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闊葉樹天牛
- 拉丁學名:Cerambycidae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綱: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鞘翅目
- 亞目:肉食亞目
- 科:天牛科
簡介,防治,種類及習性,光肩星天牛,黃斑星天牛,星天牛,雲斑白條天牛,桑粒肩天牛,橙斑白條天牛,青楊天牛,
簡介
防治
主要的措施包括選育抗性樹種,加強林地水肥管理,保證林木生長健旺,營造各種混交林,保護和招引啄木鳥及其他天敵,及時清除蟲害木,避免天牛的大量發生等。局部發生時,須及時採取措施加以控制,如立即清除嚴重被害木,就地剝皮,置陽光下曝曬數周后利用。樹幹上只有少數幼蟲時,可用磷化鋅毒簽插入蟲孔毒殺,也可在幼蟲為害初期在蟲孔處局部噴灑殺螟松、氧化樂果等殺蟲劑。對青楊天牛,可在幼蟲期繁殖釋放天敵腫腿蜂和蛀姬蜂,並隨時注意捕殺成蟲。
種類及習性
在中國分布的種類主要有:
光肩星天牛
①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成蟲體長17~39毫米,體闊 5.5~12毫米。黑色略帶金屬光澤。觸角第 1節端部膨大,第2節最小,第3節最長,自第3節起,基部呈灰藍色。雌蟲觸角為體長的1.3倍,末節末端為灰白色;雄蟲者為體長的 2.5倍,末節末端為黑色。前胸兩側有大形刺突,鞘翅基部光滑,每一鞘翅上有大小不同的、由白色絨毛組成的斑紋約20個。卵乳白色,長橢圓形,兩端略彎曲,長5.5~7毫米。老熟幼蟲黃白色,長約50毫米,頭部褐色,一半縮入胸腔內,前胸大而長,背板後半部色較深,呈凸字形。蛹乳白色至黃白色,體長30~37毫米(見圖)。分布於中國的遼寧、河北、山東、河南、湖北、江蘇、浙江、福建、安徽、陝西、山西、甘肅、四川、廣西等省(自治區),尤以華北和華東等地為害最甚。朝鮮、日本等國也有分布。大部分為1年1代,少數2年1代,以卵及各齡幼蟲越冬,翌年3月下旬開始活動,6月中、下旬為化蛹盛期,蛹期13~24天。成蟲羽化後在蛹室內停留1周左右咬開直徑為10毫米的圓形羽化孔外出,6月中旬至7月上旬為飛出盛期,10月上旬仍有個別成蟲活動。活動範圍不大,壽命約兩個月,多在晴天中午時分,在樹幹上咬橢圓形刻槽,產卵於刻槽上部的韌皮和木質部間。每雌產卵平均32粒左右。有卵刻槽處逐漸變色腐敗,幼蟲孵化後即在其內取食,直至被害處寬約3.8平方厘米後,開始蛀入木質部,初橫向、後向上作隧道(最長可達15厘米,平均長 9.6厘米),作為幼蟲棲居場所,取食則在韌皮部內進行。幼蟲老熟後在隧道末端作蛹室化蛹。最喜侵害楊樹(毛白楊除外)、柳樹、槭樹等樹種。入侵的卵和幼蟲在生長旺盛的樹木上,死亡率高,被害輕,反之則被害重。
黃斑星天牛
②黃斑星天牛(A.nobilis)。 成蟲形態和光肩星天牛十分相似,但鞘翅呈古銅色光澤,每個鞘翅僅有15個大小不等的黃色或淡黃色絨毛組成的斑紋,以鞘翅中部的幾個較大。分布於中國的陝西、甘肅、寧夏。為害楊樹、旱柳等。在陝西 2年發生1代。第1年以卵和卵內幼蟲越冬。第 2年以不同齡期的幼蟲在樹皮下和木質部內越冬。成蟲於7月上旬開始羽化,飛翔力不強,一次最遠只能飛40米。樹木徑級越大,受害越重。
星天牛
