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史上最簡明的《易經》智慧。
☆老子、孔子、孫子、諸葛亮、王陽明、曾國藩等終身學習的思想經典。
☆超越南懷瑾、完爆卡耐基的中國式勵志佳作。
☆治國理政的方略參考,經營企業的理念指導,做人處事的行為準則,修身自勵的實踐綱要。
☆5分鐘解決當下困惑,10分鐘悟透整個人生。
☆本書尤其適合以下人群閱讀:軍政精英、公務人員、教育人士、醫護人員、商界人士、青年學生人手一冊的首選必讀人生經典。
圖書評價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
不讀《易》,不可為將相。——唐代宰相虞世南
我始終懷疑《易經》的文化是上一個冰河時期留下來的,不是這一個冰河時期的產物,因為它的科學、哲學的道理太高明了。——現代學者南懷瑾
《易經》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就人類心靈所創造的圖形和形象來找出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這是一種崇高的事業。——德國哲學家黑格爾
談到人類唯一的智慧,首推中國的《易經》,在科學方面,我們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後來的事實所推翻,唯獨中國的《易經》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價值,而與最新的原子物理學有頗多相同的地方。——瑞士心理學家榮格
作者簡介
谷園,“中國式勵志”理念的開創者,致力於傳統經典現代化的傳承工作,把四書五經、《黃帝四經》《老子》《莊子》《韓非子》、《史記》《資治通鑑》等影響中國文化最深的經史著作,全部梳理解讀為接地氣的適合大眾閱讀的中國式勵志書。目前已出版《吃透曾國藩》《人生四書》《簡易經》。
谷園先生是資深網際網路專家,十多年前即創辦運營模具網、國畫網等大型網站,現供職於某市委機關,對民營經濟和機關文化都有深切體驗和研究。
另外,谷園先生的書法造詣深厚,習書二十餘年,主攻黃山谷,作品多次入選各級展覽。
占筮功能也有精彩分析。其文字淺顯易懂、鮮活有趣,又不乏嚴謹性,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讀中快速掌握《易經》的精髓,獲得人生的啟迪和教益。
其他著作
《人生四書》
“四書”包括《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是塑造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堪稱中國人的“聖經”。
“四書”幾乎包羅了人生中的所有問題,尤其對於做人做事有著深刻而實際的意義,歷代以來,凡是吃透“四書”的人,無論為官、從政,還是求學、經商,都能取得不凡的成就。
本書站在現代青年人的角度,擷取“四書”中最能打動人心的智慧精華,並結合現實工作、生活、學習中的各種問題,從人生、世界、人性、人格、為人、處事、領導、財富、家庭、修養、學習等方面進行深刻而生動的解讀,從而給讀者以智慧的啟迪,幫助讀者解決人生中的各種現實難題。
讀懂“四書”,就讀懂了整個人生!
目錄
經·大象
乾:龍的奮鬥
坤:大地的啟示
屯:萬事開頭難
蒙:教育的目的
需:在等待
訟:先小人後君子
師: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比:貼心人
小畜:中產階層的感覺
履:老虎的尾巴
泰:泰然處世的秘密
否:楚門的世界
同人:相同的人?
大有:保富法
謙:謙之又謙
豫:你快樂嗎
隨:隨、隨、隨
蠱:亂是機遇
臨:領導者的四個關鍵字
觀:觀人觀己觀天地
噬嗑:暴力與刑罰
賁:漂亮就是生產力
復:天地之心
無妄:安分守己
大畜:做官須知
頤:吃了嗎?
大過:孤獨者是沉在水底的龍
坎:劫數
離:離離原上草
鹹:以情動人
恆:不改變、不動搖、不停下
遯:退一步海闊天空
大壯:盛時常作衰時想
晉:出頭不易
明夷:面對黑暗
家人:過日子的學問
睽:同而異
蹇:行路難
解:冤家宜解不宜結
損:人生要會做減法
益:人生要會做加法
夬:緊張關係
姤:人生若只如初見
萃:不往人多的地方站
升:成長的兩個關鍵
困:人生的六種困境
井:為官三德
革:變革
鼎:堅守
震:人生最大的敵人
艮:管住自己
漸:凡事要循序漸進
歸妹:一生的選擇
豐:決策的智慧
旅:勤字當頭
巽:順勢而為
兌:友情如水
渙:自由
節:節制
中孚:誠信贏天下
小過:凡事有度
既濟:守成更難
未濟:在路上
九翼輯要
經贊:《易經》是本怎樣的書
《易經》是怎樣寫成的
《易經》的思路及框架
《易經》的核心思想
《易經》的套用意義
世界觀:天地之道
天下隨時
天地之大德曰生
無交不興
對立統一
天長地久
天道循環
萬法歸一
人生觀:為人之道
宿命是對人生大局的把握
奮鬥是生命的主旋律
行善讓人快樂
正直就像登山
謙虛使人進步
東方不敗是怎樣煉成的
堅忍者必勝
有恆乃入德之門
方與圓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方法論一:領導之道
偉大的統治術
中國領導智慧的總綱
中國管理思想的框架
中國管理思想的抓手
方法論二:做事之道
研究規律,抓住機會
量力而行
穩中求勝
簡易化是做事金鑰匙
偉大是熬出來的
所有問題的根子在自己
適時求變
附錄:玩轉《易經》
三十六計與六十四卦
周朝人怎樣玩《易經》
客官,占一卦唄!
