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生物分類,
形態特徵
喙、頸長。頭、頸側及後頸為深粉紅色,頭上飾羽呈亮粉色,喉和前頸褐色。身體其餘大部分為光澤的深褐色。翼緣白色。翼鏡紅色,且雜有白色斑紋。軀幹的黑色條紋延伸至頸前方。
兩性差異:雄鳥的喙、頭和頸呈粉色,而雌鳥這三部位的粉色較黯淡且偏棕色。
幼鳥身體的棕色比雌鳥更顯黯淡,羽緣泛白。
棲息環境
生活習性
有時聚成小群活動(尤其在冬季),該群一般由6~8隻個體組成,但上限可達40隻。在寒冷季節里,粉頭鴨偶爾現身於開闊的河流中,但人們很少觀察到它們從一地向另一地遷徙,故推測它們可能屬於留鳥。
大概以兩種不同方式捕食,第一種被稱作“摺疊捕食”,主要用在淺水區;第二種是潛水捕食。
鳴叫:雄鴨發弱的口哨音,雌鴨則發“嘎嘎”聲。
分布範圍
可能滅絕地區:孟加拉、印度、緬甸。已滅絕地區:尼泊爾。
繁殖方式
繁殖季開始於每年的四月。粉頭鴨築巢於高草叢的中央,臨近水源地。巢由乾草和少數羽毛構成。繁殖季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也聚成至多10隻的小群。一窩產卵可達9枚,卵為純白色或淺黃色,大小為4.3~4.6厘米×4.1~4.3厘米,呈渾圓的圓球形(與大多數鴨類的卵不一樣),由夫妻雙方共同孵化。
亞種分化
單型種,尚無有效亞種。
種群現狀
僅存種群可能極其微小,成鳥數量應不足50隻。種群趨勢未知。
粉頭鴨數量的減少可能源於棲地的喪失。森林砍伐,濕地變農田已經破壞了很多棲息地。人類的干擾或狩獵活動也有一定影響。
保護級別
列入《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CMS)附錄Ⅱ。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極危物種(CR),2015年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