③星天牛(A.chinensis)。 是中國最常見的天牛。成蟲形態也和光肩星天牛相似,但鞘翅基部具大小不等的顆粒狀突起,是其與光肩星天牛最主要的區別。分布於中國大部:北起吉林、西至甘肅、南迄廣東、東至沿海台灣等省,尤以中國的南部和東南部受害為重;日本、朝鮮和緬甸也有分布。為害楊樹、柳樹、榆樹甚烈,也為害刺槐、櫟、木麻黃、烏桕、楝樹、紅花天料木等樹種。在浙江南部及其以南1年1代, 偏北的局部地區3年2代或2年1代。以幼蟲在寄主木質部內越冬。翌年4月上旬開始化蛹, 5月上旬成蟲開始羽化,5月底6月初為成蟲羽化出孔高峰期。產卵前期13~18天。卵多產於乾基部分或主側枝的下部,刻槽呈“ T”形或“Λ”形。幼蟲孵化後蛀食韌皮部, 1個月後蛀入木質部,蟲道向上,蛀道加寬,並有向外連通、開口於樹皮外的通氣孔,冬初幼蟲轉而向下蛀食,並在其中越冬。
雲斑白條天牛
⑤雲斑白條天牛(Batocera lineolata)。成蟲體長32~65毫米,闊 9~20毫米。是中國產天牛中較大的一種。體黑褐至黑色,密被灰白色至灰褐色絨毛。雄蟲觸角超過體長1/3,雌蟲者略長於體,每節下沿都有許多細齒,雄蟲從第 3節起,每節的內端角並不特別膨大或突出。前胸背板中央有一對腎形白色或淺黃色毛斑,小盾片被白毛。鞘翅上具不規則的白色或淺黃色絨毛組成的雲片狀斑紋,一般列成2~3縱行,以外面一行數量居多,並延至翅端部。鞘翅基部 1/4處有大小不等的瘤狀顆粒,肩刺大而尖端微指向後上方。翅端略向內斜切,內端角短刺狀。身體兩側由複眼後方至腹部末節有一條由白色絨毛組成的縱帶。卵長橢圓形,乳白色至黃白色,長6~10毫米。幼蟲粗肥多皺,淡黃白色,體長70~80毫米,前胸硬皮板淡棕色,略呈方形,並有大小不一的褐色顆粒,前方近中線處有兩個黃白色小點,小點上各有一根剛毛。蛹淡黃白色,頭部和胸部背面有稀疏的棕色剛毛,腹末錐狀,尖端斜向後上方。分布於中國的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台灣、福建、江西、安徽、浙江、江蘇、湖北、湖南、河北、山東、陝西等省(自治區)。越南、印度、日本等國也有分布。在貴州2年發生1代,跨3年。以幼蟲和成蟲在樹幹內越冬,越冬成蟲翌年4月中旬開始飛出,5月成蟲大量出現。雌蟲喜在直徑10~20厘米的主幹上產卵,刻槽圓形,大小如指頭,中央有一小孔,每雌可產卵40粒左右,初孵幼蟲蛀食韌皮部,受害處變黑脹裂,排出樹液和蟲糞,約一月左右蛀入木質部為害,蟲道長250毫米左右。第1年以幼蟲越冬,次年繼續為害。至8月中旬化蛹,9月中、下旬羽化為成蟲,即在蛹室內越冬。
桑粒肩天牛
④桑粒肩天牛(Apriona germari)。 又名桑天牛。成蟲體長26~51毫米,體闊 8~16毫米。體黑色,密被青棕色至棕黃色絨毛,鞘翅中縫及側緣、端緣通常有一條青灰色狹邊。觸角雌蟲較體略長,雄蟲超出體長 2、3節,從第3節起,每節基部約1/3呈灰白色。前胸背板前後橫溝之間有不規則的橫皺。鞘翅基部密布黑色光亮的瘤狀顆粒。翅端內、外端角均呈刺狀突出。卵長橢圓形,長5~7毫米,略彎曲,黃白色。幼蟲圓筒形,長45~60毫米,乳白色,前胸最大,背板後半部密生赤褐色顆粒狀小點,向前伸展成了對尖葉狀紋。蛹紡錘形,長約50毫米,黃白色。分布於中國的大部地區以及日本、朝鮮、越南、緬甸、印度。嚴重為害蘋果、海棠等多種果樹,也害刺槐、楓楊等。