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春秋:蘇州名伶故事

粉墨春秋:蘇州名伶故事

《粉墨春秋:蘇州名伶故事》是2000年古吳軒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卓人

基本介紹

  • 書名:粉墨春秋:蘇州名伶故事
  • 作者徐卓人
  • ISBN:7805745145
  • 頁數:155
  • 定價:8元
  • 出版社:古吳軒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0-9-1
  • 開本:40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粉墨春秋》介紹了七位蘇州名伶的故事,讀來讓人傷讓人樂讓人喜讓人憂,惜他們命運多舛,嘆他們自立拼搏,羨他們聲名顯赫,哀他們身不由己。“他們只是個戲子,永遠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著自己的淚。”而在自己的故事裡,只有一句“戲子無情”等待著他們。

目錄

一、陳明智,公元1634年生,卒年不詳。清康熙年間崑曲演員,吳縣人,初入甪直草台班,後進蘇州崑曲名班“寒香班”,以擅演《千金記》是項羽著名,被稱為“甪直大淨”。曾為康熙皇帝南巡行宮獻演,深得康熙讚賞,並受嘉獎,繼而接旨充宮廷崑曲首選教師,在宮廷二十年,以年老告歸,以畢生積蓄在虎丘山塘街籌建普濟寺,康熙親為其題賜匾額“普濟群黎”。
二、金德輝,約公元1740-1821年,吳縣人。閨門旦,擅長《牡丹亭·尋夢》等劇。曾從戲曲音樂家葉堂的弟子鈕樹玉學唱三年。乾隆四十九年,在蘇州邀集江南各地崑曲演員成立集秀班。道光初年逝世,年約八十餘。
三、林韻香,公元1816-1834年,吳縣人。清道光年間崑劇演員,生角。天生佳麗,英俊修美,有“美男子”之稱,入藝後被譽為“第一仙人”。曾是京都小嵩祝班台柱。擅長《賣荷》、《偷詩》、《吞丹》,曾有詩讚:“使宋玉陳思見之,當恨不會作賦。”因後悔落入舞裙歌扇之間,抑鬱難解。後終於因病早夭,年僅十八,臨終發誓:“此生已了。願生生世世勿再作有情之物。”
四、朱蓮芬,公元1836-1884年,名延禧,又名福壽,字水芝,吳縣人,清道光十六年生於蘇州,卒於光緒十年,曾隸屬春台班,演旦角,常在北京同昆醜楊鳴玉合演,以《思凡》等劇著名。技藝精湛,被稱為“第一昆旦”,與徐小香、梅巧玲共享京師菊部“三艷”之美譽。兼演京劇,又長於書畫。呵呵,姓朱的本家果然較一般人更多才多藝,朱朱竊喜一番。
五、徐小香,公元1832-1892年,原名徐馨,吳縣人。同治、光緒年間昆、京名伶,“同光十三絕”之一。為京劇小生的始創者。長期在北京“三慶班”與程長庚合作演出,聲譽極盛,以演《羅成叫關》、《監酒令》等著稱。素工崑曲,而又移身段、做工於京劇,一時從學者甚眾。程長庚卒後,他即息影吳門,以書畫自娛。
六、俞菊生,公元1838-1914年,吳縣人,出身梨園之家,脾性急躁,為人豪爽,人稱“俞毛包”。為同治年間春台班武生,皮黃戲角色家門中為武生開門立戶第一人。武藝非凡,擅演《長坂坡》,慈禧贊曰:“若使菊笙為將,必建殊功。”仗藝高見義勇為傷了惡人,後被算計中了圈套誤傷人命,得友指點施巧計入宮為慈禧所救得保一命。後又因百步穿楊的飛叉定了姻緣,一生頗具傳奇色彩。
七、時小福,公元1846-1900年,吳縣人,青衣,“同光十三絕”之一。幼年進京學唱京戲,曾隸屬四喜班,曾為“內廷供奉”。繼梅巧玲主四喜班,兼任“精忠廟”會首。後自立門戶,開設“綺春堂”,組建“春和班”。晚年兼演小生,弟子頗多。從藝做人謹記“真誠”二字,“演的是戲,何嘗不是人生”,可惜晚年魂殤弟子,氣血攻心而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