前言序言後記
作為儒家的“群經之首”、道家的“三玄”之一,《易經》是中國文化中集哲學性、科學性、神秘性於一體的最奇特的著作,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一經典”。
自古以來,註解《易經》的書籍汗牛充棟,但多數都支離複雜,越說越玄,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無緣領略《易經》的博大智慧。本書則力求簡易,從日常生活和工作入手,詮釋《易經》六十四卦中蘊藏的中國人特有的世界觀、人生觀、領導之道和做事之道,對於《易經》的占筮功能也有精彩分析。其文字淺顯易懂、鮮活有趣,又不乏嚴謹性,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讀中快速掌握《易經》的精髓,獲得人生的啟迪和教益。
《易經》是中國式勵志的源頭
前幾天,網上流傳一段李小龍參加電影公司面試的視頻,他向面試官介紹功夫,將其比作水。水是最柔軟的物質,卻能穿透最堅硬的岩石,它能靈活地改變自己來適應對手。
很多人看到這裡時,都會想到老子的“上善若水”,發現功夫之王不但有一身好拳腳、真功夫,還能將功夫上升到哲學。
這使我想到一個問題:任何東西,一旦玩進去,玩到最深處,必然是玩哲學!搞體育、玩藝術、干政治、做企業等等,概莫能外。
日本人這方面的意識似乎尤其強烈,玩個書法就是書道,玩個插花就是花道,都強調其中的道,也就是哲學的意味。
現代派藝術常常讓人看不懂,一張大白布般的畫作就賣上千萬,憑什麼呢?往往就憑作者對它有一番哲學層面的解釋,忽悠得咱們也感嘆:哇,這么高深,值!
當然,大藝術家不是靠忽悠的,大藝術家必是大思想家。我喜歡藝術,但不資深,以前對大畫家吳冠中了解很少,只知道他的畫不俗、很美,拍賣價動輒上億。偶然看他的一個紀錄片,聽到他那個著名的觀點——“筆墨等於零”,便心頭一震:這就是哲學啊,把傳統觀點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歸零,再打開新天地。之後,又看了一些畫論之類的資料,發現幾乎每一位大畫家都有哲學層面的思考。
政治更是如此。我們的教育體系里,政治與哲學常常是不分科的,列寧、毛澤東這樣的領袖在哲學上的造詣自不必說,其他各個層面的政治人物對於哲學都是津津樂道的。大政治家必是大思想家,也沒問題。
企業家方面,日本稻盛和夫近年在中國名氣很大,這不是因為他的產品有多少中國人在用——連他那兩家世界五百強公司究竟是做什麼的,多數人也不知道,甚至對他引以為豪的阿米巴管理有興趣的人也不是太多。他的名氣是靠跟中國人講活法,講哲學。而他講的究竟是什麼哲學呢?恰恰是中國自己的哲學:儒家的、王陽明的。這算是出口轉內銷吧。
中國企業家中能像稻盛和夫這樣把哲學講出道道來的似乎還不多,但很多企業家同樣在作哲學層面的思考。比如馬雲,他不算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甚至講過,除了金庸小說,別的書都不用看。但據他身邊人講,他經常翻一本不帶注釋的《道德經》。他從國小習太極拳,從太極中領悟到網際網路這個看個不見摸不著的虛的東西與實的商業之間應該怎樣互動轉化。把虛的做實,做實的做虛,正是他成功的秘密所在。
馬雲虛實結合的一個著名案例是對海爾的投資。海爾的張瑞敏被馬雲盛讚為“管理大師”。我個人有一個想法:既然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本田宗一郎被稱為日本“經營四聖”,那么中國的“經營四聖”是誰呢?我跟很多朋友交流過這個問題,一致認同四個人:張瑞敏、柳傳志、任正非、馬雲。他們風格不同,卻大致代表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企業管理的最高水平。這四人中,在管理思想方面最成體系的當數張瑞敏。那么,張瑞敏的管理思想最受益於哪些書?他自己講,外國的主要是德魯克,而中國的就是《道德經》、《論語》、《孫子》,還有《易經》。他自己沒有講出的,應該還有一個“體”與“用”的關係,即以中國傳統哲學為體,以西方現代管理思想為用。這是我讀他的思考實錄的一個體會。
那么,哲學是什麼呢?說到底,它就是對於規律的一些基本認識。