在廣東1年1代,江浙一帶2年1代,以1、2年生幼蟲在被害處越冬。成蟲出現期始於6月初,6月下旬至7月中旬為羽化蟲孔高峰期,8月中旬以後大部死亡。喜在夜間產卵,卵多產於直徑 5~35毫米的枝幹上,以10~15毫米為最常見。產卵刻槽呈“ U”字形。幼蟲孵化後不久即向下蛀食,逐步深入心材,每隔一定距離咬一圓形排糞孔,孔間距離依幼蟲大小及植物種類而不同,由數十毫米至數百毫米不等,蛀道全長可達 915~2141毫米,排糞孔可有15~19個不等。化蛹於蛀道內的蛹室中,羽化孔圓形,直徑14毫米左右。
橙斑白條天牛
⑥橙斑白條天牛(B.davidis)。 成蟲體長51~70毫米,黑褐至黑色,被灰色絨毛。觸角第3節及其以後各節為棕紅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對橙紅色的腎形斑。鞘翅上有7~11個橙色斑,其中第4斑中縫。卵腎形,長約6.8毫米,幼蟲體長70~110毫米,乳白色。蛹白色漸變為灰黑色, 體長60~70毫米。 分布於中國的陝西、河南、浙江、 江西、湖南、 福建、台灣、廣東、四川、雲南。也見於越南、寮國等國。為害油桐、櫟及蘋果等。在湖南3年1代,以幼蟲和成蟲越冬。成蟲於5~6月間飛出,經補充營養後在樹幹根頸部咬一扁圓形刻槽,產卵其中。幼蟲在韌皮部蛀食,蟲道不規則,並逐漸深入木質部為害。被害樹木生長衰弱,甚至枯死。
青楊天牛
⑦青楊天牛(Saperda populnea)。 山楊天牛,楊枝天牛。成蟲體長9~14毫米,體寬2.5~3.5毫米。體窄長,基色黑,密被淡黃色絨毛並混有黑灰色長豎毛。前胸背板中區兩側各有一條淡黃或金黃色縱條紋。每個鞘翅有4或5個黃色絨毛圓斑,雄蟲的不甚明顯。觸角自第3節起各節大部分被灰色絨毛,端部黑色。卵長2.4毫米左右,白色。幼蟲黃白色,老熟時體長10~15毫米,頭和前胸背板黃褐色。體背有一條明顯的中線。蛹長11~15毫米,乳白色漸變為褐色,腹部背中線明顯。分布於中國的黑龍江、遼寧、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內蒙古、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等省(自治區)。蘇聯的西伯利亞和高加索、朝鮮、歐洲、北非南部等地也有分布。為害毛白楊、銀白楊、加楊等各種楊樹。時常加害2、3年生苗木和幼樹的主梢,在苗圃和幼林中易造成重大損失。每年發生 1代,以老熟幼蟲在蟲癭內越冬。北京 3月下旬開始化蛹,4月中旬出現成蟲,5月上旬在2、3年生幼樹主幹或大樹側枝上作刻槽產卵,刻槽呈馬蹄形,卵期約10天,幼蟲孵化後蛀食韌皮部,10天以後逐漸蛀入枝幹的髓心,被害部分組織增生腫大,逐步形成直徑15~20毫米橢圓形腫瘤。10月間幼蟲先後老熟,在蛀道內越冬。
此外楊紅頸天牛(Aromia moschata orientalis)在內蒙古,銹斑楔天牛(Saperda balsamifera)在青海,山楊楔天牛(S.carcharias)在黑龍江為害楊樹;瘤胸天牛(Aristobia hispida)為害黃檀屬植物,花椒天牛(Clytus validus)為害花椒,吉安筒天牛 (Oberea jiana)為害樟樹,四點象天牛(Mesosa myops)為害核桃楸,均可造成一定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