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河豚(粉紅瓶鼻海豚)

亞馬遜河豚

粉紅瓶鼻海豚一般指本詞條

亞馬遜河豚(學名:Inia geoffrensis):雌豚體長2.3米,雄豚體長2.7米;體重85-160千克。具有非常獨特的形體,體長而豐滿,顱骨前額陡峭,顎骨縱向隆起。頸椎不連成一體,能90°旋轉,使它們能夠在大多數方向靈活移動頭頸。小眼睛,臉頰胖。與驅乾相比顯得喙部較大並突出,可容納140顆牙齒。鰭狀前肢寬大,背鰭退化。皮膚顏色從暗褐色、灰色、藍灰色至乳白色,甚至粉紅色。

亞馬遜河奧里諾科河流域特有的物種,是體形最大的淡水豚。非常適合在樹叢中滑行。可利用回聲精確定位河泥里的獵物。

由於棲息地保護較好,暫時沒有滅絕危險,但是隨著人類不斷對亞馬遜河豚棲息地的破壞,生活壞境的不斷惡化,對亞馬遜河豚生存有明顯影響。已經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基本介紹

物種簡史,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物種簡史

1817年亨利·維爾(Henri Marie Ducrotay de Blainville)首次對該物種做了典型樣本的描述。1998年《世界水生哺乳動物:分類與分布》將亞馬遜河豚編列為獨立的“種”,下分為三個已知“亞種”,分別是;亞馬遜盆地的——指名亞種(不包括玻利維亞境內的特奧多尼奧河(Teotonio Rapids)上游的馬德拉河(Madeira)流域)、亞馬遜盆地馬德拉河流域的種群——玻利維亞河豚和奧里諾科盆地的種群——奧里諾科亞種。

形態特徵

亞馬遜河豚是5種河豚中最著名的河豚。雌豚體長2.3米,雄豚體長2.7米;體重85-160千克。具有非常獨特的形體,整體長而豐滿,顱骨前額陡峭,顎骨縱向隆起(稱為“瓜頭”)。具有非常靈活的頸部,頸椎不是連成一體的,使它們能夠在大多數方向靈活移動頭頸。
眼睛小,臉頰胖。有一個極長而尖的喙部,與驅乾相比顯得喙部較大並突出,可容納140顆牙齒。前部的牙齒呈立錐狀,後部較平並有細小的尖銳突起。兩種牙齒分擔不同的工作,前者用於攫取獵物,後者用於咀嚼。適合在枝蔓纏繞的雨林捕獵魚兒,或者啄食河泥中的甲殼類動物。
具槳形鰭肢,狀前肢略向後彎曲,既長且尖。無背鰭,但是背部鈍三角形的脊狀隆起顯示了進化遺留的痕跡。
亞馬遜河豚的體表顏色最明顯的特點是並不限於粉紅色一種,從暗褐色、灰色、藍灰色至乳白色都有。

生活習性

亞馬遜河豚通常是單個或成對生活,但有時也會為了捕獵會組成多達15隻左右的群體。它們的視力較好,只不過腫脹的下頜會擋住向下的視線,有時出於觀察的需要它們會將身體翻轉改泳姿為仰泳。
該物種在清晨和深夜最活躍。在慢泳時速度一般為每小時2千米。是一種有趣和好奇的生物,會靠近船隻,拉扯槳並彼此互動玩耍。它們的靈活的身體允許其在淺水區域游泳,因為肥胖的臉頰使視力下視困難,它們會在洪水漫延的樹叢間仰泳。在雨林河流的陰暗水域使用回聲定位將獵物鎖定,主食各種魚類和蟹類。
每年春天,亞馬遜河豚離開所屬河道的範圍,到巴西西部保留區,亞馬遜河的兩條支流去遊動。因為每年有一半的時間雨水會淹沒這裡數千平方英里的森林,使此區域變成樹木罩頂的汪洋。非常適合河豚生存。通常在河底捕食蝦、蟹、小魚,偶爾也能捕捉到體形較小的龜。

分布範圍

分布於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和委內瑞拉。
亞馬遜河豚分布圖亞馬遜河豚分布圖

繁殖方式

科學家發現,亞馬遜河豚會投擲和敲打樹葉、枝條甚至石頭。“雄性河豚常常會拼個你死我活,”“它們非常殘酷,會全方位攻擊對手:咬咽喉、尾巴、鰭肢,撕裂呼吸孔。雄性河豚個個傷痕累累。”只有很少一部分雄性河豚能夠變成亮粉色,深受雌性河豚青睞,有時亞馬遜河豚會用長喙銜些野草或者一塊木頭,轉著圓圈,擊打水面。據美國《科學》雜誌線上報導,它們並不是在遊戲。研究人員指出,這是第一個例證,表明一種水生哺乳動物能夠利用道具進行性展示。在6000多隻亞馬遜河豚中,研究人員發現有221隻河豚——其中大多數是雄性——使用了這些小道具。雄性的這種行為往往在接近雌性時才會出現,並且主要集中在7月份——比大多數雌亞馬遜河豚生育寶寶的時間提前了14個月。
亞馬遜河豚雌性在6-10歲之間達到性成熟期,妊娠期約為11個月。幼豚出生於7月份,每次一胎。此時正值水位開始下降,從而迫使河豚回到主要水道。出生間隔時間可能長達5年,生育期長達30年。

亞種分化

亞馬遜河豚(3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
亞馬遜河豚玻利維亞亞種
Inia geoffrensis boliviensis
d'Orbigny, 1834
2
亞馬遜河豚指名亞種
Inia geoffrensis geoffrensis
Blainville, 1817
3
亞馬遜河豚奧里諾科亞種
Inia geoffrensis humboldtiana
Pilleri & Gihr, 1978

種群現狀

在整體上處於危險境地的淡水豚類中,亞馬遜河豚的狀況相對而言是最安全的。儘管如此,IUCN在1994和2000年發布的紅色名錄中都將它歸入了“易危”的級別中。人類在捕魚活動,包括使用漁具都對其有潛在的威脅,船隻的漏油和噪音污染,過度捕撈和獵殺行為,也會對其生存造成影響。另外農藥的大量使用,農業產業越來越多的在亞馬遜河和奧里諾科河盆地進行擴張。以及黃金開採產生的化學物質“汞”未能按照標準進行處理,從而造成部分水質污染。亞馬遜河豚棲息地的造紙廠排出的廢水也是一個潛在的污染來源。
2000年亞馬遜河豚被列入“瀕危物種貿易公約”附錄二的物種,1988年開始巴西和玻利維亞以及秘魯、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的保護區已相繼立法禁止捕殺亞馬遜河豚。國際捕鯨委員會科學委員會也於2000年提出了對亞馬遜河豚保護措施的建議。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1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數據缺乏(DD)。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