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氏擬態

米勒氏擬態

兩種具有警戒色的不可食物種互相模擬的擬態現象。1878年,由德國動物學家弗里茲·米勒提出,故名。如,幾種均不能吃的蝴蝶,彼此之間外形相似。米勒解釋說,因鳥類必須通過親身嘗試才能得知某種昆蟲不適口,幾種均不適口的蝴蝶形色相似,這樣便可減少因被嘗試而犧牲部分個體的機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勒氏擬態
  • 提出時間:1878年
  • 提出者:弗里茲·米勒
  • 類型:一種擬態現象
米勒氏擬態常見於一組無親緣關係且均有毒、不能吃並具同樣鮮明的警戒色的物種之間。這樣的組稱為擬態環,常伴有貝茨氏擬態現象。當環中所有成員均採用同一信號時,所獲得的保護最多,這便是信號標準化原則。米勒氏擬態所涉及的所有物種都具有警戒色或其他保護方法。各個物種都是廣布種,數量差異不會太大。具有米勒氏擬態的物種很少是多態的。物種間的相互模擬不必象貝茨氏擬態那樣精確,因為模擬的目的不是要騙過捕食者,只是為增強警戒作用。因此也有人認為,這並非真正的擬態,因為無受騙者,更無所謂哪一方是模仿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