你玩任何一種東西,開始時,可能只憑著一種感覺,愛好啊、激情啊、欲望啊、虛榮啊、迷戀啊、被逼無奈啊,所謂“亂拳打死老師傅”,連唬帶蒙,蠻幹硬闖,也可能做得很好,但肯定不穩定。時間久一些,深入一些,才會發現其中有一些門道,有些“規律”可循,這時就算得上有經驗了。但是你看到的這個“規律”靠得住嗎?它的背後是不是有一個更本質、更可靠的規律呢?這時,就到了哲學層面。最終,在這個層面領悟和把握的東西,反過來會成為你現在玩這個東西的一種支撐。
那么,怎樣玩哲學呢?怎樣從哲學層面去領悟和把握自己正在玩的這個東西呢?《大學》里有句話,很重要: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意思就是,凡事要善於從根本處、起始點、源頭上著手。
就像治病,你得找到病根,知道這個病是怎樣一步一步發展到眼下這個情況的,才能對症下藥。
就像學作曲,你得從1、2、3、4、5、6、7這些音符開始,一點點往複雜方面學。學到一定程度時,隨便拿一段旋律,你就能從裡面把1、2、3、4、5、6、7這些音符給分出來;或者隨便一玩,就可以把這些音符譜成一段樂章。
就像學英文,你得從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這26個字母開始,它們是最簡單的,但再怎樣複雜的單詞、語句、文章也不過由這26個字母所組成。
就像學數學,為什麼1+2=3?因為1+1=2。為什麼一道複雜的微積分題最終有某一個得數,歸根結底是因為1+1=2。那么,為什麼1+1=2呢?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這就到頭了,它“不證自明”。
《易經》也是如此,對於中國人來講,它是所有哲學的源頭。你學曾國藩、學王陽明、學孔子、學老子,稍一深入就會發現,他們的源頭在《易經》,《易經》中的思想就相當於音樂里的那些音符、英文裡的那些字母、數學裡的1+1=2。它是所有中文典藉中成書最早的,是“群經之首”。任何一本其他的中文書都直接或間接受到它的影響,所以,不能算百分之百的原創。只有它是原創,它沒有別的書可參照,只能道法自然。
以老子《道德經》來講,他的整個思想幾乎就是源於《易經》的謙卦,其精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明顯源於《易經》的復卦。
孔子就更不用說了,《史記》中記載他讀《易經》,“韋編三絕”,就是竹簡的書被他翻爛許多回。《論語》里則記載了他自己所講的:“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意思是,他要是能再多研究上幾年《易經》,造詣就更加高深了。而《易經》文本中“傳”的部分,兩千年來的學者們幾乎都認為是出自孔子之手,是他學習《易經》的心得。
老子、孔子之後,中國文化中很難再找到原創性的思想,後世學者更多的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時代、新的實踐作一些發揮。包括王陽明、曾國藩也是如此,他們都曾在《易經》方面下過大功夫,並受益匪淺。王陽明有個著名的“龍場悟道”,但少有人知道,當時他之所以能夠悟道,恰恰是從《易經》中得到了啟發,他給自己住的那個山洞取名“玩易窩”——玩《易經》的窩,還寫了一篇《玩易窩記》來記述悟道的體驗。
曾國藩傳世的日記中則詳細記述了自己學習《易經》的情況。
1841年10月28日午飯後,30歲的曾國藩跟幾個朋友到琉璃廠買了一套李光地主編的《周易折中》,然後花了一年時間把這套書精讀一遍。此
後的幾十年里,他幾乎每年都會拿出《易經》來溫習,直到1872年正月,他用二十天時間又溫習一遍,十幾天后,就去世了。日記中也記了些讀《易》心得,比如,他認為乾、坤、頤、損、益、鼎這六卦對於養生最有意義。而且,他偶爾還會親自占卦,以幫助決策。
大儒朱熹有句詩:“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為什麼老子、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的思想這么讓人著迷?是因為他們都有《易經》這個偉大的源頭。
好比大廚做出一盤好菜,你如果只是一個食客,把這盤菜吃了,感嘆一通:“啊,太好吃了!”這也算是一個美妙的體驗了!但是,如果你也想學廚師的手藝,那么,起碼的,你要去看看這盤菜是用的怎樣的食材。所以,《易經》是必須要看的。
問題又來了,《易經》看得懂嗎?
