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米蘭作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之一,教堂文明非常發達,本詞條主要列舉了米蘭的先存的教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蘭教堂列表
聖老楞佐聖殿(義大利語:Basilica di San Lorenzo) 是義大利北部城市米蘭一座羅馬天主教宗座聖殿,供奉基督教殉道者聖老楞佐。聖老楞佐聖殿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它創建於370年,在16世紀改建,但是它保持了原有的拜占庭結構,有圓頂和4個塔,類似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平面布局為四瓣花式,有四個半圓形凹槽(兩層),每個凹槽有五個拱。內部設有婦女席樓座(matroneum),現在部分消失。倒塌的圓頂也按巴洛克風格重建了。室內多色裝修現在也消失。 | |
原有建築內又增加了其他小聖堂。值得注意的是八角形的阿基利諾小堂(Capella di Sant'Aquilino),毗鄰主教堂的南部。這個小堂原本可能是羅馬皇家陵墓,擁有四世紀的早期基督教鑲嵌畫,其中包括“基督立法者”("Traditio Legis" ),耶穌坐在寶座上,兩側是使徒,腳下是scroll box。。這個小堂後來供奉聖阿基利諾,他的遺體是在小堂內。壁畫《發現聖阿基利諾的屍體》裝飾阿基利諾小堂主祭台後面的牆。 面對教堂的廣場有聖老楞佐柱("Colonne di San Lorenzo"),是古羅馬城市梅蒂奧拉努"Mediolanum"(米蘭)的少數遺蹟之一,可追溯到公元3世紀,可能屬於皇帝馬克西米安興建的一個羅馬浴池。教堂完成時移往此處。 後殿區域現在是一個公園。此前該區域曾是一條運河或一個湖泊,後來用來公開處決。 |
聖歐斯托焦聖殿(Basilica di Sant'Eustorgio) 是義大利北部米蘭的一座教堂。多年來,這是前往羅馬或聖地旅程中的一個重要朝聖中心,因為它是東方三賢士墓的所在地。 這座教堂大約創建於4世紀,得名於米蘭主教歐斯托焦,他在344年將他認定的東方三賢士的聖髑從君士坦丁堡帶回米蘭。1764年,在移動一根古代的柱子時,發現了一個基督教墓地,有君士坦丁大帝之子康斯坦斯的硬幣。 這座教堂後來重建為羅曼式建築。在12世紀,米蘭遭到腓特烈一世的洗劫,東方三賢士的聖髑被帶到科隆。直到1903年至1904年,聖髑才被送回這座教堂。現在它們在東方三賢士空石棺旁的東方三賢士祭台。直到今天,為紀念東方三賢士,鐘樓頂上是一顆星,而不是傳統的十字架。 自從13世紀,這座教堂是米蘭多明我會的總堂,該會重建了這座教堂。 目前的立面系19世紀重建。內部有一個中央走道和兩個走道,頂部是弧棱拱頂。這座羅曼式教堂只有部分半圓形後殿仍然存在,而原來的初期基督教建築遺蹟,就在後殿下面出土。 | |
在中央走道右側,是14世紀以來該市重要家族修建的小堂。進門後的第一個小堂建於15世紀,有文藝復興的墳墓和Ambrogio Bergognone的三聯畫。另外三個小堂更為古老,有喬托學派的壁畫和維斯康蒂家族成員墓地。正祭台有15世紀初的大理石三聯畫屏,與之類似的畫屏在右側的耳堂,東方三賢士石棺旁。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一位13世紀威尼斯藝術家的受難圖,以及16世紀後期安布魯吉奧·菲吉諾的《聖盎博羅削擊敗亞略》。 在後殿的後面,是教堂的最突出的特色,波爾蒂納里小堂(1462年至1468年),是倫巴第的文藝復興藝術最有名的例證之一。有文森佐·福帕的壁畫,以及喬凡尼·皮薩諾的學生Giovanni di Balduccio描繪的14世紀大理石墳墓。 |
