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米克斯系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種數:2中
人類的米克斯系,動物的米克斯系,
人類的米克斯系
人類按體質特徵分為四大人種,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棕種人。在四大人種之外還有個人種間的混血種。近年來分子人類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原本被認為很純的人種實際上竟然是古老人種的混血種。例如被認為是純正黃種人的蒙古人、日本人和藏族人,竟然和東南亞土著有親緣關係。由此可見不同人種間的混血由來已久,早在上萬年前就有混血現象,以至於到今天已經很難用體貌特徵來判斷,只能靠基因技術來識別了。
四大人種的分化據估計出現在3萬年以前,當時世界上人口很少,各人群生存區域相對封閉,互相間很難有大規模的人員交流,因此在不同地域不斷的發展出了體質特徵不同的人種。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和人類的不斷前移,不同人種間碰面的機會越來越多,混血的情況也就越來越多了,具體開始時間無從考證,估計在一萬年以前。
人種間混血按時間可以分為“早期混血人種”和“晚期混血人種”兩類。早期混血人種是指在歐洲殖民活動之前各人種間的混血;晚期混血人種是在歐洲大規模殖民後的混血人種。
早期混血人種的特點是多發生在不同人種的交界地帶,主要區域有:北非黑白混血區,中亞和西伯利亞歐亞混血區,印度混血區。其中印度混血區幾乎匯聚了除非洲外的所有人種,號稱是人種博物館,因為印度是黃、白、棕三大人種的交匯點。黃種人、棕種人、矮黑人因為早在上萬年前就共同生活在亞洲大陸,因此發生了廣泛的混血,以至於現在如果不藉助於基因技術,很難通過體質特徵來判別了。日本人是黃種人、棕種人和矮黑人的混血,蒙古人和哈薩克人有較多的棕種人血統,而藏族則是矮黑人和黃種人的混血。這裡所說的黃種人是指基因意義上的O類型,棕種人指的是C類型,矮黑人是D類型,因為三大人種很早就生活在溫帶的東亞,膚色上差別不會很大。例如日本的純棕種人血統的阿依努人膚色淺棕,不比其他黃種人深太多。
晚期混血人種主要是發生在歐洲殖民活動後,特點是夸越了大洋的阻隔,打破了地域上的限制。主要發生在拉丁美洲和非洲部分地區,其中拉丁美洲的黃白混血、黑白混血非常普遍。
人種間混血的一個特點是文明程度高和征服者一方經常能保留更多的父系基因,而文明程度低和被征服一方則能保留較多的母系基因。
人類的混血兒見怪不怪,因為他們僅僅是膚色與體質上差異,染色體還是可以配對的,因此還是很正常的人類,甚至擁有比非混血兒更加優秀的基因。
動物的米克斯系
動物界的混血兒就不這么樂觀了,大多數都沒有生育能力。
大家最熟悉的雜交動物,莫過於騾子了,是驢子和馬子交配而生的雜種。據說公驢和母馬的基因更容易結合,所以大部分騾都是這樣雜交的,稱為馬騾。而公馬和母驢搞上後生成出來的就是驢騾。這種叫法讓我想到了母系社會,這騾子的命名也隨母姓。騾子很不幸,一生下來公騾子和大部分母騾子是沒有生殖能力的。因此種族的延續要看馬和驢子的對眼程度。
不過,隨著輔助生殖技術的進步,在人為干預下,很多較接近的五種,在人一手操辦下,一個上了另一個,然後就生出一個新的雜種。搜稀奇今天給大家帶來10個雜交而生的動物。看看人類的造物能力,是否能有一天能趕超上帝。
1.斑馬和馬生出來的雜種
雖然父母都叫馬,但命運跟騾子差不多。從19世紀開始人們就開始培育Zebroid,看上去倒挺像經過PS的。
2. 雄獅與雌虎的交配種獅虎
雄獅與雌虎的後代叫獅虎Liger,雄虎和雌獅的後代叫Tigon,虎獅。這倒施行起父系社會了。
3. 水牛和奶牛的交配種
Beefalo的肉比一般牛肉的脂肪和膽固醇含量低。據飼養Beefalo的農場主Mark Merril說,其肉擁有更豐富的味道,比普通牛肉溫和香甜,更多汁。
4. 駱駝和美洲駝的交配種
美洲駝,也稱為無峰駝或駱馬,是一種羊駝,跟普通駱駝不同,沒有駝峰。體型也偏小。跟駱駝交配而生的Cama,耳朵大小剛好介於兩種駱駝耳朵大小中間。目前也就僅存這樣的一頭Cama。
5. 美洲豹和獅子的交配種
豹獅,不是施暴。是雄性美洲豹和雌性獅子交配而生。渾身豹紋,僅頭部還像獅子。最早的記載是1910年的印度Kolhapur飼養。
6. 草原藪貓和家貓的交配種
Serval最初來自葡萄牙語,意思是‘像鹿一樣的狼’。要知道藪貓的相貌確實“超凡脫俗”:纖細的身體,修長的四肢,頎長的脖子,外加一對緊密相靠的超大耳朵,讓古代的人有了“狼”和“鹿”的聯想也不足為奇。Savannah頭部還像家貓,不過體型就碩大多了。這要逮起耗子來,得多威猛啊。
7. 北極熊和棕熊的交配種
Grizzly Polar是很罕見的雜交種,不僅有人工培育,也有見於自然雜交。2006年就在加拿大靠近北極的班克斯島上有人目擊過長相怪異的熊,經過DNA檢測被證實是北極熊和棕熊的交配種。看來,不同種族的熊類也會自然產生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