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背蕨(鳳尾蕨科粉背蕨屬)

粉背蕨(鳳尾蕨科粉背蕨屬)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粉背蕨(Aleuritopteris anceps (Blanf.) Panigrahi)分布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具有止咳化痰,健脾利濕,活血止血之功效。用於咳嗽,泄瀉,痢疾,消化不良,月經不調,吐血,便血,白帶,淋證,跌打損傷,瘰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粉背蕨
  • 拉丁學名:Aleuritopteris anceps (Blanf.) Panigrahi 
  • 別名:多鱗粉背蕨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木賊綱
  • :水龍骨目
  • 鳳尾蕨科
  • 粉背蕨屬
  • :粉背蕨
  • 分布區域: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西藏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淡,平。

歸經

歸肺、脾、肝經。

功效

止咳化痰,健脾利濕,活血止血。

主治

用於咳嗽,泄瀉,痢疾,消化不良,月經不調,吐血,便血,白帶,淋證,跌打損傷,瘰癧。

相關配伍

1、治百日咳:粉背蕨全草15-30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2、治赤痢:粉背蕨全草30g。水煎,加白糖攪和服。
3、治腸痔便血:粉背蕨全草30g。同豬大腸燉服。
4、治瘰癧:粉背蕨全草30g。水煎服。(2-4方出自《江西民間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可用至60g。

使用注意

《貴州民間藥物》:“忌食生冷食物。”

採集加工

秋後採收,洗淨,曬乾。

形態特徵

粉背蕨又名:假粉背蕨。陸生蕨類植物植株高20~5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頂端密被鱗片;鱗片中間黑色,邊緣淡棕色,披針形,先端長鑽狀。葉簇生;柄長10~30厘米,栗褐色,有光澤,基部疏被寬披針形鱗片,向上光滑;葉片三角狀卵圓披針形,長10~25厘米,寬5~10厘米,基部最寬,三回羽裂,中部二回羽裂,向頂部羽裂;側生羽片對生或近對生,小羽片5~6對,彼此密接,全緣,葉乾後紙質或薄革質,上面淡褐綠色,光滑,下面被白色粉質。孢子囊群由多個孢子囊組成,匯合成線形;囊群蓋斷裂,膜質,棕色,邊緣撕裂成睫毛狀。
粉背蕨
粉背蕨線稿圖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陰處或石隙處。分布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藥理作用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有抑制作用。

現代套用

用於治療咳嗽,小兒腹瀉,百日咳,淋病,白帶,月經不調和跌打損傷等。

相關論述

1、《湖南藥物志》:“活血祛瘀,利尿,止痛。主治一切咳嗽,小兒腹瀉,腹痛,白帶,跌打損傷。”
2、《福建藥物志》:“祛痰止咳,利濕祛痰。治百日咳,喉風,痢疾,泄瀉,淋病,白帶,月經不調,跌打損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