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炊

簸箕炊

簸箕炊,是廣東省粵西地區的傳統小吃之一,在茂名地區的電白、高州、化州、以及湛江地區的湛江各區,遂溪縣、廉江市、吳川市、雷州市、徐聞縣一帶非常盛行。因其採用竹篾編制而成的簸箕為盛具而著稱,化州又稱“格籺”或“簸箕籺”。遂溪西邊沿海的港門鎮、北坡鎮、草潭鎮、楊柑鎮等稱之為“白籺”,湛江市區及廉江市稱其為簸箕炊。以化州簸箕炊最為出名。

製法為放磨成漿的米粉於簸箕當中上鍋蒸煮,待一層熟透後再逐漸添加,一般都有三層以上。待米粉全熟後,用小刀將其剮成格狀,其表面放上香油、芝麻與蒜蓉漿(即蒜雞油)。入口細膩富有彈性,軟滑而不黏牙,再加上秘制的醬料,香濃而又不膩,那種味道絕對令人難以忘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簸箕炊、白籺、簸箕籺,“籺”粵語讀作 Yet
  • 英文名:Pak kay choi  或 Bart yet
  • 主要食材:米粉,芝麻、蒜頭、香油
  • 分類:傳統小吃,粵菜
  • 口味:軟滑、爽口、鹹香
製法,製作材料,製作方法,食法,特點,功效,地區,其他,

製法

製作材料

原料:大米、生粉、清水、熟芝麻、花生油、醬油、辣椒醬、蒜頭、韭菜油

製作方法

1)先將米泡一個晚上,一個簸箕炊要3.8兩米。
2)把泡好的米磨成漿(米漿不可太濃),然後把最上面的一層倒出小量來做簸箕炊最上面皺紋。
3)待蒸鍋水開上氣後,將米粉漿一般將分3次灌入托盤或小簸箕蒸熟即成,需要每層熟透後才能灌。否側會是爆破面。
4)最後是做皺紋面,這是最難,最辛苦的一道工。首先要在溫度最高的時候取出簸箕炊,倒進一層薄薄的米漿,雙手左右來回搖,令其成皺紋。
5)大火蒸5到7分種後,開一開,讓蒸籠最上面的蒸汽跑出來。再關好,停火。否側皺紋面反了。
6)5到10 分鐘後。把簸箕炊拿出來放涼,一定要放涼才能算完成簸箕炊。
7)香油的做法:每家煮香油的方法都是不同的,也是簸箕炊好不好吃的關鍵。
首先香油一定要慢火煲,才不會出現油少了的情況。
加藥材一起煲,是什麼藥材呢??(商業秘密)請諒解【嶺南粵西名吃】其實就是(芫西頭、蔥頭、白芷)。一般要慢火煲一個小時直到花生油煲到沸騰,油沸騰往裡面加醬油,一點一點地加。一邊加一邊拌,令醬油溶進花生油裡面。
8)蒜蓉的做法:冷水加定量的生粉拌,令生粉全溶進冷水裡。然後加熱至沸騰後往裡加老袖生袖醬油定量。停火後加切碎好的蒜頭。撈拌均勻。
9)韭菜油的做法:據說是將韭菜放到鍋里炸出油,待到韭菜變黑的時候,將韭菜撈起,香噴噴的韭菜油就出來了。這是電白地區獨有的做法。

食法

夏秋季節,將簸箕炊切成小方塊,撒上小芝麻或配蒜頭、醬油、花生油;冬春季節,將簸箕炊切成小方塊炒熱加辣椒醬。更有人摻入菠菜汁於米漿中,製成綠色的簸箕炊。隨著時代發展,已經消失殆盡了。而電白地區的主要是淋上韭菜油 和撒上芝麻,如果你喜歡吃橄欖菜,還可以加入橄欖菜,也別有一番風味。
簸箕炊

特點

潔白、軟滑、爽口、鹹香。

功效

能補中益氣,止煩止渴,補充營養

地區

湛江地區的赤坎區,霞山區,及其代管的廉江市等地
茂名地區的茂南區,電白區,及其代管的高州市,化州市等地

其他

好多城市裡都有人賣簸箕炊,製作簸箕炊用的都是電石磨,這種磨法最大的特點就是快,磨得也非常細,十分方便省力。但實際上還是過去用石磨磨製而成的那種簸箕炊味道獨好。用古老的石磨磨出來的米粉漿做成的簸箕炊脆滑、質感好,原因也許是石磨磨得慢,石磨的重量大,加上它磨得慢,在重壓下磨擠出來的漿液水分均勻,並且水與米粉不易分離,蒸出來的簸箕炊味道才是最正味的。
簸箕炊的製作不很複雜,將磨好的米漿分層加入蒸爐里蒸熟即可。這種蒸籠是特製的,裡面有個三角架,可以放上十多蓋子,然後蓋上籠罩。三角架有多少層,外面的籠罩就有多少只孔。這些孔是用來添加米漿的,加完了米漿就把孔塞住,不讓水蒸氣跑掉。一般來說,一蓋簸箕炊的厚度在五厘米的,就得分成四到五次完成添加米漿。倘若你一次性就給蓋子加滿,就要很長時間才能把它給蒸熟,時間久蒸出來的簸箕炊質感也不好。一般的簸箕炊我們都可以看到它有好幾層。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簸箕炊是農村小孩最奢侈的零食。當然,買簸箕炊不像買豆腐花那樣要現金交易,沒錢也可以吃到簸箕炊,那就是在自家米缸里拿米去換就行。父母不在家,只要米缸里有米,就有簸箕炊吃。一斤大米就可以換一塊簸箕炊。
在茂名、化州、電白等地,這種街頭小吃還很實惠,每一整個簸箕炊的售價大約是6元左右。可以買一整隻,也可以買一半,更可以只買四分之一,價錢隨量折半,實是街頭惠食者的一大首選。更為之驚訝的是網上也可以網購簸箕炊了。8元一整個,大大地提高了這種小吃的推廣與進一步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