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媜(簡嫃)

簡媜

簡嫃一般指本詞條

簡媜,原名簡敏媜,女,漢族,1961年10月9日出生,台灣省宜蘭縣人,台灣女作家,本科畢業於台灣大學中文系。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大專組散文第一名、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梁實秋散文獎、吳魯芹散文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國家文藝獎、九歌年度散文獎、台北文學獎等。

簡媜主要著有《水問》《夢遊書》《月娘照眠床》《胭脂盆地》《私房書》《女兒紅》《下午茶》《七個季節》《只緣身在此山中》《頑童小番茄》《浮在空中的魚群》《紅嬰仔》《天涯海角》等作品。是目前台灣文壇最無爭議的實力滿腔熱情女作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簡媜
  • 別名:簡敏媜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籍貫:台灣省宜蘭縣
  • 出生日期:1961年10月9日
  • 畢業院校:台灣大學中文系
  • 職業:作家
  • 主要成就梁實秋散文獎
    吳魯芹散文獎
    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
    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
  • 主要作品:《水問》
    《女兒紅》
    《七個季節》
    《只緣身在此山中》
人物經歷,早年經歷,寫作生涯,成功背後,個人作品,出版作品,獲獎作品,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961年10月9日,簡媜出生於台灣省宜蘭縣,家裡世代務農,從小她便比別的孩子早熟、敏感。生活在鄉下,雖然比較欠缺文化的刺激,但大自然及周遭的種種,她都能以一顆纖巧敏銳的心去觀察與體會。農村中的景物,樸拙自然,變化不大,家人鄰里早已習焉而不察;小小的敏媜,卻懂得用心去傾聽與觀賞,因而常滿心驚奇和歡喜,並養成她恬靜的性情與出塵的思想。
國一那年,一場車禍奪去她摯愛父親的生命,從此,身為長女的她,不但負起照顧四個弟妹的責任,也因此變得更為獨立自主。她喜歡讀書,並且有意進入文學殿堂潛心學習,因此她在十六歲那年隻身到台北來讀高中,因為這樣較有把握考上好大學。
簡媜簡媜
那時她在復乎祖嫌興高中就讀,同齡的同學仍在愛玩愛鬧的年紀,一般而言,也不那么看重課業,因此漸漸地,槳剃灶廈簡媜意識到自己和她們的不一樣。由於背景和想法大相逕庭,使得她在同學中沒有交到知心的朋友,埋首用功之餘,不免有些寂寞。寂寞之餘,她就拚命看書;看得多了,心中興起一種有話想說的衝動,促使她提筆為文。她談理想,抒感懷,記鄉愁,訴寂寞……,寫著寫著,她發現自己在字裡行間得到極大的愉悅和滿足,也因此暗自下定決心走文學之路。
1979年,她先是考入台灣大學哲學系,大二便轉到台灣大學中文系。進入台大中文系,我的生命之頁自此真正開啟,”簡媜說:“如今想來,仍然慶幸自己能有那樣的機會,接觸到那么多傾囊相授的好老師、那么多凳囑屑烏可以切磋的同學、那么豐富的圖書典籍、那么有系統的課程訓練……。”
而在汲取知識的同時,她的創作欲亦更加澎湃。大學四年,她的散文得過台大文學獎、台大文學院學生獎、全國學生文學獎、台大中文周獎……,校內各種刊物上,常出現她 清麗富靈氣的作品。