聖亞歷山大堂(Sant'Alessandro in Zebedia) 是義大利米蘭市中心的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 該堂由巴爾納伯會(Barnabites)始建於1601年,設計者有Lorenzo Binago、Francesco Maria Richini。該堂包括一個大堂,希臘十字平面,有一個中央圓頂,還有一個獨立的聖所,也有一個圓頂。立面裝飾著浮雕,有兩個鐘樓。 內部包括重要的倫巴第巴洛克藝術的作品Camillo Procaccini的聖母升天、耶穌聖誕、耶穌受難,以及丹尼爾克雷斯皮的鞭打。 | |
聖嘉祿堂(San Carlo al Corso) 是義大利米蘭市中心的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新古典主義風格。由聖母忠僕會管理。 早在1290年,此處就建立了聖母忠僕會修道院。1799年關閉。目前的教堂建於1838年到1847年,為霍亂疫情結束感恩而建,供奉曾於16世紀鼠疫期間擔任米蘭主教的聖嘉祿。建築師Filippo Pizzigalli,但是立面則是由卡羅阿瑪蒂設計於1832年。瑞士聖貝納迪諾於1867年興建的一座教堂模仿了米蘭聖嘉祿堂。 | |
聖巴斯弟盎堂(Tempio civico di San Sebastiano) 是義大利米蘭市中心一座晚期文藝復興或風格主義的教堂。 這座圓柱形教堂如同一個罐頭上加了圓頂。1576年,一次鼠疫結束之後,開始建造一座供奉聖巴斯弟盎的八角形教堂。一些證據表明,建築師佩萊格里諾·蒂巴利以羅馬萬神廟為藍本,設計了這座建築和其他圓形教堂。他沒有放過風格主義的細節,例如頂樓的假窗, 和高度裝飾的拱肩。1586年,蒂巴利前往西班牙,項目的監督人改為彼得·安東尼奧·巴薩,他修改了圓頂的高度和大小。在1616年至1617年,法比奧·曼戈尼進一步重建,增加了教堂的聖壇。1832年阿戈斯蒂諾·科梅里奧裝飾了圓頂。該建築 現在既是教堂也是 civic chapel。一些房間用來放映電影。 | |
聖斐德理堂(Chiesa di San Fedele) 是義大利米蘭的一座耶穌會教堂,供奉科莫教區的主保聖人聖斐德理。 聖斐德理堂位於米蘭市中心,靠近馬里諾宮、斯卡拉劇院和埃馬努埃萊二世長廊,由嘉祿·鮑榮茂委託Pellegrino Tibaldi修建(1559年)。 內部只有一個通廊,有高大的花崗石柱。Francesco Maria Richino在17世紀加長了聖所,還設計了著名的祭衣間。 | |
聖斯德望聖殿 (米蘭)(Basilica di Santo Stefano Maggiore) 是一座羅馬天主教宗座聖殿,位於義大利米蘭。它創建於5世紀,最初供奉聖撒迦利亞和聖斯德望二人,後來只供奉聖斯德望。在歷史上,它經過數次重建、擴建和改建。該堂始建於417年。1070年毀於大火,1075年重建為羅曼式建築。 1476年12月26日,斯福爾扎公爵在此遭暗殺。1571年9月30日,畫家卡拉瓦喬在該堂受洗。2007年2月,發現了他的洗禮證書。 | |
聖沙弟樂聖母堂(Santa Maria presso San Satiro) 是義大利米蘭的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這個地點最早的宗教建築由總主教Anspertus建於879年,供奉聖沙弟樂,聖盎博羅削的兄弟。目前的教堂由斯福爾扎公爵建於1472年到1482年。據一些文獻記載,設計師是來自馬爾凱的拉曼特。 然而,最近的檔案證明布拉曼特只設計了聖器室,大部分作品出自於喬瓦尼·安東尼奧·阿馬德奧之手,他設計了立面。最初室內油漆成白色和金色。鐘樓仍是1480年代重建之前的羅曼式建築的遺物。附屬的洗禮堂建於15世紀。 | |
