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陳芳等創作服飾文化類著作)

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陳芳等創作服飾文化類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是陳芳、蔣玉秋、張玉安、賈璽增、王子怡共同創作的服飾文化類著作,首次出版於2015年7月。

《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一書,分別從縱向和橫向兩個空間維度綜合梳理了不同歷史階段中的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該書理論視野開闊、個案分析細膩、研究方法新穎,拓寬了中國古代服飾史的研究領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
  • 作者:陳芳、蔣玉秋、張玉安、賈璽增、王子怡
  • 首版時間:2015年7月
  • 類別:服飾文化
  • 字數:130千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擺脫了通史類書籍側重禮服的研究局限,將焦點集中在古代女子日常服飾上,對古代服飾時尚中的個案進行了研究和細緻解讀。書中所列章節,分別以“衣裳之始”“楚漢風韻”“靈動飄逸”“國色天香”“簡約淡泊”“衣冠之變”“奢侈風氣”,概括先秦、楚漢、六朝、唐代、宋朝、遼金元、明清女子服飾時尚的流變歷程,且在女子服飾時尚進程中關注其時代、民族、地域等特色,進而給讀者呈現出一幅古代中國女子服飾時尚的長卷。

作品目錄

代序:開創中國服飾史研究的新局面
寫在前面
衣裳之始:先秦女子服飾時尚
女子服飾的起源/《詩經》中的女子風雅
楚漢風韻:楚漢女子服飾時尚
長袖善舞多屬楚/嚴妝漢服永未央
靈動飄逸:六朝女子服飾時尚
紅粉佳人效戎裝/頭上“步搖”如飛燕
國色天香:唐代女子服飾時尚
衣裙與鞋子/胡服與戎裝/雲鬢與梳子/插花與花冠
簡約淡泊:宋朝女子服飾時尚
碧羅冠子簇香蓮/冠兒褙子多風韻/彩燕迎春入鬢飛
衣冠之變:遼金元女子服飾時尚
契丹女性“佛妝”考/宮衣新尚高麗樣
奢侈風氣:明清之際女子服飾時尚
“臥兔兒”與毛皮時尚/西風東漸:“披風”的緣起/雌雄二體的結合:紐與扣
後記

