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著名豎笛演奏家米蓋拉·佩奇的輝煌演藝事業橫跨四個大陸。曾與霍利格爾、詹姆斯·高威等世界著名音樂家同台演出,並與眾多知名樂團合作。精湛的技藝使她獲得眾多國際獎項的垂青,包括由丹麥女王授予的騎士勳章和歐洲最具威望的音樂獎項之一“索寧音樂大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蓋拉佩奇
- 出生地:哥本哈根
- 出生日期:1958年7月7日
- 主要成就:歐洲最具威望的音樂獎項之一“索寧音樂大獎”
- 老師:康拉德·費迪南德教授
豎笛精靈,不斷探索,足跡,榮譽,
豎笛精靈
米蓋拉·佩奇1958年7月7日出生於哥本哈根,三歲開始學習豎笛,五歲開始在丹麥廣播電台演出。1969年她在德國漢諾瓦音樂戲劇學院學習,從師於康拉德·費迪南德教授,並作為協奏曲獨奏家開始了她的演奏生涯。她的演出曲目風格各異,從巴洛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以及現代音樂。也正是因為她曲風的多元使她打破了各種風格間的界限,從而成為一名傑出的音樂家。豎笛在她手中成為了主流樂器之一。從她音樂生涯的一開始,她就獲得了諸多作曲家的青睞,爭相為她創作作品。為了將豎笛和豎笛作品融入到嚴謹的巴洛克曲目中,米蓋拉佩奇一直喜歡和非專攻巴洛克曲風的樂團或者器樂演奏家合作。音樂是米蓋拉佩奇最關注的:“音樂本身才是最重要的,而非樂器,比如我的豎笛。我的目標是要以最貼切的方式表現音樂本身。保證了這一點之後,我才會去關注其它的細節,如演出的音樂廳、觀眾,當然還有與我一起合作的音樂家們。”她的這種謙虛和堅定,以及對音樂本身的關注,保證了她能夠輕鬆自如的在很早就開始與樂團合作.
不斷探索
米蓋拉佩奇不僅積極投身當代古典音樂的演奏,她也仍在繼續對傳統巴洛克曲目和古典主義曲目的探索,即使當人們不認為有專為豎笛而創作的巴洛克曲目或者古典主義曲目。“這證明了我的堅持和本能是對的,”她同時也強調她精心挑選的曲目都是最能體現豎笛這種樂器的音色的.
雖然豎笛本身音色的多樣性保證了它在樂器中的重要性,但米蓋拉佩奇一直以來都在努力豐富這種樂器的音色。所以多年來,她與許多的樂器製作名家合作並且研發了一個符合她的想法的新的笛子品種。“這種更富活力和表現力的樂器,能夠使我更加自由並且自然地表現浪漫主義作品。”這就是米蓋拉佩奇的對這種新樂器的製作概念。米蓋拉佩奇的高超演奏技巧促使她不斷地進行音樂嘗試。
足跡
米蓋拉佩奇的高超演奏技巧促使她不斷地進行音樂嘗試。她不僅與交響樂團、室內樂團以及拉斯漢尼拔在古典音樂領域進行創作,她也曾於Keith Jarrett、Palle Mikkelborg合作了爵士樂專輯,與此同時,她也參與同來自其它文化中的音樂人的合作,其中之一便是中國文化。她與來自中國的著名簫(竹笛)演奏家陳悅、琵琶(魯特琴)演奏家Cathay(Yan Jiang)以及拉斯漢尼拔進行了跨文化的合作,演奏曲目包括有中國及歐洲作曲家創作的作品。
她在音樂會中或者唱片中,
Heinz Holliger, James Galway, Gidon Kremer, Pinchas Zukerman, Claudio Abbado, Christopher Hogwood or Keith Jarrett等知名音樂家有過合作;與之合作的樂團包括,英國室內樂團、聖馬丁室內樂團、瑞典室內樂團、莫斯科名家室內樂團、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團、倫敦愛樂樂團以及波羅的海-克萊默拉塔樂團。
除了與樂團的合作之外,她也曾於Göran Söllscher, Kazuhito Yamashita and Manuel Barrueco與辦過巡迴演出。自1992年開始,他與她的丈夫吉他演奏家也是魯特琴演奏家的拉斯漢尼拔開始了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演出。佩奇 漢尼拔二重奏的第一次演出是1992年夏天在西班牙的Monastery La Cartuja de la Sierra in Andalusia。由此之後,他們在歐洲、北美、南美、日本、中國和韓國舉辦了上千場音樂會,演出的曲目從文藝復興後期的作品、早期的巴洛克作品、古典和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一直到為他們的二重奏創作的現代作品。他們在世界各大知名的音樂廳和音樂節都舉行過演出,共同發行了4張二重奏專輯。2001發行的第3張Kreisler Inspirations獲得了著名的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大獎。而最近的一張拉丁音樂專輯《午睡》由他們自己的廠牌OUR錄音工作室發行。可以在演出曲目一欄中欣賞到2首作品。
榮譽
米蓋拉·佩奇先後與多位音樂家有過精彩合作,包括平查斯·祖克曼,詹姆斯·高威,莫里斯·安德列等。她於1995年獲得丹麥女王授予她的丹麥騎士勳章。1997年獲得德國唱片大獎,1998年獲得“威廉·漢森音樂獎”,同年又獲得“漢斯·克里斯蒂安·倫拜獎”,2000年獲得了著名的“索寧音樂獎”。 2005年獲得歐洲文化基金會頒發的"歐洲文化獎"(獨奏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