寫作生涯

簡媜的第一本書《水問》,更是這段時期作品的結集。
《水問》忠實記錄了簡媜大學四年生活中的種種。她細密的心思、敏銳的感受,使她寫草木,比別人有情;寫朋友,比別人知心;寫愛情,比別人刻骨銘心;寫知識的追求,比別人多一份捨我其誰的抱負,寫心情的轉折,更讓人不由自主地進入文中情境。
談起自己為文的風格,簡媜說:“我在使用文字時,是相當自由的,某個字或某幾個字,若是能造成一種意象、一種情境,我便大膽去用,而不考慮合不合章法,主詞、動詞的位置對不對,以前有沒有人這樣用過。因此,如果從嚴格的學術觀點來看,我的文字也許是不及格的。”
不過,這樣不受拘束的文字,卻是極富創意且非常美的,因而有人認為簡媜的散文是唯美派抒情寫景小品,簡媜對此不同意,她說:“我的散文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便是生命。雖然我的文章中有不少是描述大自然之美,但並未濫情,我寫一朵花或一根草,都是對生命的一種禮讚、一種詮釋。”
大學畢業後前往高雄佛光山普門寺從事佛經白話釋義工作,整理星雲法師文稿。佛光山上數年,其生命情調有所轉變,亦影響其創作風格。早期作品,中文系背景濃厚,文字雕琢細緻,情感濃郁;《浮在空中的魚群》、《胭脂盆地》等作品轉惟對都市生活觀察描寫;《女兒紅》《紅嬰仔》則由女性,乃至母親的角色出發。由於出身出版工作,其創作與作品出版隱約有其規劃,十數本結集,呈現多樣的風格與主題。曾任“聯合文學”主編、遠流出版公司大眾讀物部副總編、實學社編輯總監,又曾與陳義芝、張錯等人創辦大雁書店,目前專事寫作。
“三月的天書都印錯,竟無人知曉。”這是簡媜散文名篇《四月裂帛》的開頭,幾年過去了,依然記憶如新。最初接觸到簡媜散文是她的那篇《漁父》,如果沒記錯的話當時是在一本散文年選上看到的,那時給我印象極深,我以為這樣情感濃烈、文字道艱拘詭譎的散文簡直和李黎的《悲懷書簡》有得一比。我曾經有一個近乎偏激的論斷:大凡學中文專業的人寫出來的東西總擺脫不了一股雕鑿的匠氣。”但簡媜的文字顯然是個例外。惟其例外,才顯出簡媜特立戶紋獨行的另一面。“我想掙脫”--簡媜如是說。惟有掙脫,才能打破傳統散文之常規。
簡媜簡媜
以往對簡媜散文的評價一般是認為其:“就題材看,她寫愛情,寫童年,寫故鄉;所有這一切與別的女作家沒什麼不同。但簡媜在人們熟知的天地發現了一片新天地,她向更深的女性潛意識深處開掘,大膽而成功地寫‘戀父情結’。”(樓肇明語)其實簡媜散文的獨異之處在於她直面的是現代工業社會的生存困境,這是簡媜的生活現場。同時,簡媜接陵請虹續的是台灣散文中對現代都市病態的世風人情昭揭的母題。作為現代都市的宦遊人、漫罪巴轎游者,簡媜時時刻刻準備懷著夢想流浪。而文字則是夢遊者的天堂,“它篡改現實,甚至脫離現實管轄。”(《夢遊書》)
“這個台大中文系出身的女子不僅有著杜拉斯般的愛情使命感,更可貴的是文字在運用古典意象上達到了‘存乎一心’之妙,所謂‘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譬如那篇篇幅極短的《相忘於江湖》,這個題目可不好寫,作者在文中刻意淡化了人物、年代與地點,寫出了一種灑脫之氣,有著宋元山水畫的意境。至於最有名氣的那篇《四月裂帛》,前人評述甚多,多有讚賞,我也不敢亂加評點,這確是簡媜最見功力的文字,作品中那份真摯濃烈的情感叫人驚心動魄。掩卷許久,心仍不能平靜下來。嗚呼,世間不成眷屬之有情人何其多矣。”有心儀簡媜散文的人如是說。
可能是長久接觸佛經的緣故,佛經對她的影響極大,簡媜在自己的散文世界裡始終扮演著“千歲老人”或者“得道高僧”的角色,孜孜不倦地闡釋著自己的人生哲學,似乎台灣的女散文家都有這種表達的欲望,相反她們對政治與現實一般比較陌生與厭倦。寫《野火集》的龍應台可以說是台灣文壇的另類。簡媜的思想核心應該說是宿命的,她對生命最本質的認知,就是要恪守既定的社會秩序。這種想法與時代已經隔的很遠了,女權主義可能更會不以為然的。但簡媜自己卻是快樂的,別人無法勉強。

