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散射

米散射

一種光學現象,屬於散射的一種情況。又稱“粗粒散射”“大顆粒散射”。

粒子尺度接近或大於入射光波長時,其散射的光強在各方向是不對稱的,其中大部分入射光線沿著前進方向進行散射,這樣的現象稱為米散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散射
  • 外文名:Miescattering
  • 相關術語:大氣散射
  • 學科分支:大氣物理學
描述,光學現象,原理,套用,

描述

米散射理論是由德國物理學家古斯塔夫·米(Gustav Mie,1868—1957)於1908年首先提出,因此得名。
當大氣純淨清潔時,起主要散射作用的是大氣氣體分子的密度漲落,大氣分子尺度遠小於入射波長,此時的散射稱為“瑞利散射”。但是當空氣中存在大微粒,如灰塵,水滴和來自污染物的顆粒時,散射方式發生變化,米散射理論從電磁理論出發,進一步解決了均勻球形粒子的散射問題,與瑞利散射結合起來能夠解釋許多大氣光象。

光學現象

(1)天空的顏色
在地球的大氣層,光線的實際散射是幾種散射型式的結合。當大氣純淨清潔,只有少量米散射的時候,天空會呈現出高飽和度的藍色或者藍綠色。但當大氣渾濁時,由於大氣氣溶膠(如沙塵暴)的米散射作用,從而使天空呈現灰白色。
另外,在氣溶膠粒子強烈的前向散射作用下,使得太陽周圍的天空特別明亮,這就是日周光。
(2)雲朵的顏色
雲朵內充滿直徑大于波長的水滴,對日光產生的是米散射,因此正午經過太陽照射的雲彩經常會呈現白色或者灰色。
(3)海水的顏色
海水顏色即海面向上輻射的可見光所呈現的表觀顏色,其與海洋水體所包含的物質成分密切相關:在清潔的大洋水中,懸浮顆粒少,粒徑小,分子散射起著主要的作用,其散射服從瑞利散射定律, 呈深藍色, 近海水中含有較多的無機的和有機的懸浮物質,其粒徑遠大於光波的波長,這種粒子的散射服從米散射定律,因此, 近海海色呈海洋溶解物質的藍綠色或黃褐色。

原理

(1)尺度數α
散射的程度變化是粒子半徑(r)與輻射波長(λ)比例的函式。因此常引用無量綱尺度數α = 2πr/λ作為判別標準:
當尺度數α遠小於0.1時,可用瑞利散射;
當尺度數α≥0.1 時, 需用米散射;
當尺度數α>50 時, 可用幾何光學。
通過精確計算散射場可以發現,當粒子尺度很小(遠小於0.1)時,米散射就簡化為瑞利散射,而當其尺度較大(α>50)時,米散射的結果又與幾何光學散射導出的結果一致,所以米散射理論是球狀粒子散射的通用理論。
(2)變化規律
下圖給出水滴的散射效率因子隨尺度數α變化的曲線。
米散射
圖右側:隨著粒子的相對尺度增大,散射效率因子隨波長已經基本不變,說明各種波長具有幾乎相同強度的散射,而且散射光中各種波長的比例也和入射輻射中的一致。即,散射的程度跟波長無關,這就解釋了為何雲朵是白色的:
雲滴的半徑常在3~6μm,遠大於可見光波長(0.38~0.78μm),α約為16~69,根據米散射理論此時照入雲朵的太陽光,其各波段散射的強度與入射時比例一致,即所見仍為太陽光的白色。
海水及天空的顏色同理。

套用

一個完美控制的雷射束能夠準確地散射於一個微粒,產生出命定性的結果。這樣的狀況也會發生於雷達散射,目標大多數是巨觀物體,像飛機或火箭。利用米散射,還能探測城市及郊區範圍內的氣溶膠的空間及時間變化,是城市大氣污染監測與控制的理想探測手段。套用範圍:適用於氣象探測、污染探測。
許多科技領域顯著地套用到散射和散射理論。例如,超音波檢查半導體晶片檢驗、聚合過程監視、電腦成像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