑。雌蟲腹末節1/2露出翅鞘之外,腹板端部平截,背板中央凹陷較深。雄蟲腹末節稍露翅鞘之外,背板中央凹入較淺。這種粒肩天牛的相近種是灰綠粒肩天牛,主要區別是後者體背被褐綠色絨毛。
粒肩天牛成蟲(圖1)粒肩天牛成蟲(圖1)
幼蟲
幼蟲體扁圓筒形,乳白色,具棕黃色細毛。老熟幼蟲體長56~76mm,前胸背板寬10~14mm。頭扁、後端圓弧形,1/2以上縮入前胸內。口器框形,口上毛6根。上額黑褐色,額區淡黃褐色,額縫明顯。唇基梯形,端部密被粗毛。上唇半圓形,上顎粗短,凹切形,基半部著生剛毛約10支;下唇頦與亞頦分界明顯。觸角3節,頂部透明的主感器大而顯著。單眼1對,圓形凸出。前胸背板近方形,側溝明顯,中溝不明顯,背板中部有一倒“八”字形凹陷紋,前方有一對略向前彎的黃褐色橫斑,其兩側各有一同色長形縱斑。前胸腹面主腹片與前腹片分界不明顯,中前腹片後區和小腹片褶密布鑿刺狀小顆粒。胸足極小。腹部背面1~7節步泡突由4橫列刺突組成,其兩側有向內彎的弧形刺突,略呈橫闊的“回”字形。腹面步泡突簡化為2條橫刺列,具一橫溝,兩側各具1弧形縱溝。各腹節上側片突出,第3~8節成突邊,側瘤突明顯,兩端骨化坑大而明顯,具粗長剛毛2支,腹氣門橢圓形,氣門片黃褐色。第9腹節向後伸,超過尾節。幼蟲與桑天牛幼蟲相似,但後者前胸腹板中前腹片的後區和小腹片上的小顆粒較稀,且突起成瘤狀。
粒肩天牛幼蟲(圖2)粒肩天牛幼蟲(圖2)
卵長橢圓形,乳白色,長5.5~6mm,寬1.5~2mm。卵外覆蓋不規則草綠色分泌物,初排時呈鮮綠色,後變灰綠色。
蛹紡錘形,長45~50mm,寬12~15mm。初為乳白色,漸變為淡黃色。頭部中溝深陷,口上毛6根,觸角向後背披,末端捲曲於腹面兩側。翅超過腹部第3節,腹部背面每節後緣有橫列綠色粗毛。

生活史及習性

中國的北方2-3年1代,廣東1年1代。以幼蟲在枝幹內越冬,寄主萌動後開始為害,落葉時休眠越冬。北方幼蟲經過2或3個冬天,於6-7月間老熟在隧道內兩端填塞木屑作蛹室化蛹。蛹期15-25天。羽化後於蛹室內停5-7天后,咬羽化孔鑽出,7-8月間為成蟲發生期。成蟲多晚間活動取食,以早晚較盛,約經10-15天開始產卵。2-4年生枝上產卵較多,多選直徑10一15毫米的枝條於中部或基部,先將表皮咬或U形傷口,然後產卵於其中每處產l粒卵,偶有4-5粒者。每雌可產卵l00-150粒,產卵約40餘天。卵期10-15天,孵化後於韌皮部與木質部之間向枝條上方蛀食約1厘米,然後蛀入木質部內向下蛀食,稍大即蛀入髓部。開始每蛀5-6厘米長向外蛀1排糞孔,隨蟲體增長而排糞孔距離加大,小幼蟲糞便紅褐色細繩狀,大幼蟲的糞便為鋸屑狀。幼蟲一生蛀隧道長達2米左右,隧道內無糞便與木屑。
粒肩天牛(圖3)粒肩天牛(圖3)

防治方法

(1)果園內及附近最好不種植桑樹,以減少蟲源。
(2)結合修剪除掉蟲枝,集中處理。
(3)成蟲發生期及時捕殺成蟲,消滅在產卵之前。
(4)成蟲發生期結合防治其他害蟲,噴灑殘效期長的觸殺劑如25%對硫磷膠囊劑500倍液,枝幹上要噴周到。
(5)成蟲產卵盛期後挖卵和初齡幼蟲。
(6)刺殺木質部內的幼蟲,找到新鮮排糞孔用細鐵絲插入,向下刺到隧道端,反覆幾次可刺死幼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