成功背後

自1985年至1995年,簡媜出版了十本書,得獎連連:1990年5月獲第三十一屆文藝獎章;同年9月,以《鹿回頭》一文獲第三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獎第三名;1992年10月,以《夢遊書》獲第十四屆聯合報文學獎附設吳魯芹散文獎,另以《母者》一文獲第十五屆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1995年1月,《胭脂盆地》獲1994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好書獎;同年7月,同樣以《胭脂盆地》獲第二十屆國家文藝獎散文獎。
但是在看似成功的背後,在夢與清醒的邊緣,簡媜對人與社會產生疲倦,渴望過真愛,曾經幻想能有自己的小孩。但是在燦亮的白晝,腦子裡奔騰洶湧的是工作、事業,以及更多的事業、工作。
三十四歲那年春天,我感到莫名地疲倦與憂傷,開始逐項總整理自己的生活,很多事物、情感、期盼丟掉了,剩下的幾項拼起來就是一個前中年期不婚女子的生活圖像。我認認真真地規劃下半生,非常務實地盤算如何能擁有優質的中、老年時光,免得老時變成貧病交迫、孤單寂寞、脾氣又臭又硬的狼狽老太婆。(《紅嬰仔˙密語之五》
心境跨入秋天的門檻。她說最明顯的改變是:不再像二十啷噹歲,花時間就像撒黃金白銀,自恃府庫豐盈,全然不當一回事。接了幾張訃聞,逝者皆在英年,又聽聞幾樁半空折翅的、亦是花樣年華萎落在病榻上,自己才認認真真坐下來想:我還有多少時間?
年過三十,簡媜宛如身在秋林,心境微涼,當時只想在往後的人生傾力於“還願”和“續情”兩件事。
三十歲後的簡媜以為自己這輩子不會結婚,於是開始為晚年打算。她怕萬一老病纏身,又沒那份福氣速速解脫,耗在病榻上,弟弟妹妹又各自成家,到時方圓十里喊不到半條人影端杯水給她喝。於是,她找來保險公司的朋友為她規劃保單,沒想到買了保險之後半年內,簡媜不但結婚,而且懷中還孕育了個小寶寶。
簡媜簡媜
就在簡媜認真規劃自己單身的下半生時,一個偶然的機會,經朋友介紹,簡媜1995年11月,簡媜與相識僅三個月的數學家姚怡慶先生閃電結婚,結束了單身生涯。對於整件事的經過,簡媜只用“隨順自然”來形容,從一開始見面“同時都感覺對方不會在自己的生命里缺席”,再往下走,便一直在實踐“心心相印”這四個字,走著走著,“覺得兩人的步伐愈來愈像夫妻”。終於兩人決定結廬共賞生命的恬靜與甘美,白首偕老,在平凡的生活中虛心學習並實踐愛的奧義。
結婚雖然是簡媜生命里意外的急轉彎,但她很感激上天能夠讓她體驗一種與過去截然不同的生活。婚後的簡媜信仰著“新家庭主義”:每個人像是住在同一個屋檐下的知己,是用知己朋友的關係相互對待,在成全一個家庭群體性的同時,也保留了個人的獨立性。
簡媜曾說:我心目中的“新家庭主義”有三個重要元素:第一是崇尚自然,第二是採取素樸的精神面對生活,第三就是尊重個人的自由。
因為崇尚自然,當簡媜發現自己懷孕時,雖是在計畫之外,但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對簡媜而言,得知有一個生命在自己身體裡頭的那一刻,與其說是驚慌,不如說是開始一場驚險的喜悅之旅。“這是作為一個女人很神秘的旅程,”簡媜說,“在這個過程中你有能力給另外一個生命‘承諾’,你願意給他承諾,而且你有能力把他生下來。”
簡媜願意用自然的方式,體驗生命開啟與銘印的過程,於是辭去實學社出版創意總監的工作,專心做個全職媽媽。因為她認為這是生命中一旦錯過即無法挽回的過程,她相信自己的付出將換得鑽石一樣的價值。親手撫育幼兒的決定與經歷的確讓她吃盡苦頭同時獲得無上的快樂。這是人生中最奧妙、驚險、絢麗的一段體驗,她從來沒發現自己這般脆弱,也從未見識自己如此堅強。(《紅嬰仔》--關於《紅嬰仔》的幾則遐想)
為了紀念自己與丈夫是走了遙遠的路才找到彼此,為了給下一代沒有邊界的愛,為了祝福兒子未來的人生路途能走得天寬地闊,簡媜給小孩取名“姚遠”,姚遠就是《紅嬰仔》一書中的主角。簡媜夫婦希望他長大後明白,自己的名字里有追尋的力量。