如上所述,如果你同意《易經》是“源頭”,那么“源頭”有複雜的嗎?那幾個音符複雜嗎?ABC那些字母複雜嗎?1+1=2複雜嗎?黃河、長江的源頭不過一泓清洌的甘泉,人生的源頭不過是一個嬰兒無邪的笑容。儒家講,“道不遠人”;道家講,“大道至簡”。哲學的特點就在於簡易啊。
《易經》確實在文本上設定了一個門檻,或者也可以理解為一隻蛋外面有堅硬的殼,一封電報經過了加密的處理。這很正常啊,世上哪有露天放著的珍寶呢?不過,請放心,這本書里我已經把“殼”幫你剝了,保證你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哈哈。
退一步講,看不懂又如何?就像宇宙中有無數的問題,正因為不懂、不明白,才激發著人類不斷探索的激情,使智慧不斷提升。這可能正是《易經》的魅力所在。
幾年前,我無意間開始寫《吃透曾國藩》,寫著寫著就想到曾國藩簡直就是“東方卡耐基”啊,太“勵志”了!然而,他與卡耐基的西式勵志又有很多不同。於是,我歸納出“中國式勵志”的理念,並且寫了一篇《修身是中國式勵志的主題》作為序言。
之後,朔流而上,我繼續探究塑造出曾國藩精神與思想的背後的力量,儒、釋、道、法各家都有,但最主要的是儒家,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組成的“四書”。於是,整理了一本《人生四書》,將中國人最基本的人生觀、世界觀、家庭觀、財富觀、修身之道、做事之道、學習之道都給捋開,搭建起了“中國式勵志”的框架,並且寫了一篇《中國式勵志的根本在儒家》作為序言。
接下來,我沒有在與儒家平行的道家或法家停留,我被一股力量吸引著,沿河而上,來到中華文化江河的源頭。它是神秘的,它就應當是神秘的!它只用兩個至簡的符號,就開創出了一個包羅萬事萬物的偉大體系!它只用兩句樸素的話,就講出了這個民族所有的秘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起一段詩句: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易經》是中國式勵志的源頭。我自豪!
試讀
大有:保富法
|經文|
【大有】元亨。
【初九】無交害,匪咎,艱則無咎。
【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咎。
【九三】公用亨於天子,小人弗克。
【九四】匪其彭,無咎。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上九】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直譯|
【大有卦】大亨通。
【初九】不交往招禍,沒有咎害,艱難則無咎害。
【九二】大車載重物,有所前往,無咎害。
【九三】公侯獻禮於天子,小人不能擔當大事。
【九四】不過盛,無咎害。
【六五】以誠信交接上下,有威望,吉祥。
【上九】上天保,吉祥,無所不利。
【大象】火在天上,大有卦;君子要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詮釋|
這個卦象:上為離,表示火;下為乾,表示天。火帶給人興旺的感覺,誰家日子過得好,那叫“日子過得像盆火似的”;誰出名了成腕兒了,那叫“火了”;誰家生意好,那叫“紅紅火火”。這裡的火也表示太陽,太陽高居天上,那叫“如日中天”。所以,聖人命名此卦為“大有”,大富有。
誰都想大富大貴,但實際能大富大貴的並不多,而且能保富終生、富澤三代的就更少。對此,聖人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不招事,不惹事,吃屈受累,埋頭苦幹,悶頭髮財。孔子所謂,“素位而行”。
二是,要有大德大才才能擔得起大富貴。孔子所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老百姓講,“窮人擔不起大富貴”。就像賭錢,有多大財力玩多大的局。天生就小心小膽兒的,貸上兩百萬的款,就愁死了,還怎么賺大錢?賺錢是考驗綜合素質的,智商、情商、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技能、人脈、機遇,缺哪一樣都不可。舉重若輕,行有餘力,才能做大。
三是,上下通吃。孔子所謂,“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可要賺大錢,就得上下都達,既結交上層,又得下層之輔佐。
四是,不膨脹、驕傲。子貢所謂,“富而無驕”。
五是,待人以誠,威信自著。孔子所謂,“富而好禮”。
六是,敬畏命運,感恩天佑。子夏所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你之所以富有,不在於你多偉大,說到底是因為幸運,是因為命運的眷顧垂愛。松下幸之助就講,自己的成功,5%靠自己的勤奮努力,95%靠命運。心懷此念,言行就不會出大問題,可以保富。
聖人進一步強調,富人想保富,尤其要“遏惡揚善,順天休命”,遏制醜惡,弘揚慈善,以此來順應天道,實現生命價值。
