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切氏鳳頭鸚鵡

米切氏鳳頭鸚鵡

米切氏鳳頭鸚鵡(學名:Cacatua leadbeateri):是鸚形目鳳頭鸚鵡科的鳥類。體羽白色,頭上有紅黃相間、色澤分明的美麗的冠羽,棲息在乾燥與半乾燥有樹的開闊地區,通常成對或一小群活動,與其他種類的鳳頭鸚鵡群聚。食物有草類、穀類與水果的種子、松果、無花果、昆蟲幼蟲、水果、核果等,分布在澳大利亞境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米切氏鳳頭鸚鵡
  • 拉丁學名:Cacatua leadbeateri
  • 別稱:車輪冠鳳頭鸚鵡、米契爾少校鳳頭鸚鵡、彩冠鳳頭鸚鵡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鸚形目
  • 鳳頭鸚鵡科
  • :Cacatua屬
  • 亞種:2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Vigors, 1831
  • 英文名稱:Major Mitchell's Cockatoo
  • 英文名稱:Leadbeater's Cockatoo
  • 英文名稱:Pink Cockatoo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米切氏鳳頭鸚鵡體長34-35厘米,翼展35厘米 ,體重360-480克,壽命70年。有2種亞種,外表大致相同,但一般而言米切氏鳳頭鸚鵡要比馬修氏鳳頭鸚鵡漂亮, 但後者較少且較昂貴,米切氏鳳頭鸚鵡的冠羽紅黃相間,色澤分明顯眼且美麗,米切氏鳳頭鸚鵡的冠羽則較呈暗紅色,而黃色的羽毛非常稀疏或顏色很淡,較無層次分明的美麗羽色。
米切氏鳳頭鸚鵡米切氏鳳頭鸚鵡

分布範圍

分布在澳洲境內,從昆士蘭中南部經新南威爾斯、維多利亞西北部、北省中南部、南澳大利亞到西澳大利亞,它們分布廣闊,包含了大部分澳洲分界區域,但是卻零星分散。
米切氏鳳頭鸚鵡(分布圖)米切氏鳳頭鸚鵡(分布圖)

生活習性

常棲息在乾燥與半乾燥有樹的開闊地區,通常成對或一小群約不超過50隻左右活動,有時也會數百隻聚集在一起,且通常與粉紅胸鳳頭鸚鵡裸眼鳳頭鸚鵡長嘴鳳頭鸚鵡等鳳頭鸚鵡群聚在一起,在樹上和地上覓食,主要食物有草類、穀類與水果的種子、松果、無花果、昆蟲幼蟲、水果、核果等,它們的領域性很強,巢穴間的距離約2公里以上。
雖然在部分地區米切氏鳳頭鸚鵡還算常見,但是許多地方的數量已遭受威脅,常有雛鳥、蛋甚至在孵雛的雌鳥會被一種澳洲大型蜥蜴或蛇吃掉,人為盜補、棲息地破壞也是主要原因 ,與粉紅胸鳳頭鸚鵡爭巢穴也是數量不多原因之一,但基本上野外數量仍屬穩定;新進的米契氏鳳頭鸚鵡適應環境後會十分強壯,啃咬力強,提供新鮮樹枝,對其他種類有攻擊性,供應多樣化的食物。
人工繁殖鳥乖巧且愛親近人,但與其它鳳頭鸚鵡比起來,它們較不像別的鳳頭鸚鵡一樣愛玩、逗趣,也較不易學會一些把戲及技巧,雖然手養鳥很乖巧,但有些米切氏鳳頭鸚鵡在成熟時可能會變的有侵略性及攻擊性,為避免它發生,飼主在平常就應與其做好良好互動,多與它相處,常讓它出籠玩耍,這樣可能可避免這種生理成熟所帶來的性格不穩定。

繁殖方式

米切氏鳳頭鸚鵡3、4歲時開始有繁殖的能力,在求偶時雄鳥餵食雌鳥的行為較少,但常互相理毛,通常築巢在水源地附近,產卵前雄鳥與雌鳥會一起收集枯枝樹葉準備巢穴,窩卵數約為2至4顆,孵化需26天,8星期後幼鳥的羽毛差不多全部長齊,也有些會與粉紅胸 鳳頭鸚鵡雜交,
米切氏鳳頭鸚鵡米切氏鳳頭鸚鵡
繁殖難度不低,最好購買原配對的成鳥,因為米切氏鳳頭鸚鵡配對不易,雄鳥在繁殖期間侵略性很強,對任何人都可能有攻擊性,且不太能忍受飼主檢查巢箱的動作,通常一窩產2-3顆蛋,很少有4顆,雄鳥雌鳥輪流孵雛,孵化期約需28天,幼鳥在7至8星期時羽毛長成, 約在3、4歲時有繁殖能力,但通常5、6歲時才會繁殖,繁殖壽命長,可持續育雛超過37年。

亞種分化

米切氏鳳頭鸚鵡(2亞種)

中文名稱學名
1
米切氏鳳頭鸚鵡
Cacatua l. leadbeateri
2
馬修氏桃紅鳳頭鸚鵡
Cacatua l. mollis

種群現狀

米切氏鳳頭鸚鵡的美麗的冠羽使其身價很高,是能合法買賣進口的鳳頭鸚鵡中價位最貴的之一,在鸚鵡養殖業也不普遍,全世界的總數量應低於2萬隻,在澳洲當地部分地區普遍,但族群數量日益減少中,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