個人作品

出版作品

《水問》、《只緣身在此山中》、《月娘照眠床》、《七個季節》、《一斛珠》、《私房書》、《浮在空中的魚群》、《下午茶》、《夢遊書》、《空靈》、《胭脂盆地》、《女兒紅》、《頑童小番茄》、《紅嬰仔》、《天涯海角》、《跟阿嬤去賣掃帚》、《好一座浮島》、《舊情復燃》、《微暈的樹林》、《密密語》、《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獲獎作品

時間
作品
獎項
1981年5月10日
《有情石》
第一屆台灣學生文學獎大專組散文第一名
1990年5月4日
《有情石》
第31屆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
1990年9月
《鹿回頭》
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第三名
1992年9月
《夢遊書》
第十四屆聯合報文學獎附設吳魯芹散文獎
1992年10月
《母者》
第十五屆中國時報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
1994年
《胭脂盆地》
第十五屆中國時報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
1994年
《胭脂盆地》
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1995年7月13日
《胭脂盆地》
台灣國家文藝獎散文獎
1996年
《女兒紅》
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1999年
《女兒紅》
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聯合報副刊合辦“台灣文學經典三十”入選
——
《紅嬰仔》
九歌年度散文獎
——
《紅嬰仔》
金鼎獎優良圖書獎(文學創作類)
——
《紅嬰仔》
第三屆台北文學獎散文獎
——
《紅嬰仔》
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
2002年
《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志》
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
——
《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志》
第27屆金鼎獎推薦優良圖書
2004年
《好一座浮島》
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
2008年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第三十二屆金鼎獎圖書類最佳文學類圖書獎
——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亞洲周刊》十大好書
——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中國時報》十大好書
——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部落格來2007年度百大暢銷書
——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入選“台北文學十書”
2013年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
金石堂文學類(不分國籍)排行第四名

人物評價

她的作品不依賴絢麗的外表和各種包裝,實實在在地靠著自己的文學才華及對生活的熱愛,在台灣文壇創造了一系列不容置疑的文學成就。
大學畢業後前往高雄佛光山普門寺從事佛經白話釋義工作,整理星雲法師文稿。佛光山上數年,其生命情調有所轉變,亦影響其創作風格。早期作品,中文系背景濃厚,文字雕琢細緻,情感濃郁;《浮在空中的魚群》、《胭脂盆地》等作品轉惟對都市生活觀察描寫;《女兒紅》《紅嬰仔》則由女性,乃至母親的角色出發。由於出身出版工作,其創作與作品出版隱約有其規劃,十數本結集,呈現多樣的風格與主題。曾任“聯合文學”主編、遠流出版公司大眾讀物部副總編、實學社編輯總監,又曾與陳義芝、張錯等人創辦大雁書店,目前專事寫作。
“三月的天書都印錯,竟無人知曉。”這是簡媜散文名篇《四月裂帛》的開頭,幾年過去了,依然記憶如新。最初接觸到簡媜散文是她的那篇《漁父》,如果沒記錯的話當時是在一本散文年選上看到的,那時給我印象極深,我以為這樣情感濃烈、文字詭譎的散文簡直和李黎的《悲懷書簡》有得一比。我曾經有一個近乎偏激的論斷:大凡學中文專業的人寫出來的東西總擺脫不了一股雕鑿的匠氣。”但簡媜的文字顯然是個例外。惟其例外,才顯出簡媜特立獨行的另一面。“我想掙脫”--簡媜如是說。惟有掙脫,才能打破傳統散文之常規。
簡媜簡媜
以往對簡媜散文的評價一般是認為其:“就題材看,她寫愛情,寫童年,寫故鄉;所有這一切與別的女作家沒什麼不同。但簡媜在人們熟知的天地發現了一片新天地,她向更深的女性潛意識深處開掘,大膽而成功地寫‘戀父情結’。”(樓肇明語)其實簡媜散文的獨異之處在於她直面的是現代工業社會的生存困境,這是簡媜的生活現場。同時,簡媜接續的是台灣散文中對現代都市病態的世風人情昭揭的母題。作為現代都市的宦遊人、漫遊者,簡媜時時刻刻準備懷著夢想流浪。而文字則是夢遊者的天堂,“它篡改現實,甚至脫離現實管轄。”(《夢遊書》)
“這個台大中文系出身的女子不僅有著杜拉斯般的愛情使命感,更可貴的是文字在運用古典意象上達到了‘存乎一心’之妙,所謂‘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譬如那篇篇幅極短的《相忘於江湖》,這個題目可不好寫,作者在文中刻意淡化了人物、年代與地點,寫出了一種灑脫之氣,有著宋元山水畫的意境。至於最有名氣的那篇《四月裂帛》,前人評述甚多,多有讚賞,我也不敢亂加評點,這確是簡媜最見功力的文字,作品中那份真摯濃烈的情感叫人驚心動魄。掩卷許久,心仍不能平靜下來。嗚呼,世間不成眷屬之有情人何其多矣。”有心儀簡媜散文的人如是說。
可能是長久接觸佛經的緣故,佛經對她的影響極大,簡媜在自己的散文世界裡始終扮演著“千歲老人”或者“得道高僧”的角色,孜孜不倦地闡釋著自己的人生哲學,似乎台灣的女散文家都有這種表達的欲望,相反她們對政治與現實一般比較陌生與厭倦。寫《野火集》的龍應台可以說是台灣文壇的另類。簡媜的思想核心應該說是宿命的,她對生命最本質的認知,就是要恪守既定的社會秩序。這種想法與時代已經隔的很遠了,女權主義可能更會不以為然的。但簡媜自己卻是快樂的,別人無法勉強。

