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爾·伊里奇·卡扎科夫

米哈伊爾·伊里奇·卡扎科夫,蘇聯軍事首長,蘇聯大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哈伊爾·伊里奇·卡扎科夫
  • 外文名:MиxaилилbичKa3akoB
  • 國籍:蘇聯
  • 出生地:蘇聯
  • 出生日期:1901
  • 逝世日期:1976
  • 主要成就:蘇聯軍事首長,蘇聯大將
早年,二戰,戰後,榮譽,

早年

米哈伊爾·伊里奇·卡扎科夫(MиxaилилbичKa3akoB1901一1976),蘇聯軍事首長,蘇聯大將。生於韋利庫沙村。1919 年加入俄共(布)黨。1920年參加蘇軍。國內戰爭時期為軍政人員。在南線作戰。在同弗蘭格爾軍隊作戰的步兵第46師開始了自己的戰鬥生涯,內戰結束後在克里木步兵第3師做政治工作,1924年起任切爾沃諾耶赤色哥薩克騎兵第2師團政治委員。1927年畢業於騎兵指揮人員進修班,1931年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後調人騎兵第二軍司令部做偵察工作,任騎兵第五師團長。1937年畢業於總參軍事學院。1938年任中亞軍區參謀長。
莫斯科戰役前米·伊·卡扎科夫少將莫斯科戰役前米·伊·卡扎科夫少將

二戰

衛國戰爭開始時為少將,歷任獨立第五十三集團軍(1941.8-1942.1)、布良斯克方面軍(1942.1-7)和沃羅涅日方面軍參謀長。在領導方面軍司令部時,直接參與制定和實施了奧斯特羅戈日斯克-羅索什、沃羅涅日-卡斯托爾諾耶戰役(1943)。1943年2-3月任第69集團軍司令,4月起先後任預備隊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司令助理。1943年7月起任布良斯克方面軍副司令、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副司令。1944年1月至戰爭結束任近衛第10集團軍司令,並晉升為中將。指揮該集團軍成功地向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上要突擊方向運動,占領了馬多納市和列澤克涅道路的大樞紐,參加了解放里加和粉碎敵庫爾蘭集團的作戰。偉大衛國戰爭年代,顯示他具有高度的組織才能,參謀工作素養,創造性解決和堅決貫徹執行賦予部隊的任務的本領。

戰後

戰後,曾任外高加索軍區副司令(1940-1947)、外高加索軍區參謀長(1947-1949),南烏拉爾軍區司令助理(1949-1950)、敖德薩軍區參謀長(1950-1952)、烏拉爾軍區司令(1953-1956)、1955 年獲大將銜。主管軍訓的陸軍副總司令(1956)、南部軍隊集群司令(1956-1960)、列寧格勒軍區司令(1960-1965)、華沙條約締約國聯合武裝部隊參謀長(1965-1968)。1968年起任蘇聯國防部總監組軍事顧問監察員。

榮譽

1961-1971年為蘇共中央候補委員。蘇聯第二屆和第四―七屆最高蘇維埃代表。獲列寧勳章2枚,十月革命勳章1枚,紅旗勳章4枚,一級蘇沃洛夫勳章1枚,一級庫圖佐夫勳章1枚,二級蘇沃洛夫勳章1枚,紅星勳章2枚,三級“在蘇聯武裝力量中為祖國服務”勳章1枚,獎章及外國勳章多枚。著作:《回顧以往的戰鬥》,莫斯科1971年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