俗話說,男人有錢就變壞,人不風流只為貧。馮小剛講過,窮人乍富,第一個念頭就是:想造一下!窮了這么多年,忍了無數氣,受了無數罪,憋屈死了,終於有錢了,我還不得發泄釋放一下啊?那些為了追求成功而堅持的美德,都先歇歇吧,讓壓在心底的欲望出來透透氣吧。聖人洞悉這種人性弱點,所以他強調,保富首要的是“遏惡”,要把持好自己,控制欲望,不要為非作歹,不要作惡。
那么,這種衝動的惡的能量,怎樣遏制呢?大禹治水講究的是疏通,遏制惡,最好的辦法,就是行善。行善帶來的滿足感深遠綿長,遠遠超過作惡時的短暫快感。
富人行善就是順應天道。天道是什麼?老子講,“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你富了,你有餘錢、餘力,拿出來補一下別人的不足,這就是天道。《易經·繫辭》中講,“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的大德大道就是生存與發展——不是某個人的生存與發展,而是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你貢獻自己的力量,幫助別人一起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就是順天。順天者昌,逆天者亡。順應天道,必有好報。
西方的富豪都知道這個道理,比爾·蓋茨、巴菲特都大做慈善,捐出去的越多,賺回來的就越多!俗話說,“明地里出去,暗地裡回來”(這一點,詳見損卦解讀)。《易經·文言》里還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保富法就在這裡面。
進一步講,窮富都是相對而言的,行善關乎天道,無關財富。馬路上有塊磚頭,腳踏車軋上就有危險,你把它拿到不礙事的地方,這就是行善,這就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就是順天,就是為生命加分、為成功助力。
奮鬥是生命的主旋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象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大象傳》的這第一句話,定下了這本書的基調,也定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還定下了中國人人生哲學的基調,就是:奮鬥。
我在易傳里擇取了以下幾句來談這個話題:
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文言》
曾國藩教育子弟,最愛用這句話。他說,名利權情這些東西都是命運安排,自己不能左右的,自己能把握的無非兩樣:進德與修業。進德是內在的,就是增長學識、提高修養;修業就是做好當下的工作。這兩件事上,多下一點功夫,就多一些收穫,絕對成正比。
而且,“欲及時也”,要抓緊時間。
時間不等人,歲月不饒人。世間公道唯白髮,貴人頭上不曾饒。上天給人們的時間都差不多,其實奮鬥主要是個時間管理和運用的問題,把時間用在有意義的事上,就是奮鬥;用在無意義的事上,就是浪費生命。前面講,“時”是《易經》的大概念,惜時是其中的一大方面。
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繫辭上》
這句話的意思用今天的時髦話講就是: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人的事業應當轟轟烈烈,治國、平天下,造福儘量多的人。要效法天,有崇高之理想、剛健之精神。
人的修養則應當是平實謙虛的。《道德經》講“上善若水”,主要是推崇水的謙卑,說“江海所以為百穀之王者,以其善下也”。大地何嘗不是如此?它永遠在人們腳下,但人們永遠也離不開它。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繫辭上》
崇高莫大乎富貴。——《繫辭上》
《易經》中的聖賢與孔子之後的聖賢是不同的。孔子之後的聖賢可以是安貧樂道的,可以只追求人格境界,可以獨善其身。《易經》中的聖賢則類似西方所謂的“哲人王”,既要有聖賢的思想和德行,又要有權位和財富。只有這樣才能聚集人力,改造社會,造福天下蒼生。
為權力和財富而奮鬥,是天經地義的。現實中,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是在這樣奮鬥,這個過程當然是高尚的!
人生的價值不是體現在結果上的,終其一生,最後的財富達到某個數值,成為了遺產,這對當事人已經沒有意義了,對他的意義全部在過程里。
德行也一樣,身後的名聲固然可貴,但積德行善、進德修業的過程更有意義。孔子講,“好學近乎知”,智慧體現在動態的過程里,而不是固定的指標,德行也是一樣。
總之,不能白活一場,有多大勁兒使多大勁兒,奮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