成功背後

自1985年至1995年,簡媜出版了十本書,得獎連連:1990年5月獲第三十一屆文藝獎章;同年9月,以《鹿回頭》一文獲第三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獎第三名;1992年10月,以《夢遊書》獲第十四屆聯合報文學獎附設吳魯芹散文獎,另以《母者》一文獲第十五屆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1995年1月,《胭脂盆地》獲1994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好書獎;同年7月,同樣以《胭脂盆地》獲第二十屆國家文藝獎散文獎。
但是在看似成功的背後,在夢與清醒的邊緣,簡媜對人與社會產生疲倦,渴望過真愛,曾經幻想能有自己的小孩。但是在燦亮的白晝,腦子裡奔騰洶湧的是工作、事業,以及更多的事業、工作。
三十四歲那年春天,我感到莫名地疲倦與憂傷,開始逐項總整理自己的生活,很多事物、情感、期盼丟掉了,剩下的幾項拼起來就是一個前中年期不婚女子的生活圖像。我認認真真地規劃下半生,非常務實地盤算如何能擁有優質的中、老年時光,免得老時變成貧病交迫、孤單寂寞、脾氣又臭又硬的狼狽老太婆。(《紅嬰仔˙密語之五》
心境跨入秋天的門檻。她說最明顯的改變是:不再像二十啷噹歲,花時間就像撒黃金白銀,自恃府庫豐盈,全然不當一回事。接了幾張訃聞,逝者皆在英年,又聽聞幾樁半空折翅的、亦是花樣年華萎落在病榻上,自己才認認真真坐下來想:我還有多少時間?
年過三十,簡媜宛如身在秋林,心境微涼,當時只想在往後的人生傾力於“還願”和“續情”兩件事。
三十歲後的簡媜以為自己這輩子不會結婚,於是開始為晚年打算。她怕萬一老病纏身,又沒那份福氣速速解脫,耗在病榻上,弟弟妹妹又各自成家,到時方圓十里喊不到半條人影端杯水給她喝。於是,她找來保險公司的朋友為她規劃保單,沒想到買了保險之後半年內,簡媜不但結婚,而且懷中還孕育了個小寶寶。
簡媜簡媜
就在簡媜認真規劃自己單身的下半生時,一個偶然的機會,經朋友介紹,簡媜1995年11月,簡媜與相識僅三個月的數學家姚怡慶先生閃電結婚,結束了單身生涯。對於整件事的經過,簡媜只用“隨順自然”來形容,從一開始見面“同時都感覺對方不會在自己的生命里缺席”,再往下走,便一直在實踐“心心相印”這四個字,走著走著,“覺得兩人的步伐愈來愈像夫妻”。終於兩人決定結廬共賞生命的恬靜與甘美,白首偕老,在平凡的生活中虛心學習並實踐愛的奧義。
結婚雖然是簡媜生命里意外的急轉彎,但她很感激上天能夠讓她體驗一種與過去截然不同的生活。婚後的簡媜信仰著“新家庭主義”:每個人像是住在同一個屋檐下的知己,是用知己朋友的關係相互對待,在成全一個家庭群體性的同時,也保留了個人的獨立性。
簡媜曾說:我心目中的“新家庭主義”有三個重要元素:第一是崇尚自然,第二是採取素樸的精神面對生活,第三就是尊重個人的自由。
因為崇尚自然,當簡媜發現自己懷孕時,雖是在計畫之外,但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對簡媜而言,得知有一個生命在自己身體裡頭的那一刻,與其說是驚慌,不如說是開始一場驚險的喜悅之旅。“這是作為一個女人很神秘的旅程,”簡媜說,“在這個過程中你有能力給另外一個生命‘承諾’,你願意給他承諾,而且你有能力把他生下來。”
簡媜願意用自然的方式,體驗生命開啟與銘印的過程,於是辭去實學社出版創意總監的工作,專心做個全職媽媽。因為她認為這是生命中一旦錯過即無法挽回的過程,她相信自己的付出將換得鑽石一樣的價值。親手撫育幼兒的決定與經歷的確讓她吃盡苦頭同時獲得無上的快樂。這是人生中最奧妙、驚險、絢麗的一段體驗,她從來沒發現自己這般脆弱,也從未見識自己如此堅強。(《紅嬰仔》--關於《紅嬰仔》的幾則遐想)
為了紀念自己與丈夫是走了遙遠的路才找到彼此,為了給下一代沒有邊界的愛,為了祝福兒子未來的人生路途能走得天寬地闊,簡媜給小孩取名“姚遠”,姚遠就是《紅嬰仔》一書中的主角。簡媜夫婦希望他長大後明白,自己的名字里有追尋的力量。

