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爾·阿列克謝耶維奇·拉夫連季耶夫,蘇聯數學家、力學家、科學院院士,有西伯利亞科學之父之稱。
1900年11月19日生於喀山。1922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從1921年起,先後在莫斯科大學、基輔大學、新西伯利亞大學授課,1929年晉升為教授。1935-1960年在在蘇聯科學院斯捷克洛夫數學研究所工作。1946-1948年兼任烏克蘭科學院副院長,1949-1952年兼任精密機械和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1952年加入蘇聯共產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哈伊爾·阿列克謝耶維奇·拉夫連季耶夫
- 外文名:Михаил Алексеевичаврентьев
- 出生日期:1900
- 逝世日期:1980
生平,貢獻,
生平
1946年,拉夫連季耶夫當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曾兩度擔任該院物理數學學部院士秘書。1957年,他倡議建立了蘇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並擔任該分院院長至1975年。1975年起為蘇聯科學院主席團成員。同時還兼任蘇聯科學院副院長。1958年3月-1979年為第5-8屆最高蘇維埃代表。1961年10月-1976年3月為蘇共中央候補委員。死後國際小行星命名中心將第7322科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貢獻
在數學領域,拉夫連季耶夫在集論和一般函式論、複變函數逼近理論、保角映象和擬保角映象理論及微分方程理論上均取得重要成果。他為各類非線性擬保角映象理論奠定了基礎,對空間擬保角映象理論提出了一系列新問題。他在這方面取得的進展,是解決範圍廣泛的數學問題和數學物理問題的幾何方法的基礎。
在連續介質力學和套用物理領域,拉夫連季耶夫開闢了一系列新方向,在機翼理論、長波理論及射流理論方面均有突出成就。他對積聚現象獨立地作出了流體動力學的解釋,其基本思想是:在爆炸產生的高壓下,可以把金屬看作不可壓縮的流體,而把積聚流的形成看作液體流的相互作用問題。這一經實驗證實的思想,成為進一步開展對積聚作用的研究的基礎並對爆炸物理學和一般脈衝過程的研究發生了影響。他對積聚過程的研究,使一些套用科學技術,如定向爆破理論、爆破焊接、高速衝擊等得以發展起來,導致了新型的炮眼裝藥法的創立。
拉夫連季耶夫學術活動的特點,是把數學理論與實踐需要有機地聯繫起來。他由於對科學的多方面貢獻而在國內外多次獲獎,包括1946和1949年兩次獲蘇聯國家獎,及1948年獲列寧獎。1967年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並且當選為許多外國科學院、學術機構和學會的院士或成員。1958年4月曾訪問中國。1980年10月10日在莫斯科去世。著作有《複變函數論的方法》、《橢圓形聯立方程邊值問題的變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