聖若瑟堂(Chiesa di San Giuseppe) 是義大利米蘭的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興建於1607年至1630年,為該市第一座完全為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其建築師為弗朗西斯科·馬利亞·里奇尼(Francesco Maria Richini)。 參考: N. Pevsner, J. Fleming, H. Honour,Dizionario di architettura, Torino 1981, voceRichini, Francesco Maria. | |
聖馬爾谷教堂(Chiesa di San Marco) 是義大利北部城市米蘭的一座教堂。 根據傳說,這座教堂供奉的是威尼斯的主保聖人聖馬爾谷,因為在12世紀,威尼斯曾經在戰爭中幫助米蘭對抗腓特烈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但是,第一次提到這座教堂的日期是1254年,在那一年奧斯定會建立了一座哥德式建築,有一個中央走道和兩個過道,利用了原有的建築。 在17世紀,其結構經過重大的修改,改為巴洛克風格,並成為該市僅次於米蘭主教座堂之後的第二大教堂。 1770年代初,年輕的莫扎特曾住在聖馬爾谷修道院三個月時間。1874年5月22日,在米蘭詩人和小說家亞歷山德羅·曼佐尼逝世一周年之際,威爾第的《安魂曲》在聖馬爾谷教堂首次演出。 | |
立面重建於1871年,建築師是 Carlo Maciachini(1818年至1899年),他保留了大理石門,一排小拱門,玫瑰窗和3個聖人雕像。在半圓壁有鑲嵌畫《聖母與聖徒》。 鐘樓建於14世紀,1885年重建。室內裝飾為巴洛克風格,有一個中央走道和和兩個過道。 右側第一個小堂是吉安·保羅·洛馬佐的壁畫。在右邊的耳堂是Fiammenghini的壁畫《亞歷山大四世創立奧斯定會》,在14世紀受難圖下面,在1956年被發現。耳堂的右側有幾個自14世紀中期以後的石棺,包括喬瓦尼·維斯康蒂總主教的顧問蘭弗蘭科·Settalo的。 近後門是一個16世紀的墓碑,描繪復活的天使,另一幅壁畫是Fiammenghini的作品(在一幅14世紀壁畫下面)。聖所的側面牆壁是卡米羅·普羅卡奇尼的《聖盎博羅削與聖奧斯定的爭論》和喬瓦尼·巴蒂斯塔·克雷斯皮的《聖奧斯定受洗》。 |
奇蹟聖母聖塞爾蘇斯聖殿(Santa Maria dei Miracoli presso San Celso) 是一座羅馬天主教宗座聖殿,位於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大區米蘭.該堂在1493年開始建造,容納一幅神奇的聖母像。興建的第一部分是八角形穹頂。在16世紀,增建了古典風格的方形門廊。 宏偉的立面是由加萊亞佐·阿萊西設計於16世紀後期;裝飾許多雕像和浮雕。堂內擁有米蘭的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藝術家的許多作品:其中《耶穌受洗》是高登齊奧·法拉利和喬凡·巴蒂斯塔·德拉塞爾瓦的作品。羅曼式建築聖塞爾蘇斯堂附屬於奇蹟聖母堂,供奉殉教聖人聖塞爾蘇斯。它始建於4世紀,重建於11世紀。其立面有一個玫瑰窗,大門上裝飾著動物形象。其鐘樓也建於11世紀。 | |
米蘭主教座堂(義大利語:Duomo di Milano,倫巴底語:Domm de Milan) 坐落於義大利米蘭市中心的大教堂廣場。從始建到建成共花費了六個世紀,是世界第四大教堂, 也是義大利最大的主教座堂。 米蘭主教座堂的建造開始與1386年,於1960年最後一扇銅門就位才正式完工。歷經五個多世紀才完工,因此,它的建築風格包含了哥德式,新古典式,和新哥德式又稱巴洛克式。 教堂的建築風格十分獨特,上半部分是哥德式的尖塔,據統計共138座,最高的尖塔高達108.5米,頂端有一尊4.2米的聖母瑪利亞像,上鍍黃金。下半部分是典型的巴洛克式風格,從上而下滿飾雕塑,極盡繁複精美,是文藝復興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