作品鑑賞

研究方法的創新
全書在研究方法上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迎合了兩大研究新趨向,即社會史領域從社會生活向日常生活的轉向,以及藝術史領域從“裝飾藝術”、“實用藝術”向“物質文化”的轉向。
從社會史的角度來看,服飾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服飾又屬於“物質文化”。過去藝術史家研究服飾,通常將其置於“裝飾藝術”與“實用藝術”的概念之下加以考察。儘管概念界定並不會改變研究內容的客觀事實,卻可以影響研究者的視角。所以,若將服飾限定在“裝飾藝術”與“實用藝術”的概念之下,顯然會導致人們產生一種錯覺,誤認為服飾研究處理的對象僅僅是低等級的、二流的、簡單的,並非真正的純藝術,進而偏離了服飾藝術的客觀事實。有鑒於此,國際上採用一種較為前沿的方法來研究諸如服飾一類的實用器物,此即物質文化史的研究方法。《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一書,以女子日常服飾為考察中心,緊扣女子服飾時尚這一主題,從“物質文化”的視角加以重新審視,這無疑符合當下藝術史研究視角的轉向。
二是科際整合的研究方法。作者開宗明義,明確提出將用物質文化史的方法重新探討中國古代服飾。這無疑是一種最為前沿的研究方法,即將中國古代女子服飾置於多學科的視野之下加以審視。這就牽涉到科際整合,即將社會學、文化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經濟學、藝術學、民族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整合在一起,加以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從《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一書的內容來看,顯然作者已經在努力嘗試運用各種學科知識,其所涉獵的領域,已經包括美術史、科技史、文化交流史、物質文明史等等。書中內容,先是從個案入手,而後逐步深入展開,以收以小見大之效。綜合考察的功效相當明顯,這就是使服飾研究,不僅僅限於傳統的服飾形制研究,而是更為關注與服飾相關的物質文化的諸多方面,進而將服飾研究引向深入。
研究內容的創新
以新的方法論為起點,該書在研究內容上同樣具有諸多的創新之處,進一步拓展了古代服飾的研究內容。細加概括,內容的創新可以從下面四點觀之:
一是突破禮服,代之以日常服飾。綜合考察已有的服飾通史類論著,無不以禮服研究為大宗,而對古代日常服飾的探討則稍顯簡略。其實,作為反映古代禮儀等級制度的禮服固然重要,然就日常生活史的角度來說,古人日常服飾的穿著搭配方式同樣不可忽略。《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一書,專注於歷代婦女日常服飾生活,大抵可以彌補過去服飾史研究的缺憾。
二是突破形制,代之以服飾形制背後的服飾變化。古代服飾的形制主要受到禮制的束縛,所呈現出來的服飾形式顯得頗為整齊劃一,甚至略顯呆板。但古代日常服飾生活的內容卻豐富多彩,若是研究中國古代服飾史,僅僅限於從形制到形制,則將難以深化研究的內容。所以,服飾研究尤應關注服飾形制背後的文化,尤其是文化與服飾之間的互動。
三是系統梳理了中國古代女子服飾的時尚脈絡。作者通過對各個時代女子日常服飾的系統研究,對古代女子服飾的時尚脈搏加以準確的把握,既有對上下幾千年女子服飾時尚主要脈絡的整體把握,又有對各個時期女子服飾時尚典型個案的詳盡探析。
四是新見迭出。通觀全書,在整體梳理及繼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為主線,對中國古代服飾史作了全新的探討,其中不乏創新之見。譬如書中對楚漢服飾的討論,作者認為後世的漢文化,“承接了浪漫楚風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雙重影響,一派嚴妝盛服”,“展現了封建禮制完善之初,中國社會女權逐漸失落,而男權逐步確立的時代背影下女性服飾審美發生的微妙轉折”。對六朝時期女性服飾“袴褶”的三種讀音,作者也加以仔細的辨析與考訂,最終認定“褶”應該讀若“襲”音。又如經過對遼代女子“佛妝”的考訂,作者認為“契丹女性塗栝樓汁兒塗面,其本意是抵禦嚴寒冷酷的風雪沙塵對皮膚的侵襲,達到護膚美容的實用效果,但所形成‘面黃如金’的妝容恰巧與佛教妙相三十二相中的真妙金色相類似,顯得慈悲莊嚴”。此外,透過“臥兔兒”的個案考察,進而揭示明清時期的毛皮時尚,“披風”流行與西風東漸的關係,以及對紐、扣的興起與中亞文化之間的關係。諸如此類的論說,無不都是別出機杼,發前人所未發。
史料的創新
通觀全書,其史料的運用,除了正統的文獻之外,開始對史料加以有效的拓展,將史料的關注點,由正統的文獻資料,進而轉向考古材料、文學作品乃至繪畫作品,由此奠定了研究史料的堅實基礎。具體說來,該書史料的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考古材料的廣泛運用,並以此與文獻資料加以互證。如《韓非子·五蠹》記載上古堯帝時代的服裝是“冬日麂裘,夏日葛衣”,文獻資料說明麻葛在當時已經作為紡織品。如何證明文獻記載不假,作者在書中即通過廣泛引證考古資料加以證實。譬如從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中出土了三塊距今6000年的炭化葛纖維織物殘片,河南鄭州青台遺址出土了距今5500年的紅陶片上即粘附有麻布,以及浙江吳興錢山漾距今4700年的居民遺址中,出土了用苧麻纖維織造而成的一批織物殘片,藉此證明在新石器時代,人類使用植物纖維為衣料已經相當普遍。
二是文學作品的廣泛運用。書中所用文學作品,包括詩歌、詞、小令、小說。書中採擇詩歌作為服飾研究史料,其例不勝枚舉。譬如,用《詩經》所言之“終朝采藍”、“縞衣綦巾”與“染黑染黃”,藉此證明先秦時期時裝的色彩搭配、衣料的染色過程,以及其他種種與染料有關的信息,進而歸納出先秦女子服飾品類的五大色系,即青色系、紅色系、黃色系、白色系與黑色系。又如引用曹植《洛神賦》描寫洛水女神時所云,“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以此說明六朝女子服飾靈動飄逸的美學特徵。書中引用詞、小令作為研究資料,也是頗為頻繁。如書中通過黃機《浣溪沙》詞與張泌《江城子》詞,以說明“瘦身窄袖”是宋代美女的基本風格,進而證實褙子為宋代女性的流行服飾。至於小說,書中所用有《金瓶梅》、《醒世姻緣傳》與《紅樓夢》,作者通過這三部有代表性的小說,從中印證明清時期“披風”的材料、穿著方式及流行時間。
三是繪畫作品的廣泛運用。作為一種圖像資料,繪畫作品對於細化研究古代服飾尤為重要。該書所用繪畫作品相當豐富: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從作品中身穿衫裙的洛水女神,大袖盈盈、衣帶飄飄,說明靈動飄逸是六朝女子服飾的流行特點;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摹本)和《列女圖》(宋摹本),藉此細化研究六朝婦女服飾中的團形花枝狀步搖;有唐代的《揮扇仕女圖》與《搗練圖》,藉此說明束腰長裙與窄袖短襦是唐代婦女的流行時尚服飾。

作品影響

《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突破了傳統的中國古代服飾史朝代分類研究的方法,採用前沿的物質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並納入多學科的視野考量,理清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的發展脈絡。通過對中國古代各個時期女子服飾時尚的典型個案分析,彌補了當下古代服飾研究中極少被關注的日常生活服飾,從而將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向前推進,也進一步為當代服飾設計實踐者提供理論上的指導與借鑑。

出版信息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ISBN
出版時間
《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
陳芳、蔣玉秋、張玉安、賈璽增、王子怡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9787108050700
2015年7月
9787108066534
2019年10月

作者簡介

陳芳,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獲博士學位。現任北京服裝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服飾史,古代藝術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