個人作品

出版作品

《水問》、《只緣身在此山中》、《月娘照眠床》、《七個季節》、《一斛珠》、《私房書》、《浮在空中的魚群》、《下午茶》、《夢遊書》、《空靈》、《胭脂盆地》、《女兒紅》、《頑童小番茄》、《紅嬰仔》、《天涯海角》、《跟阿嬤去賣掃帚》、《好一座浮島》、《舊情復燃》、《微暈的樹林》、《密密語》、《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獲獎作品

時間
作品
獎項
1981年5月10日
《有情石》
第一屆台灣學生文學獎大專組散文第一名
1990年5月4日
《有情石》
第31屆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
1990年9月
《鹿回頭》
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第三名
1992年9月
《夢遊書》
第十四屆聯合報文學獎附設吳魯芹散文獎
1992年10月
《母者》
第十五屆中國時報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
1994年
《胭脂盆地》
第十五屆中國時報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
1994年
《胭脂盆地》
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1995年7月13日
《胭脂盆地》
台灣國家文藝獎散文獎
1996年
《女兒紅》
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1999年
《女兒紅》
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聯合報副刊合辦“台灣文學經典三十”入選
——
《紅嬰仔》
九歌年度散文獎
——
《紅嬰仔》
金鼎獎優良圖書獎(文學創作類)
——
《紅嬰仔》
第三屆台北文學獎散文獎
——
《紅嬰仔》
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
2002年
《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志》
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
——
《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志》
第27屆金鼎獎推薦優良圖書
2004年
《好一座浮島》
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
2008年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第三十二屆金鼎獎圖書類最佳文學類圖書獎
——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亞洲周刊》十大好書
——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中國時報》十大好書
——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部落格來2007年度百大暢銷書
——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入選“台北文學十書”
2013年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
金石堂文學類(不分國籍)排行第四名

人物評價

她的作品不依賴絢麗的外表和各種包裝,實實在在地靠著自己的文學才華及對生活的熱愛,在台灣文壇創造了一系列不容置疑的文學成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